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河南省“创新型人才争夺战”的对策与建议
王晓燕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人才储备是衡量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人才的储备量和竞争力直接影响到所在国家和所在区域的竞争力。从2017年开始,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已在中国各大城市之间开始,人才争夺目标群体从塔尖向塔基拓展。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也是屡屡出新。河南作为迅速崛起的城市,对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更需要有效的战略。
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管理;创新型人才
十八大以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下,中国很多地区制定了积极的人才培养政策,设立了人才专项基金,目的就是为了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区域整体发展[1]。随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才战略转向海外高端市场,以及人口政策的收紧、生活成本的提升,给其他城市的人才争夺提供了机会。人才争夺也从此前的小规模“战役”一下子蔓延开来。重庆、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广州、武汉、长沙、成都和深圳……均在2017年发布了户籍、住房、财税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定向吸引人才。长沙推出“人才新政22条”,大学毕业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武汉提出对大学毕业生购房给予优惠;天津市实施落户新政策“海河英才”计划等。
河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使它的条件不同于其他省市。轻纺织业、煤矿业和重工业等曾是给河南带来飞速发展的传统工业,河南要想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实现突破必须吸纳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河南本地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但高水平高校较少,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高校屈指可数,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本区域创新发展的需要。郑州也提出了对引进的院士和其他国家级领军人才给予奖励的政策。
近年来,“三区一群”战略在河南省落地实施,该战略体现了国家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新的发展理念。“三区一群”集中叠加在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郑汴洛新,不仅会产生较大的政策红利,还会催生出许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产生巨大的发展红利。新技术、新产业的产生必不可缺的是新型人才,所以政府给出的政策红利中对人才的吸引必为重要组成。
河南重点高校的比例在全国来说较低,拥有科研水平高的高校较少,所以科研成果在全国科研成果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劣势;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大多愿意在北上广等科技氛围更强的大城市发展,使得河南流失了部分人才。要想创新,河南必须集聚更多的领域人才。但面对全国各城市的人才竞争战略,河南必须制定一些更符合本地发展和更吸引人的政策,才能在长久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
对于“三区一群”,河南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河南稳步前行的重要引擎,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在发展动力上,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的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所以创新是“三区一群”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在传统产业中找到新模式、新技术、新发展,才能让三区一群带动其他区域经济。
但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已经制约了“三区一群”战略的发展。一方面原因为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在规模和人数上快速发展,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专业优势,毕业的学生专业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不能为企业带来创新力;另一方面原因为河南省的高水平科研机构较少,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以前的优势都集中在农业研究中,而其他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落后于较发达地区;受其他省份的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三区一群”现有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人才也面临着流失。
河南省工业中传统工业的包袱较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创新发展新型产业的基础相对较弱。2015年,河南省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工业比例仅8.8%,这说明河南工业对传统产业依赖性较强,创新发展新型产业的基础薄弱和办法不多[2]。传统工业的发展不能只靠外界和政府,关键还得看自己。要想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可以在传统工业内部设立创新部门,引入一些研究性高学历人才,实地生产中搞创新。在传统工业内部,有些老工人拥有熟练的工作技术,企业经过学习引导,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形成“谁创新谁荣誉”的高尚创新氛围。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比在实验室中产生的创新更能有效地投入到生产当中。
在河南高校的专业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要加大高校中专业教学改革,使学生能接收到高新尖的技术,使他们出校门的时候就成为创新人才的后备。更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企业锻炼,要定期培训,使自己能走在社会的前端。政府已颁布和实施了支持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如2017年建立的河南国家大数据产业园区,园区中成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各高校应加大与大数据等产业园区的合作,引企入校,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校教师到产业园区学习锻炼的鼓励机制,只有培养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对全国,河南具有的高新技术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归根结底是没有在高新技术中有所创新,大部分的技术是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河南已经成立了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但还在发展初期。河南工业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四化”,即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和融合化。政府已颁布和实施了支持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要对高新技术的创新加大投入,引进高精尖人才。在企业内部组织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加强高校中高新技术的科研管理。
