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马艳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法律、维权意识逐渐提升,临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1]。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为复杂且严重,临床病死率较高,同时也是发生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科室之一,这让临床护理也出现了较高的风险,给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因此,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相关防范对策,从而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现阶段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需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1例患者,分析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性因素并制定防范对策进行处理,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依据,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女分别有12例、9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7.52±7.10)岁;疾病类型:心梗9例,冠心病7例,心绞痛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
(1)护士因素:①缺乏护理责任心,服务意识不强。科内有个别护士缺乏护理责任心,未按要求履行“三查七对”,未及时巡房,也未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交接班时对工作交接不够充分,进而易导致不良后果继而引发护患纠纷。同时,一些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不充分,未能为患者有效答疑,也未认真履行日常宣教义务,这样也可能会引发护患纠纷事件。②业务水平不高。在医疗体制改革趋势下,医院大部分护士均为聘任护士,一些护士的业务水平不高且经验也不足,同时加上心血管内科患者病变较为多变,让很多护士无法单独完成一些护理操作,也不会熟练使用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常用医疗器械,且因临床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地发现患者急性发作的病情,所以易引发一些不良后果,进而引发护患纠纷;另外,常规护理因过度重视病情护理,通常忽略人文关怀、社会科学知识等,这不但无法有效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临床护理质量。③护理记录不佳。在临床护理中,护理记录属于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些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虽然大多数护士可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仍有一些护士较为马虎,书写不规范,具体表现包括a.对患者病情变化未给予及时记录,或是记录不够全面,影响护理记录的完整性;b.由于部分患者离开病房的时间正是护士巡房时间,这让护士无法及时地做好监测记录,然后根据其臆测来填写护理记录,严重影响护理记录的真实性;c.一些矛盾的护理记录,也就是医嘱开出的时间和护士的执行时间偏差较大,此类记录经不住推敲,极易引发护患、法律纠纷;d.护理记录中字迹极为潦草,辨别难度大甚至无法有效辨认,极易导致误诊或是引发护理意外事件。(2)患者因素:临床护理需要护患协作参与,所以患者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对护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因心血管内科中一些疾病的病情变化、进展较快,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有些患者未严格遵医嘱接受治疗,未经过医生同意便私自离开医院,也有时在请假后未能按时返回,这很有可能让外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患者病情发作,影响临床治疗、护理的开展,导致护理风险升高;同时,因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对心血管内科相关疾病缺乏了解,对于临床疗效的期望值太高,一旦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就会将责任推给医护人员,进而引发医患、护患纠纷,甚至影响医院声誉。(3)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中患者数量多、噪声大,加之夜间进行治疗操作时易影响患者正常睡眠,这让患者对医院环境较为不满;其次,医院环境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病房地面潮湿易滑倒,可能会威胁患者人身安全,影响其情绪状态,增加护患纠纷的风险;再次,由于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费用较高,加之一些患者的经济条件较差,若在护理期间护士未告知患者一些特殊药物的费用,或是在催款时态度不好,极有可能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另外,一些患者在检查时等待时间较长、不理解医院规章制度以及不满意饮食条件等均有可能引发纠纷事件。
(1)健全医院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积极完善医院护理工作规章制度,这是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差错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所有护士要了解各自职责权限,尤其是要严格遵守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操作规程等;护士行为要受规章制度监控,并进行护理责任划分,明确岗位职责,采取护士长-责任组长-护士管理制度,努力提升护理质量。(2)规范护理记录:科室要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管理办法》等知识,从而强化护士的法律观念,让护士更加懂法与守法;作为医疗文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事件中可发挥举证作用,护士要严格看待护理记录,认真、规范书写,做到规整、真实、准确及全面等;同时,护士长也要对护理记录加强监督。(3)加强培训:对所有护士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护理水平,这也是减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的重要措施。对所有护士进行三基三严培训,不仅要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还要单独、熟练使用电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所有护士要积极参与各类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4)加强护患交流:护理期间要以患者为中心,与其交流时要面对微笑,注意交流技巧,努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要采用艺术性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态度要诚恳,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要积极解答,让其感受到被尊重,以防引发护患纠纷。(5)改善住院环境,加强安全管理:护士要以主人翁的身份,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避免医源性噪声污染,对于影响到其他患者休息的患者要委婉劝导;在病房内外要张贴防滑标志,并安装床栏来防护老弱、精神障碍患者;定期为患者发放费用清单,对于一些特殊药品的使用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清楚,为其积极答疑,以防纠纷事件的发生。
记录21例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满意度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分为满意、不满意,满意率=满意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21例患者中出现1例投诉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21例患者对护理均满意,满意率为100.00%。
心血管内科疾病通常具有病因复杂、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患者不仅需及时地接受治疗,还要有效的护理配合,从而来提升临床疗效[4]。但在临床护理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不仅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干预效果,不利于患者预后[5-6]。因此,积极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积极进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心血管内科中不安全因素包括护士、患者及医院3个方面,其中缺乏护理责任心、服务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及护理记录不佳等属于护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不遵医嘱、认知缺乏等属于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医院地面湿滑、噪声大、催款态度不佳等属于医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7]。我们通过健全医院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规范护理记录、加强培训、加强护患交流及改善住院环境等措施进行针对性防范与处理,营造了更加安全的治疗氛围,进而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21例患者中出现1例投诉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21例患者对护理均满意,满意率为100.00%。提示分析心血管内科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用相关防范对策进行护理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使患者更满意护理服务。魏廷艳[8]研究发现: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全面性防范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预防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这与本研究结果趋同。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护士、患者及医院3个方面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防范对策进行干预对减少不良事件、提升护理满意度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