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11-28 09:41:56王中兰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政治

乔 兰,王中兰

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乔 兰,王中兰

(萍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优秀家风家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其内涵丰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资源、有效载体和有益补充。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层面,表现为学生对优秀家风认知度较低;在高校层面,表现为优秀家风家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畅;在家庭和社会层面,表现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不足。挖掘整理优秀家风家训的潜在资源,探索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优秀家风家训融合的长效机制,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推进。

家风家训;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许多重大会议、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家风既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生活环境如何变化,注重家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都尤为重要。

一、优秀家风家训的内涵

《辞海》中对“家风”一词的释义为“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1]。学界关于“家风”概念的界定,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内涵一致,都认为家风是家庭或家族在精神层面的一种认同,通过长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辈。“家训”是指一个家族留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有本可循的关于家风的最早记载是周公的《诫伯禽书》,“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就是周公渴求贤才,谦恭下士的优秀家风的表现。家风家训从夏商周到明清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风家训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时代在发展,有些家风家训仍具有普遍意义,有些家风家训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因此,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家风家训就是家风家训文化中具有内在合理性,融合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兴国兴邦原则并且利于流传、深入人心的家庭规范和训诫。优秀家风家训具有历史传承性、相对稳定性、积极进步性等特点。

二、优秀家风家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家风是家庭的价值观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的价值观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家风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优秀家风家训传承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希望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优秀家风家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资源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将传统家风家训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文化资源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实践。

流传至今的家规家训典籍,生动丰富的家风故事,言简意赅的成语典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特殊资源。家国情怀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家国一体”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传统家风家训中也有“家国一体”的内容,“家国一体”的内容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更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优秀家风涵养着导人向善、求真务实等文化诉求,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家风家训代代相传,其中涵盖了学业之道、为人之道、事业之道等,这些内容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传统社会的家风家训在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育人方式上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相契合的。因此,优秀家风家训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挖掘的特殊课程资源。

(二)优秀家风家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可以及时、快捷地了解各种信息和资讯。多种文化与价值观相互交锋,不良信息会侵蚀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动摇大学生的精神意志,破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些现象都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部分学生崇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这也会大大削减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的效果。优秀家风家训中不仅包含着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优秀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家风家训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是一种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更适切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当代大学生个性强,逆反心理强,见识广,对灌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天然反感。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柔性的、无意识的家庭教育要比具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更为持久。优秀家风家训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逐步引导大学生从多元价值观向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优秀家风家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课堂上抬头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性质决定的。理论性的课程往往注重真理性和逻辑性,具体的施教就容易出现刻板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对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优秀家风家训中是一代代人的生活智慧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3]优秀家风家训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辅助教育方式。

首先,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最初是一种口头教育模式,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教育目的。长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全过程性;家庭教育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并及时修正,具有及时性。

其次,优秀家风家训具有亲和力。优秀家风家训的教育内容不是生涩的理论而是生活中鲜活的实例,鲜活的实例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能易于接受也更乐于接受。对大学生个体而言,优秀家风家训在其道德养成中留下了原始印记,是其道德养成的起点;对高校教育而言,优秀家风家训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优秀的家风家训对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和创新;既有利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当下面临的困境,也有利于开拓优秀家风家训传承的新渠道。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最优化。

(一)以优秀家风家训为突破口,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变迁,现代家庭在结构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族总体上向“小家庭”过渡和迈进,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家庭越来越少,家风家训传承的最基本方式是长辈的言传身教,而祖孙沟通的减少影响了家风家训的传承。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4]。将优秀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小学生的思品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

首先,媒体的宣传必不可少。宣传中应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可采用专家讲座、百姓现身说法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自媒体对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地方媒体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宣传当地典型人物,广泛开展教育,使广大群众领悟家风家训的内涵,营造全社会重视家风家训的文化氛围。其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向社会征集并整理、编写出体现时代要求的家规家训,挖掘家风家训文化中的廉政教育“因子”,把廉洁教育“因子”发扬光大。再次,高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优秀家风家训,特别是深入挖掘在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家庭家风家训文化资源,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家风家训。媒体、政府、高校一同发力,对优秀家风家训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优秀家风家训文化的培育和传承。

