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歌剧艺术实践与教学之路
——以民族歌剧《包青天》排演为例

2021-11-28 10:30辛思洁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包青天歌剧声乐

辛思洁

歌剧诞生于欧洲,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歌剧作品也有数以万计,中国歌剧学习西方歌剧的体裁形式,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才有显著成绩,相对西方经典,中国积累的百部歌剧中,只有《洪湖赤卫队》《江姐》《白毛女》《党的女儿》《原野》《小二黑结婚》等多部经典作品相对久演不衰。近些年来,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的文化担当,不仅排演了中外经典歌剧,还不断地推出中国原创歌剧,如《西施》《雷雨》《赵氏孤儿》《蔡文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优秀的歌剧参加一年一度的歌剧艺术节。2017年原文化部开始实施的“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也迎来了新时期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掀起了中国民族歌剧作品创作热潮,包括“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及优秀民族歌剧展演”,诞生了一批内容丰富的新作品,如《马向阳下乡记》《松毛岭之恋》《英·雄》,还有山东歌舞剧院的《沂蒙山》等这些精品都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各地政府和院团的投入下,收获了很多的好评。

中国民族歌剧也在不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流派,其中关键之一是音乐表演人才的规范培养。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是基于艺术专业院校的教学培养而来,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是中国歌剧未来的出路。在2010年第二届国家大剧院世界著名歌剧院高峰论坛上,上海歌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张国勇和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都认为歌剧艺术要始终保持高超的艺术水准,必须对人才培养引起足够重视。2011年第三届国家大剧院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上,张国勇谈到歌剧在中国的发展中,提到了注重歌剧人才的培养,中国的高等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面确实存在片面和缺失,我们的高校培养之注重技巧,而忽略歌剧的表演形体、语言等等,所以当我们音乐学院的学生到了工作单位之后只能是一个半成品,希望国家大剧院在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也带动我们的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克服那种严重缺失的状态。2013年第五届国家大剧院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上,普遍共识是:歌剧发展的关键还得靠人才,演员是歌剧艺术发展环节的重中之重。阿曼皇家歌剧院艺术总监克丽丝缇娜·莎波曼提出,首先改变音乐学院,美国剧院的“年轻歌剧艺术家培养”项目,能系统地培养年轻人,为他们提供登台机会,并勇于承担风险。她强调:“我们知道要花一些时间培养他们,但系统的培养能让青年艺术家们有自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他们愿意通过努力展现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成为世界上最一流的高水准的歌唱演员。”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从2010年成立后,分别演出了原创歌剧《青春之歌》,《为你而来,王选之歌》,《钱学森》《宋庆龄》,经典歌剧《江姐》等等,这些都是师生同台的歌剧,也给带来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为了提高歌剧艺术实践人才的质量开始探索以加强舞台实践为重点的歌剧教学改革。近些年,我国大多数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方向的教学也在不断摸索,也达成了普遍共识,就是进行系统规范的教学和丰富的舞台实践。

2017年《包青天》在安徽合肥巡演取得了圆满成功,该剧演员来自于省内艺术类高校、艺术院团、国内知名专家与省内艺术人才,笔者参与了歌剧的全程排演。本文从《包青天》的排演,反思我国声乐表演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我国声乐表演专业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声乐艺术实践时还存在注重“声”的训练,在表演上依然是短板。这个问题可能导致中国不论是在歌剧历史的沉淀上,还是歌剧艺术工作者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上,存在欠缺。艺术实践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提高声乐表演专业的水准,培养出色的复合型歌剧人才,是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动力。

本文提出规范并升级声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首先从规范声乐基础教学开始,从“严”开始,耐下性子,在“唱”的基本功上下足力气,其次建议用综合思维拓展演唱的表现力,开设戏曲基本功课堂,向“戏曲”借力,提升歌剧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和造型感,并提议保留《包青天》和“中国经典歌剧”为排演教材,展开大量舞台实践,挑选音乐基础好,天赋高的好苗子,系统积累适合自己的歌剧曲目量,重点培养青年声乐教师作为艺术实践人才。文中从教学的角度,探寻中国歌剧艺术实践教学更精准的方向。

