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敏,包明忠,庞 钊
(山东省济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济宁 272004)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 在全局发展的战略地位,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环境监测虽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职能任务大幅增加,在环境管理地位和作用也由“哨兵、耳目”转变成“顶梁柱”。监测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是质量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环境监测机构人力资源体系成为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的首要前提。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始推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知识普及工作,从而逐渐建立了技术规范以及标准监测方法体系,研制环境标准样品和质控样品等,使得环境监测的管理模式逐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以及各类标准、技术规范,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基本完善。2015年、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和《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监测面临新格局、新挑战,特别是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以后,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管理机制,健全环境监测人力资源体系,更加有利于质量管理工作科学、高效、有序、系统,有效保障数据质量[1-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证监测数据具备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影响监测数据质量因素有点位布设、采样、试样保存与处理、监测设备、监测环境、分析方法以及分析人员等[3]。实际监测工作中的质量问题分析往往从减少分析误差、采样、质量控制、趋势综合分析等方面入手,严格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控制监测数据质量,而在这诸多数据质量影响因素中起着主观和能动作用的人的因素却往往被忽略,而这恰恰是对监测工作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技术水平、监测人员的从业观念、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的业务协调能力及统筹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监测工作质量。
现阶段,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特别是市县级监测部门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暴露了很多问题,人才结构不合理,环境监测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匮乏,环境应急人才缺失。面临生态环境建设新任务新目标、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应急事故频发态势,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各级监测机构亟需解决且不容忽视的问题[4]。各类人才资源匮乏,人才数量、技术能力、设施设备等监测能力与实际工作量不相匹配,已不能满足监测任务需求,难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已完成的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环境监测能力达到何种程度不仅仅是仪器设备的配备,更重要的是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新形势挑战,传统的人事管理在规制中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发挥,新形势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发挥人的潜能,强调人的能动性,需放宽规制、创新新举措,发挥人才能动性,提升环境监测机构整体合力。
现阶段各级环境监测人才管理仍停滞在传统模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招聘人才要突破旧有体制,广招人才,唯才是用。人才培训突破单一培训模式,要理论灌输和“传、帮、带”实训相结合,打破实际技能操作水平不高和监测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等瓶颈。现阶段,对实验室新项目、新仪器的应用的培训,还主要依靠仪器厂商培训,不能结合环境监测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环境监测缺少专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急需大量专业的人才,环境监测领域及项目有待拓宽[5]。
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缺失现实条件下,必须围绕“因事择人、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的中心进行人力资源策划和管理,公开招聘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准入门槛。
借助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优势时机,建立区域性人员统筹管理制度,根据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做好监测人员结构的调整工作,配备与工作任务相对的人员编制,统一职责分工,严格管理技术人才,防止技术人员过度流动,保证工作质量。
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设可适当提高中高级职称比例,提高基层人员薪酬待遇,激发人的能动性。环境监测部门涉及到野外采样工作,标准规范要求严格,野外工作环境恶劣,环境监测部门需建立监测人员意外保险制度,保障监测人员安全。监测技术部门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性技术行团队,长期以来,因为监测基础部门与上级环保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监测技术人才流动频繁,对环境监测工作有很大影响。建立政策范围内的激励机制和技术人员的从业观念及工作技能培养制度,真正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技术队伍。
在新形势、新机遇前,环境监测要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人才培养是关键。环境监测系统内应建立专业的科研和培训机构,大力培养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管理人才、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专业化环境监测铁军。优化创新培训模式,理论培训和实训相结合、任职前集训和任职期间岗位培训相结合、技术基础培训与高层次技术研讨培训相结合,突出重点,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创新发展高质量培训体系;重点推进任职前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工作,挖掘新人才培养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顶梁柱”作用日益凸显。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必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人力资源体系,优化监测管理及技术人才。只有将人才管理制度、培训制度、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的有机统一,才能发挥好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作用,护航环境监测机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