高新区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据全省的30%,政府要充分发挥高新区中新型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不仅让其做到自己能创新,还能引领别人创新。加强高新区产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科研投入,引入行业领军人物,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找到长久、科学的发展道路,引领地市级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在“三区一群”战略的影响下,把已有的高新技术成果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等地区充分地应用和发展,从而带动河南所有城市和地区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本地的创新型人才。
为河南籍的流失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如果有了理想的环境,没有后顾之忧,这些外流人才是很愿意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的。他们可以把外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文化和生产经验带回河南,加之他们对河南的基础情况比较了解,会把他们拥有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会比不懂河南人情的外省人才更有所发挥。
河南每年也申请很多专利,但很少一部分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有些专利是为了申请专利而申请,而不是为了服务社会而申请。有些有价值创新,受限于各种条件,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这些创新没有驱动发展。所以,要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在各领域宣传专利申请的政策。成立专门的组织,在已申请的专利中筛选价值较高的专利,促使各方交流会谈,尽力将专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带来一批专业团队、带来一批高端技术、带来一套管理经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优先发放绿卡、设立特聘工作岗位、资助高级访问学者等方式,从全世界吸引优秀人才。近年来,一些地方纷纷探索以才引才、以会引才机制,武汉和宁波余姚创造了引进1名“千人计划”专家,带动引进6名“千人计划”入选人的范例。武汉成立“招才局”,推动“城市合伙人”等重大人才工程。河南也可以创建引才工程品牌,建立“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的引才机制,例如下放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招聘、薪酬用人自主权,探索建立区域“人才绿卡”制度,积极利用猎头招聘、人才资源外包等新方式引进高端人才[3]。
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治本之策。当前,各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已从单靠优惠政策比拼,靠打“价格战”“政策战”,逐步演变为“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4]。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强调高科技前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强调创新创意社区、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新型专业孵化器、专业协会与中介组织、休闲场所等建设[5]。同时,要在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工作、生活、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河南的大型高新技术公司比较稀缺,对北上广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甚至在外地的河南籍的高水平人才顾虑在河南没有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愿回乡发展。政府可以实施不同的引商策略,引入百度、谷歌、腾讯等大型的高薪技术公司在郑州设立分公司,招揽更多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互联互通互融。
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创新型人才,且创新型人才是不分学历、职称和技术职务的。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大专生,在掌握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也可进行技术创新。建议河南各行业应以行业委员会或行业主管部门为领导者,在全国范围内猎头同行业内的创新人才,给予政策红利,引入河南同行业内[6]。
河南的人口基础偏大,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位居全国最高,并还呈每年增加的时态,2017年河南的考生人数为86.58万人,2018的考生人数达到98.8万人,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稳居全国前位,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高学历人才留在河南必须考虑的问题,不可否认,河南孩子的学习压力较大。如果能在教育上解决高学历人才的后顾之忧,河南在各省的人才竞争中会占据更多的优势。
随着“三区一群”战略的推行,海外留学人才是河南省急需的重要人才资源。2011年,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海外留学人才来豫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给出了关于户口、住房、子女教育、项目申请等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河南的发展在加速,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方面的进展也应加速。河南在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方面拥有诸多优势,比如发展空间大、文化底蕴厚、交通便利、物流资源好、科技扶持力度大等。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河南的必选之路,要基于河南的地域、行业特色以及人口结构实施创新型人才战略。创新型人才争夺可以从本地高校培养、区域大型企业鼓励机制、引入外地高级人才、引入高薪技术产业等重点方面着手,要提高河南传统工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绿色农业的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要用人才驱动创新,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1]人民论坛课题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17(15):34-37.
[2]智能化:河南工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N].河南日报,2017-04-21.
[3]杨云芳,宋蕾.河南省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模式创新探析[J].创新科技,2015(2):46-47.
[4]高安娜.“人才争夺战”的策略选择[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05-18.
[5]梁军.河南省优化科技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的对策与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74-175.
[6]海川.人才争夺战与城市高质量发展[J].新经济导刊,2018(3):48-52.
F299.2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8.062
2095-6835(2021)08-0153-03
王晓燕(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