一、民族歌剧《包青天》主旨是锻炼“音乐表演人才”,打造安徽经典

歌剧《包青天》创作项目于2016年开始启动,依托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资助项目实施,旨在打造安徽经典,传播安徽文化,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我院孙来法教授出品的原创精品歌剧《包青天》,以历史为参照,采用中国民族化的艺术语言,运用西洋歌剧的体裁形式,音乐上选用了包拯故乡的地域音乐,融合了戏曲音乐、宋代词调和地方民歌,用歌剧形式演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文化经典,讲述包拯与庞太师集团不懈斗争的“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中国故事,弘扬清正廉明、敢于担当的“包公精神”,弘扬了仁爱、奋斗、无私的中华民族精神。剧本创作从《清风颂》到《赤桑》再至定稿《包青天》,历经两年的调研创作,2017年暑假进入钢琴版排练,4个月来,从坐唱、排戏、合乐、彩排到首演,剧组没有一天休息,所有演职人员都在为首演夜以继日、风雨兼程。同年,《包青天》被省委宣传部列为2018年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

民族歌剧《包青天》的排演是一次锻造“音乐表演人才”的排演,该剧演员来自于安徽省内艺术类高校、艺术院团、国内知名专家与省内艺术人才,歌剧正式进入排练阶段之前,剧组进行了一次选拔,参加选拔的老师基本都得到了一个角色,剧组将演员分为A、B两组,当A排演时,B在台下观摩,轮流上场,艺术指导由声乐教育家曹玉萍教授担任,进行具体唱段的声乐指导,舞台形象塑造和舞台调度由安徽艺术学院周爱宝老师指导,在排演期间,《包青天》的创作者莫凡老师对他的创作思路和整首歌剧中咏叹调进行重点诠释,排演者对民族歌剧《包青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独唱、重唱到合唱,大家经过集中时间的紧张学习和排练,实际上,每一次排练就是一次现场实践指导的课程。在2017年,安徽艺术学院与安徽演艺集团(安徽省歌舞剧院、安徽乐团)联合推出的原创民族歌剧《包青天》音乐会版在合肥大剧院演出成功,2018年作为安徽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高校成功巡演。

二、艺术类院校的歌剧艺术实践现状

近些年来,歌剧艺术舞台实践更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民族歌剧《包青天》排演,演员们尽心尽力,但在综合表演能力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的演员基本都是经过专业声乐表演培养的音乐实践人才,但在歌剧艺术实践中存在较大差距,这是作为声乐表演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笔者认为歌剧艺术实践教学之路,只有规范声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才是艺术院校从根本上要提升的关键。

三、歌剧艺术实践与教学之路的策略——规范并升级声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

(一)规范声乐基础教学,“严”字当头,耐下性子,在“唱”的基本功上下足力气

歌剧艺术实践首先具备良好的、稳固的声乐状态,才能完成不同风格、不同难度和强度的歌剧作品,没有好的演唱功底,根本无从谈表演。很多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舞台艺术实践者毕业出校门还存在声音概念上的错误理解,声音的假、大、空、重等问题是实际存在,而且问题多,喉头不稳定、冲着唱,错谱等种种问题比比皆是,归根结底,还是在声乐学习时的规范性不够严谨有最直接关系。

规范声乐基础教学,“严”字当头,首先是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应遵循声乐训练从易到难的规律,从基本的歌唱姿势、呼吸、声音概念、语言上耐心琢磨,对比,演唱,从精简、短小的艺术作品开始,从节奏、音准、节拍、强弱快慢等尊重原谱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从字、词、语言、乐句、气口开始,慢慢在演唱中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演唱的自我体验;其次,严格回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同学,拒绝“糊”涂对待,一步一个脚印,坚持每天都要思考和练习。最后,“严”字当头,还体现在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教师是人民的教师,在教学第一线,直接影响担任着培养学生声乐技能的重担,所以在声音概念的解读和判断上一定要正确。教师教学水平体现在教师对正确的声音概念的判断能力上,准确的教学语言和灵活的多种教学方法上。声乐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准确,清晰,简单,准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声音,什么是错的声音,切勿把声音概念搞得玄乎;能从不同的角度更准确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搭配适合的艺术歌曲或者歌剧唱段中的乐句进行乐感培养,同时提高自我示范的能力,让学生直观听到、看到正确的演唱,是提高学生对声音概念判断力的最佳手段之一。

良好的歌唱状态一定是建立在科学唱法的基础上,长期练习形成的。不管是唱任何声乐作品,都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发声状态来进行展现,这是声乐表演专业的基本功,打造声音乐器要建立在正确的声音概念上,靠日复一日基本功的潜心练习才能形成的,切勿浮躁,“严”字当头,耐下性子,学生就能用心用劲在“唱”的基本功上下足力气,让歌唱艺术之路走得更远。

