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报文化评论的创新路径
——以《辽宁日报》“文化七日谈”为例

2021-11-28 11:53□郭
记者摇篮 2021年9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柳青党报

□郭 星

“文化七日谈”是《辽宁日报》文化新闻版面开设的文化评论专栏。自2014年7月开栏以来,坚持贯彻党中央文艺工作方针,聚焦文艺创作领域、网络文化热点、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文艺创作走向,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发出了省级党报权威声音,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一、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助力文化自信

栏目站位是栏目创办的指导方向,决定稿件的高度和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文艺工作座谈会、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等重要会议的举行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文化七日谈”最重要的指挥棒。为了把这些会议精神学深悟透,入脑入心,部门领导、编辑和撰稿人认真学习,集体研讨,掌握其精髓要义,坚决把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要求内化为栏目气质,融入每一篇稿件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七日谈”特别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坚定读者的文化自信。比如,2019年10月,“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在辽博开幕,众多国宝级文物的亮相引起了海内外关注,“文化七日谈”相继刊发《去看“又见大唐”的N个理由》《“又见大唐”的三重遇见》等多篇评论,突出了对唐代书法绘画的艺术阐释,吸引众多公众前去观展,为提升公众的文化自信履行了党报的社会责任。

二、关注文艺创作,聚焦文化现象

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新闻在瞬间就传遍全世界。然而,随之而来则是观点的多元和泛滥,一些解构、娱乐、偏颇的观点在网络上流行,此时,理性、公正、冷静的声音就显得弥足珍贵。在选题方面,“文化七日谈”注重选择文艺创作、网络文化热点话题作为评论对象,选取合适角度,坚持守正创新,提出有品质、有温度、有厚度的观点,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拨正舆论的风向标,把“好声音”传播出去,最终实现春风化雨、成风化人。

一方面,服务文艺创作,推动文艺由高原向高峰转变。为创作《创业史》,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成为一个地道的秦中老汉,为作家、艺术家作出了示范。为推动艺术家深入生活,“文化七日谈”曾刊登多篇相关评论。以《重读柳青》一文为例,作者提出:柳青去作家化介入生活的方式给人以启示,深入生活是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体验生活,获得丰富的细节经验;《尊重生活逻辑才是好剧》引用著名编剧高满堂创作中的经验之谈,指出“那些罔顾生活逻辑的故事不过是一出成人童话”,观点一针见血,揭示了当前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推动了电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关注与文化相关的网络热点,并在第一时间发声。伴随新闻事件的发生,一些有失公允、情绪化、缺乏理性的观点会在短时间形成网络舆情。党报应发挥主流媒体功能,做到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2019年4月,法国巴黎圣母院陷于火海,网络上出现了“想起圆明园”“苍天饶过谁”的论调,且附和者甚众。“文化七日谈”推出了《与巴黎圣母院有关的记忆》,此文作者并没有直接反驳网上看客的错误观点,而是回忆参观巴黎圣母院的感受和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逸事,认为经过历史涤荡、岁月沧桑,巴黎圣母院是“与生命相关的一种象征”,观点深刻而有力。

同时,聚焦文化生活,让文化滋养生活。“文化七日谈”善于捕捉生活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对其进行挖掘,获得向上、向善、深沉的力量。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深刻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把节过出“文化味”,是近年来许多媒体关注的重点。2020年端午前夕,推出了《端午习俗是我们对诗意生活的惦念》,评论从“咸粽子、甜粽子,孰美?”切入,追溯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尝鲜果、吃粽子、挂艾蒿等相关习俗,进而提出了传统习俗隐藏着我们对某种诗意生活的惦念。观点不落窠臼,富有新意,令人回味无穷。

三、坚持文本创新,“谈”出“新文风”

党报的文化评论要吸引读者注意,让读者乐意看、喜欢看,变革表达方式是其必然趋势。“文化七日谈”坚持开放的心态,在保持内容专业、观点中正的基础上,在文本创新上不断探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以谈代论,提升亲和力。“谈”作为一种议论文体,与“论”相对,自古有之,通常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文风清新,寓意深刻。该栏目在写作风格上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文艺评论,减少纯粹的理论分析,摈弃乏味的空洞说教,代之的是接地气、生活化、带露珠的语言论说,春风化雨中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

恰当穿插故事,让评论更有趣,有意思。当前,许多自媒体作品之所以被广泛转发,能带来数百万的阅读量,在于能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文化七日谈”刊发的《那些与“初心”有关的好故事》就是这样一篇评论,文章串联起了郭永怀烈士事迹、藏族老阿妈手势、武汉大学内的纪念碑等几个故事,引出了新闻工作者也应保持初心的观点。文中所用的故事虽说简短,但贴近主旨,值得久久回味。

把握网络传播的特征,善于使用“网言网语”。2020年高考过后,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舆论关注,“文化七日谈”推出了《生活可以在树上写作得在地上》一文。文章大胆使用了大神、吃瓜、对不起老师、不明觉厉、群嘲等多个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使用,打破党报一贯严肃的刻板印象,让一些深奥的道理变得透彻而容易接受。

“文化七日谈”以其开放的姿态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也为党报文化评论栏目的创新路径作出了有意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柳青党报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啊,柳青先生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