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系统性规划*

2021-11-28 10:24景鹏
科技与创新 2021年8期
关键词:竞赛科技培训

景鹏

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系统性规划*

景鹏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活动大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围绕育人目标与教学工作协同配合,加强和提升第二课堂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围绕学风坚持学用结合,分年级逐层开展,通过校级比赛促进学科交叉,指导科技活动形成科技成果,加强思政教育和团队意识培养,多方面系统性规划和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对于配合好课堂教学,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系统性规划

近年来,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概念深入各行各业,新时代的工程技术人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了当前中国工科高等教育的重点和核心目标[1]。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在对这些产品充满好奇的同时,他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目前低年级的课程还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课程任务重,难度大,相比于新技术和新发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对包括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在内的工科大学生开展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设计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 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一些代表性问题

许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由于学习方式及环境的变化,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分析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一的学习与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之间产生了落差,很多学生认为到了大学就是要搞发明,做设计,研发高科技产品。可是到了大学,他们发现,这里的学习任务和高中一样很重,而且课程难度明显提高,再加上缺少了班主任、家长的督促,有些学生不知道每天除了上课还应该干些什么,个别学生表现出迷茫、无助,终日无所事事。到了期末,个别学生出现了不及格现象,有些理工科专业大一第一学期一个班有1/5左右的学生出现了不及格的课程。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不仅会导致学生基础课学习的不扎实,而且会影响到他们后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有下降的趋势,部分学生对专业不认识、不了解、不认可。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平行志愿政策的实施,很多高校制订了较为宽松的转专业政策,每年都能看到学习成绩专业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生转到其他专业学习。从生源情况来看,有些高校的信息类专业中个别专业的入校第一志愿率不到50%。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科阶段更多的是课堂教育,而艰深的课程学习让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如果在课堂之外,学生缺乏充分的动手实践、锻炼技术的机会,有些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很慢,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有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进而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不强。

2 统筹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几个重要方面

统筹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衔接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中的作用,系统开展技能培训、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的指导工作。在学生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学生创新团队,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外,学生还可以独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探索未知领域,完善知识体系和结构,极大地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3]。

高校应从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4],进一步研究和规划好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促进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

2.1 推动“学用结合”,科技活动促进学风建设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组织各类讲座和培训,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从大一到大四,需要设计相应内容的培训项目、比赛活动。通过培训和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将专业课所学原理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课堂所学,学用结合,从而帮助部分学生走出无所事事、迷茫无助的尴尬处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风建设和专业知识学习。

2.2 系统化设计,递进性教育,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要注意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围绕软硬件技能培训、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相关工作。大一的基础培训侧重增强感性认识和专业兴趣;大二培训侧重专业技能和校级竞赛;大三鼓励学生组队参加机器人和智能车等省部级和国家级比赛;大四为学生毕设和就业能力提升提供技术培训。通过有计划地开展递进性分阶段的科技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全方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团系合作,创办校级比赛,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类专业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青睐。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竞赛,加强团系合作,充分发挥各系的科研力量,配合各系的课堂教学,创办一些校级比赛,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准备参加专业性的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校内向相关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普及信息类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科交叉,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2.4 积极指导学生将科技实践活动形成科技创新成果

虽然大学生还没有像研究生那样进行系统性的科研训练,但大学这个阶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非常活跃的一个阶段,很多奇思妙想经过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者科技竞赛后会形成一些初步的成果或者粗糙的作品,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加以引导,经过专业指导或者提升优化,鼓励和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这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获得感,有利于引导部分学生走上科研道路,投入科技创新工作。

2.5 加强思政工作,培养团队意识

注重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比赛和科技项目工作中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科技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获得感。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注重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在科技活动中,学生们一起找问题、想办法、分工配合、分享成功的喜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体验集体学习的乐趣和力量。

3 围绕育人目标与教学工作协同配合

3.1 配合课堂教学,促进学风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参加科技竞赛的时间安排,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开展阶梯型适应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大一上学期配合程序设计基础课,开展Python和C语言培训,为之后的软件编程打下基础;同时开展焊工培训,为电路和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打下基础;大一下学期则开展单片机培训,为与其相关的各项比赛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更为之后的“单片机及其应用”和“嵌入式系统”两门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根据课程和比赛的安排,灵活开展Java语言、嵌入式技术等各项具体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克服课堂教学缺少实践的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深入理解专业理论,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学风将得到好转。

3.2 寓教于乐,提高专业认同感

大一虽然没有专业课,但学生对专业的渴望和期待还是很高的,通过组织专业实验室参观、焊工培训、富有趣味的单片机培训等活动,增强新生对于专业的感性认识,鼓励新生进行专业的探索性认知。这些活动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高年级的培训和科技竞赛活动注重帮助学生将专业课所学原理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课堂所学,培养专业认同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科技作品的完成和科技竞赛的成绩,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荣誉观,增强就业自信心。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将会提高,转专业意愿会逐年降低,就业率则会逐渐提升。

3.3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每年为本科生组织焊工培训、单片机培训多项培训,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平台;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锻炼科技开发能力和实战练习。各项活动组织趣味性强,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组织开展各项校级比赛,为学生们提高竞赛能力,积累竞赛经验,日后参加市级、国家级竞赛做足了理论和技术准备。培训和竞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大四面临就业的情况,每年临近毕业时,针对性地举办Java语言、单片机技术等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尤以“985”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已把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计划等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列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层面,教育部、团中央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各专业学科研究会、行业协会主办的丰富的学科竞赛、行业挑战赛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创新教育资源[5]。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性地规划和推进第二课堂中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配合第一课堂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高校信息类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1]李晓媛,曾庆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改革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1(1):96-98.

[2]丁鹏飞.工科大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1):171-173.

[3]柴西林.应用型本科信息类专业CDIO工程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软件,2020,41(10):277-281.

[4]郭轶,纪尚革.工学结合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机制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7(9):77-79.

[5]邓晶.高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J].高教探索,2018(1):11-15.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8.069

2095-6835(2021)08-0168-02

景鹏(1982—),男,山东莱芜人,博士,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教改课题“以学风建设为目标的学生科技活动系统组织与优化”(编号:JG2015M21);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社会调研项目“高校在青年创业中的角色定位研究”(编号:XCB2018004);北京科技大学党建重点课题“以自动化专业课为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编号:XXZZ2018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竞赛科技培训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科技助我来看云
创新思维竞赛(3)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