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森 华云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物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呈现出专业化和细分化趋势,航空物流正逐渐成为高效、安全的物流首选,尤其是生鲜物流的蓬勃发展为航空物流提供了现实基础。高职院校开设航空物流专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淮安紧邻宿迁、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以京东为依托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徐州交通位置十分优越,高铁线路四通八达,盐城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技术含量领先,连云港于2020年获批自贸区,政策优势突出。在四周城市定位清晰的条件下,淮安如何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9年2月,江苏省委书记提出“淮安可考虑建设东部沿海货运机场,与徐州、连云港形成三角支撑,实现铁路、港口、航空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同时对盐城的大数据产业和宿迁的电子商务形成聚合发展”的观点为淮安发展临空经济奠定了基础,但是与之对应的是淮安缺乏服务临空经济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临空经济人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淮安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淮河下游,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是苏北的中心地带,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是 “一区两带”的叠加区,也是从古至今的水路交通汇合地带。目前,淮安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具备了发展铁路、高铁、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式联运的基础条件。所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十分看好淮安的航空货运:“淮安完全有条件建成中国的孟菲斯。”
近年来,淮安正在全力建成现代农业与制造业体系,航空偏好型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大关,并实现了农产品的销量节节攀升。以电商和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以机场为中心的半导体产业正在不断建设,同时还建成了空港产业园与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已具备最基本的航空货运枢纽平台。
我国东部沿海是航空线路最密集的区域,不仅民航机场多,军用机场也不少,空域资源非常紧张,各大机场资源已达到饱和状态,航空货运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淮安机场作为苏北地区中心,地理条件优越,目前机场净空条件良好,资源丰富,是苏北区域唯一一个纯民用机场。淮安处在京津冀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中间,两小时航程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可以与国内最繁华的经济圈相联系,也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因此,淮安机场作为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桥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以系统化的思想为出发点,坚持建立集约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的航空示范区,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划分功能区。打造便捷、快速、合理的交通网络与山清水秀的宜居环境、井然有序的公共秩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环境、资源、设施的一体化,加大生态保护建设,成为高颜值、高素质、高效益的现代航空都市示范区。
加快航空枢纽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开通和加密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进一步提升国内城市的航空覆盖面,拓展优化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积极引进航空物流企业,发展多式联运,积极吸引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的货源向淮安集中,加快承接上海、杭州、南京、青岛等一线机场货源转移,建成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中转、分拨、仓储、配送等航空物流集散中心。
以现代供应链理念为引导,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临空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引导鼓励创新,引进培育航空偏好型制造业及商贸物流、金融会展等关联产业,促进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与航空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高效集聚的临空产业集聚中心。
积极引导鼓励创新,构建独立开放的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高新产业,突破产业技术,最终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精密器械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引进核心技术团队,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聚集高端人才,打造技术研发团队,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和高校一同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系统性原则,从整体出发,动态规划,不断创新,依托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了以机场为中心的临空经济产业园。空港产业园不断以发展空港经济为主题进行招商引资,积极打造临空经济产业,包括航空、物流、高新技术等。一是航空产业上,重点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航空零部件生产、中小型飞机组装、飞机4S店、飞行员培训、航空旅游、飞行体验等产业,积极打造特色航空小镇。目前园区已建成了航空制造园,签约了齐翔航空、万里航模、法诺游艇等项目,和海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新华联航临空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二是物流产业上,建成了物流仓储用房20万m2,签约落户了冷链、烟草等多个物流项目,苏北重要的物流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三是高新技术产业上,重点发展高精尖的科技型制造产业,目前已签约落户了睿辉科技、蔚蓝科技、韩国美容医疗设备生产等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启动规划研究,进一步明晰机场的科学定位,完成修编空港产业园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对淮安城市总规进行修编。同时,启动分类研究工作,分为产业、金融、土地、人才、政策等不同领域开展研究,特别是对于空港产业园结合航空货运枢纽的定位开展相关发展研究,最终形成系统方案。完善协作推动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制定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借鉴湖北、河南的经验,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争取货运枢纽机场政策支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保障、航空货运补贴等政策。
航空货运枢纽的建设为淮安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以积极创建国家临空经济试验区为主要目标,通过强化临空经济产业聚集和服务能力,将淮安建成有活力的淮河经济发展的潜力股。借鉴和复制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有关经验,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有关做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制定特殊政策,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以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为契机,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推动区域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结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快打造“一区三中心”为内涵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打造淮安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推动淮安跨越式发展。
结合货运枢纽机场的发展需求,编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进机场设施、配套设施、集疏运体系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机场扩建工程,配套建设航站楼、航空货站、货运转运场等基础设施。推动空港产业园建设,一方面加快建设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另一方面完善综合保税区功能建设。集成化运输体系建设,努力建成水陆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此外,推动联运的快运基地建设,完善城市配送网络。
抢抓航空物流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及“一区两带”带来的发展机遇,在现有客运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航空货运枢纽城市、临空经济产业关联城市开通航空货运航线,并集成陆运、水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完善的运输体系。
完善航线网络,选择重要的国际国内货运枢纽,开辟全货机航线。构建货运中转网络,协助基地航空公司、快递企业、跨境电商在全球布局转运中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铁路、港口、航空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同时,建设枢纽信息平台,根据航空货运枢纽建设需要,研究制定公共平台的方案和建设规划,构建功能完善且具有开放性、通用性、标准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多式联运业务发展提供全过程信息服务。
在航空货运枢纽的建设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贯彻绿色发展,不断打造有秩序、有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建设高水平城市综合服务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塑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注重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建设集服务、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示范区,在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中充分体现绿色环保,通过绿色引领,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的示范区。同时,建设现代智慧生活引领区,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智慧生活水平。
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淮安临空经济的优势、定位与目前的主要举措,加强临空经济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打造区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输送才能保质保量。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固本强基领航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夯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扎实推动党的各项工作“走在前、作表率”。优化“党委领导核心”体制机制,高质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打造高水平人才聚集高地,释放人才队伍新活力,构建人才发展最佳“生态圈”。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多部门协同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积极探索教师师德档案信息化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严格师德师风奖惩,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人才评价第一标准,继续开展“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相关评选活动。
(3)培育科研新成果,打造社会服务新高地,整合资源,定点聚焦,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资源统筹协调,以提高科研质量为出发点,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引领,以跨专业跨院校创新团队、文化研究所、专业群核心专业为支点,以成果激励机制为保障,建立开放、联动、产业化的协同机制,打造面向专业前沿、面向区域需求和中小微企业的多样化科技共同体,争取高层次标志性科研项目,形成高水平高价值科研成果,加快成果推广与转化,推动“三高一费”稳步提升,实现科研成果有质量、科研队伍有影响、管理机制有创新。
(4)打造智慧校园升级版,开启智慧治理新时代,实施智慧校园平台升级计划。健全和完善智慧校园服务生态圈,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校园生态体系,将学校建设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教育的示范标杆院校。通过升级网络设备和链路建成万物互联的下一代校园网络,与运营商共同打造适合财经应用的5G网络生态,全面构建融合型网络系统。
(5)加快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育训并举”新格局,坚持协调发展,健全高效教育管理体制,形成职责分明,有活力、有规矩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保持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的规模、结构、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继续教育的内涵建设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