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婷婷
(陕煤建设集团韩城分公司,陕西 韩城 71540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抓手,二者都是从思想层面引领企业、指导员工更好地发展。促进党群工作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发挥好党群工作和企业文化的优势,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强化思想引领,既是创新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步入新时代,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遇到了新挑战、新要求,需要制定新规划,展现新气象、表现新作为、取得新突破,因而也必须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做得质量更高、体系更完善、影响力更深远。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党的十九大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必须要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设,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国有企业部分党员干部对其根本属性认识不深刻,容易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丢“根”少“魂”,出现对企业定位不准、企业发展方向不明朗的问题。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组织,它不仅具有像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一般市场主体所普遍具备的经济属性,而且具有一般市场主体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即鲜明的政治属性,这种政治属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党性和人民性。同时,国有企业提供着我国铁路、公路、电力、电信、油气、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福祉,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经济属性、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联合体。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要切实将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到位,始终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跑偏。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却没能够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所具备的特殊属性,其认识仅仅停留在一般企业所普遍具备的经济属性上。造成一些国有企业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时,存在“两张皮”的情况,就企业文化谈企业文化,就政治理论学习谈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将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体系、员工行为规范等统一起来,”造成企业文化畸形发展,导致企业发展迷失方向。
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且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并不能充分将党的思想建设同企业化建设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务干部认识不深刻。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一些人员身兼数职,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内部党务干部兼职化、业余化、边缘化的问题,致使党务干部在工作中常常顾此失彼,很难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加之物质待遇偏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导致党务工作者后继乏人。二是党务干部业务能力不熟。国有企业一部分人员进入国有企业后不善于学习,造成部分党务干部专业知识不足,对党的工作不熟悉,不能充分将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更不能解决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思想观念方面,部分党务工作者固守传统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老办法不知变通运用,新办法不知创新使用;在工作作风方面,部分党务工作者工作作风不踏实,并没有将党务工作列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短期行为,工作浅尝辄止,形式化严重;在思想作风方面,部分党务工作者思想成熟度不够高、工作作风不过硬,影响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效果。
国有企业一般具备体量大,管理对象多的特点,在寻求党务与文化建设融合时需要有匹配国有企业特点的策略方法。从这一环节上看,国有企业党务工作主要停留在传统模式框架下,参与人员的思想观念未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少有创新。某些国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善走捷径,奉行口号主义及拿来主义,随时可见“团结”“创新”“开拓”“进取”等宣传标语,并将之作为企业文化内涵词,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及党务工作始终徘徊在外围,找不到结合点。而企业在制定党务工作任务,开展党务工作活动时,载体陈旧单一,鲜有企业特色,党建工作循规蹈矩,企业文化建设按部就班。在党务工作的具体形式上,过于局限在传统的宣讲上,如借助职工代表大会或企业宣传栏公示党务信息等,没有考虑到新时期党务工作新特点,引入党务信息化工作模式。而在党务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时又过于生硬,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阻碍了党务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通道。受此影响,国企员工在参与党务工作时心里有所抵触,被动参与,党务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自然难有成效。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因偏重经营业务,员工将党务及企业文化建设推到行政部门,本身不参与或非迫不得已不参与的现象并不鲜见,由此也导致国有企业党务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不了合力,甚至导致两者长久以来勉力支撑。
党的建设工作是国有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国有企业走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品牌。“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制度,百年企业靠文化。”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尤其是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引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筑牢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和魂,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在思想上,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创新理论,深刻认识党的思想理论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行动上,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和敢为天下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忠诚履职、尽责担当,使其自觉肩负起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开创新局面、表现新作为、展现新形象、取得新突破。
党建工作可为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而国有企业完善的治理体系则可加快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步伐。在加强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同时还可将党组织架构融入当前的治理框架和文化发展体系,实现相互促进,以党的理念引领和修正企业的文化,将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应充分认识党组织的群众优势,为企业文化的深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治理能力是党建工作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外化,在加强治理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应明确党组织定位,积极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理顺企业责权分配,保障企业合理运行。
国有企业在规划设计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认识到文化软应力的重要性,认清国有企业的社会属性,在做好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的基础上,提高对党务工作文化引领作用的认识程度,先做好党务工作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党务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打下基础。一是对企业员工做好思想教育,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员工明确自身工作在社会经济及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及意义,调动员工参与党务工作及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二是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务工作新要求新标准,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全面合理规划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开辟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专区,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督导检查及落实。三是做好顶层设计。在国有企业章程中明确党组织建设的地位及作用,重视党组织在国有企业组织架构及法人治理中的职能,在企业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及实施前,应召开党委会议。在此基础上,针对国有企业领导班组,秉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党管干部”等基本原则,制定领导班组成员党建工作任务清单,落实岗位责任,确保党委班子与法人治理结构兼备,党建工作与经营业务、企业文化建设保持同步,即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
要抓好品牌建设,发挥企业文化引领力,持续打造讲政治、敢担当、有作为的国有企业,充分打造能够彰显国有企业风采的文化品牌。一是要做好企业文化系列宣传,聚焦施工生产、科技攻关、品质履约、精益建造、绿色环保、脱贫攻坚等,加强策划能力、新闻深度宣传能力,广泛宣传企业在克服各种困难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斗志、涌现的先进典型;二是积极履行国有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同解决周边社区思想观念、文化活动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食粮为重点,以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广大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三是要加大媒体公关力度,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在主流媒体上发表专题报道及相关文章,多维度、全方位展示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
新时期背景下,国有企业各项工作逐步深入细致,由此也促使企业党务工作在标准及质量上需要有所提升。国有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应着眼于企业职工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及内部管理体系的改进,将党务工作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打造党务工作新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党务工作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