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东
(山东山冶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影响下,我国各界对土地整理项目加强了重视,而资源环境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模块,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在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方面还没有构建制度化、标准化体系,导致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持续性评价基础较为薄弱。基于此,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项目区规划整理土地55.58 hm2,预计总投资185.95万元,新增耕地面积38.96 hm2,新增耕地率69.85%。其中整理规模13.69 hm2,整理新增耕地率及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14.55%、1.68 hm2,开发新增耕地率及开发规模分别为86.95%、40.58 hm2。同时规划新修排水沟(含18口蓄水池、18个沉砂池)、生产路(含100 cm宽生产路2 658.01 m、80 cm宽生产路2 298.31 m)长度分别为2 251.21 m、4 956.32 m。该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预计投资收益率为12.36%,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每年增收18.96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9.1年。
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增加均需要充足的灌溉水源保证,土地生产潜力也需要依靠水分保障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资源流失风险。一旦水资源利用不当,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水源短缺问题,影响土地质量。
增强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没有被利用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就会被单一农作物代替,破坏生物生存空间,降低生物物种多样性。同时在土地平整中机械作业模式也对土壤具有较大扰动,破坏土壤微生物环境。
土地整理活动会间接改变水文结构、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及土壤面貌。如林地砍伐、荒地开垦会导致大气粉尘、杂物浓度上升,对大气资源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而农田防护林带网建设可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1]。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灌溉排水设施的建设不仅会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还会导致区域内景观结构单一化,破坏景观多样性。
在土地整理方案实施阶段,土壤肥力、结构、质地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荒地垦殖会对原有地层结构造成影响,而山地区农地耕作会导致水土流失率上升,土地垦殖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会加剧土地退化等。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评价时应依据系统学理论,从经济、自然、社会三个维度入手,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各维度中各因子均存在多层次、动态的变化,可看作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即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且与环境发生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要素与要素间相互依赖的特点。
由于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量废弃工况用地被复垦、大量未被利用的土地被开发、大量农村居民点被整理,对资源、环境及规划区域内景观格局(景观类型斑块的大小、密度、空间分布、形状、数目等)的影响,可以立足于一个大的区域内,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异质性的维护为目标,对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
在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过程中,可以依据典型性、差异性原则,参考生态环境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实际内容,选择对土地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显著的评价因子[2]。基于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复杂性,可以从生物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土壤资源指数、大气状况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等五个方面入手,设置2级指标及3级指标。
生物资源指数主要包括植被、动物两个2级指标。其中植被指标涵盖了植被种类、植被数量两个3级指标;而动物指标涵盖了居民点覆盖范围、集聚程度、动物种类及数量几个3级指标。
水资源指数包括湖泊、河流、滩涂几个2级指标。其中滩涂主要包括滩涂面积、湿度几个3级指标;河流包括河流流量、数量几个3级指标;湖泊包括湖泊蓄水量、面积几个3级指标[3]。
大气状况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空气两个2级指标。其中植被覆盖包括植被覆盖密度、植被覆盖率两个3级指标;空气质量包括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空气湿度两个3级指标。
土壤资源指标包括土壤污染、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几个2级指标。其中土壤结构的下一级指标为土层结构、土壤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下一级指标为土壤养分、土壤热量、土壤水分;土壤质地的下一级指标为土壤粘性、土壤砂性;土壤污染的下一级指标为土壤有害废气、土壤有害废水、土壤有害固体等。
景观多样性2级指标为种类、分布。景观种类的下一级指标为景观异质性;景观分布的下一级指标为景观覆盖度、景观数目。
考虑到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的量纲差异较大,可以采用级差标准化法及层次分析法,结合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产生的影响程度变化,进行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同时在针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具体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时,可以首先按照各指标进行分别评定,随后进行总体评价。随后采用加权平均法,将各指标分值权重与对应分数相乘获得总权重。
由于土壤整理质量内容涉及了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应性、耕地作用于一定农作物栽培情况、生物生产力大小及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内容,可以依据土壤整理的实际情况(对评价区域实地调查统计),参照农用地分定级标准,设定土壤资源准则层权重为0.3 698,土壤污染、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权重分别为0.2 141、0.1 025、0.0 256、0.0 276;生物资源权重为0.1 231,植被、动物权重分别为0.0 654、0.0 577;景观多样性评价指标主要受景观斑块类型数量、景观资源斑块类型在面积上的均匀分布程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预先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后进行汇总剖析,确定景观多样性权重为0.0 600,种类、分布权重分别为0.0 321、0.0 279。具体计算时可以结合典型区域相关指标确定本底值,结合公式,进行计算,其中n、P分别为景观类型、某类景观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大气资源指标主要指被处理达到可排放的工业废气占总排放量的比率,表明土地整理对空气污染的整治能力,可以借鉴评价区域环保技术资料、目标年环保规划资料,以规划区域内历年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基准,确定大气资源预期权重为0.2 315,植被覆盖、空气权重分别为0.1 500、0.0 815;地表功能区水资源评价重点为规划区域内河流、池塘、滩涂等水体内含有对生物、人体有害物质的量,可以根据水的不同用途,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及《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相关标准要求,以实地调查+实验室测定的方式,确定水资源权重为0.2 451,湖泊、河流、滩涂权重分别为0.0 951、0.0741、0.0 759。
在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因子及权重确定后,通常可以采用总值评分法进行评价。即依据土地整理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分值评测。在分值评测过程中,可以100分为总分,划分为4个等级,等级一≥85分,等级二≥75分,但<85分;等级三<75分,≥60分;等级四<60分。但是考虑到单一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仅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反映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全方位反映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可选择综合评分法。同时为了提升综合评分法在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中应用科学性,可以引入可持续性概念。利用线性加权的方式,对各指标标准值进行加权平均,获得土地整理前后各指标的可持续性。即设定综合评分<6的为不可持续状态;综合评分在≥6、<12的为基本可持续;综合评分≥12、<20的为中度可持续;综合评分大≥20的为可持续。
由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子权重计算结果可知,土壤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对土壤整理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保水保土原则,控制农地平整厚度,且地块与地块间隔一定,保证排灌设施功能顺利发挥。
通过评价土地整理前生态环境效应的可持续,得出土地整理前生态环境效应为基本可持续(7.55),土地整理后生态环境效应变为中度可持续(13.00),表明土地整理后土壤可持续评价值有效上升,且地貌始终维持在可持续状态;而在土地整理前,水文可持续评价值从10.25增加到20.01,水文条件由基本可持续迅速向中度可持续发展;景观可持续性评价处于连续增加状态,但整理前后景观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气候可持续评价数值没有较大变化,前后基本一致;生物可持续评价值由以往的26.54减少至19.65,表明土地整理对生物多样性具有较大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动态平衡在土地整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取得了一些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相关的成果。相关人员应汇集专业知识,明确辨识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性质,构建一个关于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权重的科学计算,为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应用及生态环境效应的平稳提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