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浩
(苏州市宏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
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监测,目前,环境监测已受到各个行业的重点关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于环境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技术获取环境数据信息,及时分析并处理;同时,深化改革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体制,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督职能,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大污染源监测力度。
目前,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物技术是被广泛使用的环境监测技术。生物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监测结果准确性高、直观性强等优势。将该技术合理地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可提高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在应用生物技术时,采用PCR技术与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全面准确地监测外部环境信息,同时,能有效预警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环境的安全性[1]。
3S技术主要包含遥感技术(R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GPS)三方面。3S技术在获取、分析与处理环境信息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可对环境监测数据与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识别,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处理各种信息,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2]。同时,3S技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用于监测大气环境的同时,还可以用于监测管理土壤环境与水环境。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可精准获取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水资源质量,确保水体富营养化与高质量。另外,3S技术的应用,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全面精准的信息支持,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环境监测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是物理化学技术,该技术主要是运用物理与高分子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构建成全新的环境监测技术[3]。首先,物理化学技术现阶段常用的是物理因子强度测量技术,物理因子强度测量技术可准确监测环境污染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实际含量,有效地促进对空气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等监测工作的开展。此类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监测各种环境中涉及的各种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与热污染等,及时发现潜在的污染问题并快速解决,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其次,物理化学技术还包括多种先进技术,例如色谱分析技术、光化学或电化学分析技术等,大部分技术均可检测出各种环境中污染物的实际含量,提升环境监测效果。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无线传感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相应的数据处理中心,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处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4]。与其他环境监测技术相比而言,信息技术中的PLC技术对工作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PLC技术用于具有特殊要求的苛刻施工条件,例如抗震、耐热与防尘等;同时,该技术可进行远程监控,对农作物起到防洪和抗旱的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应用在水质监测中,可利用PLC技术及时准确地获取河水位置与水流速度等情况,为相关的水质监测提供必要数据信息支持。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环保监察局自成立以来,起到了政治指导作用,充分遏制环境污染状况,为生态环境保护打下基础。但针对复杂的生态环境保护时,通常需根据环境监测情况制定一套可行化方案。若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差异,则所有参与单位必须共同商议调整方案,以确保方案的正常实施。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中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以提高环境监测效率,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效果。
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相关部门颁布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文件。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环境监测部门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节能环保的理念日益普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行业需坚定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国民经济和民生的重大问题。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众所周知,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只有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限制和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现阶段,全国各地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环保工作,宣传活动形式较为广泛,如电视、教材、杂志与新媒体等。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导致环境质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即使国内工业污染处理技术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但仍然难以控制污染问题,进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需高度重视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环保部门需制定预防和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监测部门通过监测了解各地区的环境质量,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参考,不断调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确保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有效应用,应重视技术手段的升级与优化,确保提供数据参考的精准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落实。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技术手段更新升级的投资力度,建设环境监测站与配备自动化检测设备,监测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确定应急预警污染源为重点工作内容,构建体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与自动化水平的管理机制,以实现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利用。根据目前开展的投资活动,有关部门已经结合应急监测计划要求,增加应急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生态环境,避免发生环境恶化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着重关注可能提供污染源的企业,针对事故多发地区进行分析研究,加强此地区的环境管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在实际监督中落实相关规定,以确保优化技术手段。
通过环境监测技术的分析,可发现该技术应用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因此,需提高监测技术的分析判断能力,确保数据信息内容精准性,提高监测水平,使各种数据分析更加准确具体,以确保监测结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同时,有关部门应重视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实现分析结果的高效性,将各环节进行结合,包括获取信息、发布报告等其他步骤,对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结果进行分析。在环境监测技术具体应用中,有关部门需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体系,采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深入分析和还原数据中显示的内容,确保该技术的应用符合环境监管需求。
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中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需重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针对环境监测技术,建立具体使用方法与使用范围体制,明确技术流程,同时,检测工作符合国家标准,结合技术基本要求出具检测报告,以提高监测管理与管理水平。监测站的建立以及监测工作的有效规划,可提高数据信息获取精确性,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信息,得出相应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有利于高效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发布评估报告与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需有效地提高管理质量;在后续工作开展时,必须制定标准的档案管理计划,包括各程序信息、质量手册等,对其进行记录,以便形成操作指南,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性,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技术主要体现在污染源管理、环境监测、监测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加强环境监管力度,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进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