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是“上行下效”,用言传身教来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真情感染人、以理性说服人、以行为引导人、以规范约束人、以环境影响人。二者都是教育人、影响人的方法,优秀家风家训是历史证明了的有效的育人方式,以优秀家风家训为突破口可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二)以优秀家风家训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对个人道德修养、对家庭关系的维系、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家风家训具有碎片化,缺少系统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家风家训的特点和高校教学的差异性会造成两者的衔接存在断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三门课程的教材中并没有关于家风的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中道德观教育中对家庭美德做出了相关表述,也没有关于家风家训内容的直接表述;官方教材涉及家风家训的内容很少。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优秀家风家训要进学生的头脑需要先进课堂。

首先,要将优秀家风家训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充分认识和挖掘家风家训的育人功能,从共同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切入,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把家风家训引入课堂需要做一个长期的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高校可增设家风家训选修课程,列入学校课程体系。同时,明确优秀家风家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又辅之以家风家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改变高校思政课的刻板印象,以亲和、接地气的方式,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家风家训为一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优秀家风家训内容要进课堂。优秀家风家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要形成一个专业的研究团队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深入挖掘、总结、提炼、整理出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家风家训。尤其要从本土地域文化中进行挖掘,用好祖庙、祠堂、家谱、族谱等资源,将这些家风家训资源整合、梳理,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新的、鲜活的教学素材。要采用多样化的载体增强学生对优秀家风家训的认知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的典型案例,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进行分享,引导学生通过挖掘和分享来感知和了解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逐步探索出优秀家风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三)以优秀家风家训为纽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要改变学校“一位独撑”的局面,就要把阵地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联合育人的机制,从而实现“三全育人”。家庭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风家训的熏陶,好的家风为孩子在“拔节孕穗期”提供养分。家庭守好孩子教育的第一道防线,给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观,也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高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划,创新教育模式,借鉴优秀家风家训文化进行课程改革,将学生身边的典型家庭案例引入课堂,由点及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秀家风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打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樊篱,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不间断地接受价值观教育。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的实践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和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与社区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类教育基地,把社区里的文明家庭和孝养父母的先进个人请进学校进行宣讲,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鲜活、更有温度。

2. 构建“德育—专业—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和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侧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以外,通识课程、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开设得很少,更不要说优家风家训的相关课程。专业教育培养周期短,能够满足就业需求,和职业直接相关,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也普遍注重专业课而忽视人文课程和思政课程。高校培养人才要“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并重,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育除了注重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余,养成有家教、有情趣、爱劳动的生活取向,更要注重因地制宜,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优秀家风家训育人功能,构建“德育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家风家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需要成立专业的研究团队进行收集、整理,特别是地方有口皆碑的示范家庭的家风家训,要对其进行提炼和总结,再以家书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代言人评选等活动为载体,依托校园文化宣传优秀家风家训。同时,高校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百姓现身说法、展示优秀家风家训,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贯穿家风家训的内容。除了将优秀家风家训内容贯穿于构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还要依托网络搭建家风家训教育“微”平台,设立家风家训的公众号,鼓励学生自愿关注公众号,在其中了解到家风家训的最新内容。不但要“请进来”,大学生还要“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祠堂,走进祖庙,寻找家规家训,晒家书,读家训,感受家风家训如春雨润物的作用。

高校还可以依托课外实践融入家风家训,打造家风家训实践课堂。家风家训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大家直观形象地了解到家风家训的真实性,也更具有感染力。例如在一定的范围内组织相关人员对优秀的家风家训典型示范点、优秀家风家训育人馆进行体验式参观。体验式参观的重点是要让大学生能够有沉浸式的体验,通过还原生活中的小场景、小片段等,让大学生感受家风家训的教化力量并自觉践行。

结语

优秀家风家训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将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推进。优秀家风家训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建立健全二者融合的长效机制。

[1]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78.

[2]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3] 习近平. 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16(02).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1-04-15].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Motto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QIAO Lan, WANG Zhong-lan

(School of Marxism,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motto are family norms and exhortations that integrate the principles of personal 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states. They are easy to be passed on and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As a cultural resour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which is conducive to addressing the predicament of IPE. At present,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motto is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from the times, and it needs to lend its strength to IPE, and the two needs to integrate.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motto into the IP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stablishing a sound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college students’ IPE with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motto are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mily tradition and family mot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college students

G641

A

2095-9249(2021)02-0087-04

2021-03-14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KS18208)

乔兰(1980—),女,宁夏平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勤劳节俭传家风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
学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