(二)从“单一”思维向“综合”思维拓展

“作为歌剧表演者,必须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文化修养(包括文学、美学、哲学),还要能深刻理解作品的能力和生动表现作品的能力。”[1]歌剧实践人才需要复合型人才,全国大多数的专业音乐院校都是以培养歌唱家为目标的,注重声音技术训练,思维“单一”,在演唱时注重高音与低音是否能保持音区的统一,低音能不能平稳的落下来,音色是否圆润,主要围绕声乐技术层面,而在如何演上下的功夫和时间不够,造成艺术实践时台词和舞台形体僵硬,角色的舞台艺术形象塑造不鲜活等问题。

在培养歌剧艺术实践人才时,应提倡围绕声乐表演专业教学展开,拓宽知识覆盖范围,从“单一”思维向“综合”思维拓宽,在一周两次课的声乐训练基础课上,增加表演课、台词课,形体课、语言课、戏曲基本功等课程,加强引导艺术实践人才对理解作品和生动表现作品的能力的提高,还有学唱中国民族民间的民歌、小调,从宽度上,拓宽艺术实践人才的表演知识范畴。

(三)开设戏曲基本功课堂,向戏曲“借力”,提升歌剧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和造型感

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近百年,比起中国戏曲近千年的历史相对较短。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素材上不仅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许多营养,像经典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党的儿女》,还有新创作歌剧《包青天》等民族歌剧中都富含丰富的民族语言和戏曲素材。在表演上,中国戏曲有“四功”“五法”,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中有“声、台、形、表”,两者形式虽然不太一样,但民族歌剧的表演向戏曲表演里借鉴的东西是很多的,如几位艺术造诣颇高的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李元华、刘玉玲、孙丽英等都曾经是优秀的戏曲演员。无疑,在歌剧艺术实践中,戏曲是个大巨人,向戏曲“借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有理有据,更稳更远。

首先,吸收戏曲的表演具有“夸张”的特点。有戏曲表演功底就能对角色的体验和表演进行夸张,放大角色形象的形体、神韵,能把内化的表情进行外化,有利于塑造真实、生动的歌剧舞台人物形象。白毛女在《恨似刀山仇似海》中有“弓箭步”动作,还有“双手打开,一手向斜前方,一手平伸”的动作;在演唱“响雷啊,你劈开了那天河口”时,捡块石头后跳起来,狠狠丢向远方,发怒的质问天地的动作;“我受苦受罪白了头”时,无奈、可怜、双手颤抖地抚摸着满头白发时的痛诉;“我吃的是树根、野果、庙里的供献”时,有一个松软的倒地;“苦撑苦熬天天盼”时,吃力的慢慢爬起;“老天爷睁眼”时,举起双手,怒视苍天;“我要报仇”时双脚交叉慢慢站起直到挺拔的肢体动作。这一系列的舞台形体动作和“煎熬”“愤怒”又“无奈”的神韵是夸张的,是放大的,白毛女夸张的形体搭配歌唱的节奏与行腔在歌剧表演中准确地结合,让演唱者的身体、声音和情绪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舞台艺术性和造型感,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白毛女舞台艺术形象。

其次,借鉴戏曲的“手、眼、身、法、步”。这是戏曲表演中的“五法”,是戏曲舞台上演员塑造角色基本功。如“眼法”,“眉开眼笑是表现心中喜悦,怒目相对”是表现内心愤怒,这些都是通过不同的眼神来揭示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步法”又叫“台步”,戏曲的表演程式中不同行当的基本步法有“生行潇洒文件、但行轻盈优美、净行豪迈开阔、丑行灵活多变”等特点,根据不同的行当角色有各自程式化的表演套路。[2]

歌剧艺术实践者应该学习戏曲的五法,建立一定的表演基本功,肢体和面部语言更加灵活丰富后,适度运用到中国民族歌剧的实践中。中国民族歌剧《包青天》中当包冕妻得知包勉被关押,跑去看她的官人时的唱段《官人,我要来看你》,前奏是平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行进,结合轻盈但匆匆的“台步”,从步法的运用揭示了包勉妻对官人关在牢中的担忧和焦急。当庞太师得知儿子庞昱被斩后,瞪大了眼睛的诧异,随后吓得踉跄的退了几步,在三官员的搀扶下慢慢站稳,怒目相视的“眼法”和踉跄地“身法”等一系列的舞台的形体在音乐的节奏和行腔准确结合进行,塑造了不把包拯放在眼里,权高位重的庞太师被包拯来了一个下马威时的诧异,失去儿子时的痛心时,跌落谷底、失态的情绪状态,体现了舞台艺术形象的艺术性和造型感。

最后,要避免“戏味”过重,不能把歌剧变成戏曲,混淆两者。歌剧艺术实践要适当汲取和借鉴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内容,拒绝“拿来主义”。

