崔伟伟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 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媒体[1],正无可争议地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现在高校的大学生以00后为主,伴随着计算机成长的这一代身上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搜索的便利性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愿意上网寻找答案,而不是翻阅图书。新媒体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他们每时每刻都能接受到很多新鲜的图片和短视频资讯,不太愿意阅读大量的文字信息。阅读信息的时间不固定,阅读时间碎片化。因此传统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再适合他们,传统的新闻摄影教学亟待改革。
高校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教学的重点是培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改革的方向既要符合新媒体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还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新媒体不断普及发展使得新闻摄影人必须是既能拍得出新闻专题,做得了图片编辑,更是能掌握网络和多媒体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单项的信息传递方式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做不到因材施教。同时新的媒体传播形式也迫使新闻摄影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加大深度专题拍摄的学习内容。手机照相功能的强大使得人人都变成了摄影师。同时手机携带便利性的特点可以使任何一个在新闻现场的人第一时间拍摄到新闻照片,即使画面表现力一般,但是胜在有现场感和时效性。这给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专业的新闻摄影不能再强调或专注于突发事件的现场记录,而是要在纵度上做深图片,拍摄有深度有思想的专题摄影报道。短平快的新闻照片随着新闻的消失很快就会被大众遗忘,只有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的专题摄影报道才能引起大众的思考和关注。
加入与图片编辑相关的内容。随着新媒体的繁荣发展,公众号、自媒体和短视频的普及,单单学习新闻照片的拍摄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学习对新闻图片和文稿的编辑能力。对图片进行编辑不再是图片编辑的特权,任何一个新闻摄影记者都应该掌握。减少了与图片编辑的沟通时间,摄影记者能快速有效地对刚拍摄的图片和文字进行编辑并通过媒体发布出去,在时效性上比一般的摄影记者要快。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之后,如何使整体版面更具吸引力,也需要较强的图片编辑能力。与把图片交给没去过新闻现场的图片编辑不同,摄影记者自己能挑选出更符合新闻事件的图片,并让它在新闻版面上突显出来,使大众更能直接、快捷地了解新闻事件。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效果,注重实践能力,实现从低级的思维学习到高级的智慧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由老师交给学生。主要模式是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导向作业、整理收获、提出疑惑,课堂上回答指定问题、交流收获、教师引导点评、一对一辅导、布置下次作业。
课程改革首先就是把老师解放出来,把传统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道、授业”放在课下,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来源了解和掌握老师上次课布置的重点难点。老师课堂上主要是做到“解惑”和指导,于是老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变成了每个学生的“私人教练”。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课程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每个模块内容之间的关系,对重点难点做预知性的分析,布置预习任务。减掉了“传道、授业”两个环节,课堂上就空余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老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做到因材施教,一对一地指导和解答。
学生课下的主要任务是:自主学习,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或问题导向作业,整理出不理解或困惑的地方。在课下获取知识的来源可以是多种形式:文本、图片、动画、微课、慕课、短视频等。课堂内主要任务是:交流收获、协作探究、回答指定问题,记录老师下节课要求准备的内容。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可以积极发言或讨论,这样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课上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操作,实行一对一的辅导方式,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课可以与国内外的各大赛事相结合,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奖励。
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闻摄影的课程特性更是决定了要以实践为主。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方式由模拟新闻事件教学和媒体实习两种方式组成。
模拟新闻事件教学主要分为常规新闻事件教学和突发性新闻事件教学两种类型。常规新闻事件主要指时间、地点、内容和对象都能事先预知,程序也基本固定。实践教学中通常采用仿照新闻现场进行拍摄的模式。例如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各种活动的开幕式等。在模拟常规新闻事件拍摄的过程中,老师可先做示范,再让学生学着拍。如学生出现常规性拍摄错误,老师要提醒学生结合上课讲的知识进行拍摄直至拍出合格的新闻照片。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指那些不可预料且毫无征兆情况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实践教学中采用老师策划“突发性”新闻事件,让学生去拍的模式。看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和拍摄角度,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抓拍能力和新闻敏感性。
光有模拟拍摄还不行,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真正的新闻事件拍摄,才能掌握新闻拍摄的技巧。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校报的记者团,以校报记者的身份拍摄照片。让学生养成关注学校和学院网站的习惯,看到常规性的新闻事件,就要赶到现场去拍。突发性新闻事件相对较少,但学生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如有发生,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新闻现场,抢拍新闻照片。事后老师会对不同学生拍摄的同一事件的新闻照片进行点评,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同时积极联系校外的新闻单位或实训基地,采用双向互选的方式,分批次让学生进入媒体实习,了解各种类型新闻媒体的新闻照片拍摄特点,增强其对不同类别新闻事件的拍摄能力。
微信公众号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可以给订阅用户推送信息,发布新闻方便快捷,互动性强[2]。摄影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是推广摄影专业。另一方面把公众号当成实践的一个平台,检验自己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公众号及时性的特点非常适合推送新闻,这一点能确保新闻的时效性。在新闻发生时,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快速有效地拍摄新闻照片,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新闻稿件,在公众号的后台完成对整个推文的编辑。这样无形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时效性和敏感性。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包含文字、图片、动图和语音,在推送新闻稿件时,必须事先写好新闻稿,拍摄好新闻照片,有短视频的话也可以用。有了图片和文字等素材,如何选择恰当的新闻照片,如何对图片和文字进行排版就运用到了课堂上所学到的图片编辑的知识。老师会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把关,对文字稿件和图片进行指导,学生可利用多渠道来获取信息,使公众号的版面更加美观。
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十分钟,针对性强,主题突出,内容聚集,播放形式多样。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是模块化的短视频,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内容更加精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具体情况,回顾不懂或不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上网查看其他老师讲的相关微课。遇到喜欢的微课可以下载下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学习地点不受限制,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3],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慕课是一组围绕一个主题的微课的集合,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的交互性在线课程,形式新颖,适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学习特点[4]。学生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世界各国的一流课程,学习完成后还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和证书。慕课每周都会有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的课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个共同主题联系起来,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知识背景下研讨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看了能开拓眼界,了解最新的资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承认慕课的证书,学生通过学习与新闻摄影相关的慕课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App指的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使用方便快捷,互动性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针对不同群体个性要求的App涌现出来。专业的App研发公司会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发了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校园App。
老师根据自己课程的需要选择相应的App。通过App,老师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课程,实现发送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等,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相关的课程资源如PPT、视频、图片等分享给学生。学生无论在课上或课下,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提问问题。老师可以跟踪每位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即刻反馈,即刻点评,让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
学生除了用手机跟老师互动学习外,可以多看优秀的新闻图片和新闻图片网站,下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App,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的资讯,比如最近的摄影大赛、最新款的相机设备、新的修图方式等。各大媒体和摄影协会的App,也是学习和欣赏优秀新闻照片的好地方。在这些App里,很多优秀的前辈会分享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新闻事件的幕后故事、新闻拍摄技巧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实现教学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