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秀萍 肖丽君 梁颖聪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税法》课程一般作为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而设置,也是高校学生参加税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我校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第三学期开设,3学分,48学时。然而,《税法》课程以内容多,枯燥乏味著称,加之税法知识点复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时效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课程内容抽象,教授过程经常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以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融会贯通能力较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税收法治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家要依法课税,任何单位和个人也需依法缴税,如何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是财会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税法》课程教学创新已是势在必行。
通过《税法》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财务人员必备的税法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涉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和税收征管办法;
理解税法的基本原理、内容;
掌握我国各税种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计算方法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2.能力目标
能准确根据经营项目判断企业所涉税种,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培养学生实际涉税经济业务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思政目标
培养税收法治理念,强调采用合法手段解决纳税人税法问题,引导学生做诚实守法、德业双修的财务人。
1.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税法》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大二学生,开设在第三学期。通过一年正规学习,已有一定的相关课程(《基础会计》《会计技能实训》)做铺垫,为本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习较努力,但兴趣并不浓厚
基于就业以及会计师、税务师等资格证书的考核需要,大部分同学能认识到课程重要性,学习也较努力,但受课程本身难度和相关自身学习条件的限制,学习兴趣却不高。
3.相关能力还有待加强
对税法知识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只处于了解却并不深入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特别是学以致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1.教材内容晦涩难懂,且缺乏时效性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直观印象从教材开始,也是教师授课的基础。《税法》本质上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教材偏重于税法条文等理论知识的罗列,缺乏案例分析,内容晦涩难懂;有些教材即使配有案例分析,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税法的兴趣。另外,近年来我国税制一直处于改革变化中,有些教材相关知识点跟不上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部分条文已失效但仍出现在教材中,缺乏时效性,易引起学生知识混乱,影响学习效果。
2.教学模式、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中,《税法》课程教师主要利用多媒体课室以课堂讲授为主,经常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等“灌输式”教学方式,模式、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在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兴趣、积极性都不高。
3.教学评价滞后且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税法》课程日常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或者个别学生的课后反馈,存在很强的主观性且不直观,其判断是否准确往往到期末考核时才能得出结论,教学评价严重滞后。同时,较难及时、准确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难根据不同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和评价。
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财会人才,是值得每位《税法》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税法》课程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借鉴BOPPPS理念,优化教学内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雨课堂与智慧课室应用,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课程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使《税法》课程不再一味枯燥乏味,变得更有条理、生动和有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模式方面
借鉴BOPPPS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雨课堂、智慧课室,创新教学模式,弥补《税法》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不足。主要从学生的兴趣点或易于理解的内容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水平的情况下,设计学生参与式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完成既定目标,并以后测形式反馈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最后梳理相关知识体系,对学习内容加以总结、巩固、提升。该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堂课的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及组织方面
引进大量案例,自编并出版《税法实务》教材1部,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税法》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且为体现我国税制改革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已经进行第三版次修订。同时,在实际讲授过程中,结合学时、学生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借鉴BOPPPS理念组织教学,设计成多个教学过程。如税法理论概述、税收征收管理部分各设计一个教学过程,每个税种根据具体内容单独设计若干个过程。教学组织原则是把内在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体系讲授,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教学活动、方法与手段方面
整个课程内容由若干教学活动构成,借鉴BOPPPS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每个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成六个环节[1],具体如下:
一是Bridge-in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一般采用微视频、游戏、热点话题、图片等方式实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后续核心知识点的强烈关注。
二是Objective环节,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它是一堂课教学效果评价的关键和重点,目的是明确应该掌握的层次要求,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明确本堂课的知识重点。
三是Pre-assessment环节,主要用来判断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是后续教学环节开展的基础,主要使用雨课堂设置测验题、问卷、抢答等方式完成。
四是Participatory Learning环节,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是整个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主要利用雨课堂、智慧课室开展任务,主要方式有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
五是Post-assessment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检验,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一种手段,主要采用雨课堂设置测试题,检测学生对当次教学活动内容学习的成果。
六是Summary环节,是对当次教学活动内容,特别是重难点的归纳与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技能结构,使所学知识条理更清晰、记忆更鲜明,是学习过程的系统梳理、课堂主题的升华,主要通过教师归纳和当次课堂教学日志统计报告完成。
4.教学评价方面
雨课堂与智慧教室的应用可以记录学生考勤、每次教学活动的学习进度,量化的教学评价更加直观、有效。同时,教学过程还设有前测与后测环节,评价方式多样,能合理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能够及时把控课堂质量,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再辅以期中、期末纸质考核,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1.借鉴BOPPPS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的有效组织、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每个教学活动由六个环节构成,使课堂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提升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雨课堂、智慧课室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有效和顺畅,教学互动更加简单、灵活,课堂活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有效性。
3.全程立体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让教师能实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情,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评价与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整,过程控制力度加强,增加了教学效果评价的精准度,且让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一)本次教学创新重点是探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个教学活动由六个环节构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会占用更多时间,在本就有限学时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税法知识值得反思。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优化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也为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科学合理的筛选、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途径。因此,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融合线下、线上两种教学手段[2],如借助本校超星平台建设精品课程或资源共享课程,拓展课堂内容,合理分配、设计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全面、有效地讲授税法知识,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实现因材施教,是《税法》课程后续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雨课堂、智慧课室等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辅助工具,不能过分夸大其教学作用,全面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
(三)教学评价的动态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与学生的互动要积极引导、适当点评。同时,要将统计结果利用起来,及时根据反馈情况明确学生知识吸收效果,适时对教学内容、环节做出调整,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