可见开设戏曲基本功课堂,向中国的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借力,夸张的表演特点提升我们的舞台艺术形象更具艺术性、造型感,这是符合中国民族歌剧内涵的,是可取的。

(四)开设艺术指导课,具体、详细、深入地磨合声乐、表演、合乐三者

“艺术指导”作为声乐表演专业的一门实践课程,也作为安徽艺术学院一门新课开始了,笔者作为艺术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充分体会到开设“艺术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艺术指导课中,应该具体、详细、深入的讲解声乐、表演、合乐三者,从音乐术语、曲式分析,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的风格、意境,剖析字、词、乐句和换气气口,分析横向的歌唱旋律,纵向的钢琴织体以及和声效果;应提供大量集体集中的时间,让声乐与表演、与伴奏进行搭配、练习、指导,增加与搭档的切磋、交流、磨合,让艺术实践者不仅重视自己的演唱部分,还把目光更多关注到合乐和表演上。我们争取把声乐课上每学的一首声乐、歌剧作品都能在艺术指导课上准确的运用它,久而久之,学生在大量舞台实践中积累,并理解到声乐演唱的精髓。

(五)积累歌剧曲目量,重点培养优秀的青年声乐教师人才

大多数的中国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本科毕业后,歌剧唱段的曲目量远远不足,如果声乐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本是从一到三年级进行基本功训练,到大四时,声乐技术才能有能力演唱部分歌剧唱段,输送出去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也只能是个半成品,在时间上,理解歌剧人物的能力上,四年学习时间是不够的,这些与我们培养出优秀的歌剧艺术实践者是存在现实差距的。

风靡世界的20世纪西方的“歌剧女神”玛丽亚.卡拉斯,几乎演唱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里尼三位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中所有女高音的角色,复兴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在全球掀起了意大利歌剧复演热潮。纵观她的传奇的一生,除了拥有女高音在抒情、花腔、戏剧的所有歌唱能力,卡拉斯也是独一无二的舞台角色塑造者,学习语言和乐谱的能力很强,曾经她一个星期就唱下了一部歌剧,同时她也是有重点培养的经历。她年轻出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近代中国男高音石倚洁也是如此,80后抒情男高音,考入日本东邦音乐大学硕士,2006年获得东邦音乐大学全额奖学金赴奥地利继续学习,进行为期一年的“闭门深造”,完成了12部抒情男高音的歌剧作品的系统学习。

歌剧艺术实践者应该掌握足够的、属于自己声部的歌剧曲目量,这是实践的基础,是艺术实践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音乐高校在重点培养好苗子的选拔应该形成标准和规则,挑选艺术实践人才,声乐基础好、音乐天赋突出,拥有大量适合自己声部的歌剧曲目,进行重点培养。从《包青天》排演中看到,优秀的青年声乐教师可以作为重点培养选择对象,在高校的青年声乐教师基本都是声乐硕士毕业,无论在年龄阅历、声带发展条件还是在理解、学习、把握歌剧新作品的能力上,是更有能力的,加上教学相长,领悟力也是更胜一筹。

(六)以《包青天》剧目和“中国经典歌剧”为轴心排演,并联合专业歌剧院团,展开灵活的舞台实践排练

歌剧表演人才只有通过舞台的历练,积累了经验才能培养出来。不论北京大学歌剧中心音乐厅成功上演,还是安徽艺术学院的民族歌剧《包青天》的成功巡演,都是以校园演出为主,排演歌剧的,学生在排演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演出的种种经历都会演化为领悟体现在以后的演唱上。

笔者作为《包青天》的参演者,在教学内容中,建议把民族歌剧《包青天》作为学院排演的保留剧目,纳入“中国经典歌剧”,渗透到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联合专业歌剧院团,排练整个剧目或者其中某一幕,或把整个剧浓缩,把规模变小,尽量小成本、小制作,可以拿来就演,可操作性强,便于灵活展开舞台实践排练。

为了顺应艺术实践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中国歌剧艺术实践复合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与市场的接轨,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艺术院校的规范声乐教学和升级声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开始,以“能唱会演”作为声乐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院校应对准市场的歌剧艺术实践人才的需求缺口,提高艺术实践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供场地和平台给艺术实践人才,通过大量的基本功练习,拓宽多样化的知识面,集中的艺术指导和大量的实践排演,取“声”之长,补“演”之短,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师生还要加强自我积累,提升个人阅历,真看,真想,真感受,多想办法,多反思,走出自己的风格。■

猜你喜欢
包青天歌剧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铁面无私包青天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QQ包青天
QQ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