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视域下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研究

2021-11-28 11:53□王
记者摇篮 2021年9期
关键词:极化舆情意见

□王 姣

在新闻传播视域下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可以从其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演进发展的周期规律、驱动力量和传播路径几个角度进行深入解析。

一、四个要素:舆情作用要素

1.网络舆情主体

①网民主体。

②领袖主体。

③管控主体。

④利益相关主体。

2.网络舆情客体

舆情客体是直接引发舆情的事件、现象和问题,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刺激物,是网络舆情的指向物。这些事件、现象和问题直接导致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短时间内能够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对现实产生影响并持续一定时间。

3.网络舆情本体

网络舆情的本体是指通过网络呈现的、由主体生成的关于客体对象的信念、意见、情绪、态度总和的反映,这种反映最终通过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得以表现。

4.网络舆情空间

舆情传播离不开环境、场域、空间的影响与支持。从话语角度出发,网络构建了相对扁平化的公共话语空间,公共话语空间受到网络法律法规、网络社会秩序等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意见环境;从技术角度出发,大数据的检索、存储、可视化等技术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基础,大大提升了传播速度、保证了信息的质量、提高了信息的可用性。

二、三个阶段:舆情演进周期

1.舆情生成期

舆情生成一般都基于广泛存在、公众长期关注的社会事件、现象和问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把容易生成舆情的事件总结为:四大突发公共事件、六大关系。四大突发公共事件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六大关系分别是: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

2.舆情扩散期

当舆情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自媒体空间和网民群体中传播时,主流媒体的介入和报道可能会引发舆情扩散;当舆情事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时,当事人或有关部门的澄清或公示可能会引发舆情扩散;当互联网空间讨论火热,意见领袖的强势参与、意见的交流碰撞可能会引发舆情扩散。

3.舆情消散期

第一,舆情事件得到妥善解决,舆情事件的当事人或有关部门进行回应,各利益方的诉求得到了有效满足,舆情事件逐渐平息。第二,舆情事件并未解决,但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舆情的传播周期持续缩短,海量的舆情事件层出不穷,舆情场域内经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注意力无法持久聚焦,以“应激—遗忘”的态度对待一切突发舆情,在这种情况下,舆情事件虽并未解决,但舆情产生的影响已开始消散。

三、舆情传播路径

1.线性突变路径

舆情传播的线性突变路径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突变理论研究的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突变现象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项指征:一是多模态性,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态;二是不可达性,系统有不稳定的平衡位置;三是突跳性,系统不连续变化;四是发散性,临界点的变量影响最大化;五是滞后性,系统平衡打破具有滞后性。

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特征就是突发,其传播过程也符合以上指征,遵循着线性突变的路径。线性突变路径将舆情传播视为信息流的传播,线性突变路径的基本逻辑为:事件(往往包含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发生后,各种对立、交错的意见流呈现多模态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平衡状态,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度、意见、行为日复一日地加深变化,逐步累积演化,最终达到了舆情突变点,发生了突变跃迁。

2.发散聚焦路径

发散聚焦路径的第一个环节是情绪发散。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库宁曾提出“涟漪效应”,强调如果一个触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震动会波及并迅速扩散很远距离的点。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向水中投掷一块巨石,以落水点为中心会产生涟漪,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舆情事件发生导致触发点出现,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传播条件下,社会公众由于“涟漪效应”而被迫认知、关注事件,一些局部、微小的事件会迅速成为公共议题,此时人们的情绪、态度、意见和行为是弥漫放大和失焦发散的,人们的围观和热议在客观上加剧了事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并未形成所谓“意见的合流”。

3.极化上升路径

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关注事件并发表不同观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公众基于不同的立场、视角、文化素养、认知水平等因素,发表的观点也会千差万别。极化上升路径认为,“意见的合流”并不是公众意见的简单相加和结构性汇总,而会出现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现象认为,个体的决策或意见往往会因为群体间彼此影响而出现一致性效果,并且这种决策往往会具有一定偏向性。网络舆情经过热议后,往往会由于极化现象的存在而转向议题高度集中、决策偏向冒险、行为更加激进的结局。

猜你喜欢
极化舆情意见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双频带隔板极化器
舆情
舆情
舆情
基于PWM控制的新型极化电源设计与实现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