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1-28 06:56徐晓阳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融合

文/徐晓阳(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进入了数字经济的时代,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指出全球数字经济规模约占GDP的4.5%~15.5%。[1]因此,如何健康、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遵循。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就在于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保障数字产业和实体产业齐头并进,而我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状

“四化”框架带领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以数据价值化为基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数字化治理为保障的“四化”协同发展生态。根据中国信通院于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2019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7%,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均高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形成了以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市场结构。根据中国信通院于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2019年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7.1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约为28.8万亿元。

中国数字经济的经济带效应明显。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区域聚集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核心。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地经济基础优势显著,可以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资金等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三地扎实的产业基础,也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整体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未打破“胡焕庸线”。我国西部地区正拥抱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努力在新的赛道实现突破。数字技术具有跨越地理特征的优势,随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数字经济将会进一步突破地理条件限制,逐渐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注入新动能。

(二)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融合机制欠完善

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国家、省(区、市)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为经济主体依法规范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但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政策执行力不够。由于缺乏监管部门和评价机制,许多地方制定的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仍停留在纸面上,没有深入执行贯彻落实,相关行企业动力不足。二是地方政府制定配套政策,缺乏实效性。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在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相应配套规划政策时,没有紧密结合本地数字产业实际,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在政策目标实施上,也缺乏制定短中长期目标,在统筹协调和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上,没有形成合力机制。三是数产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由于数产融合涉及面较广,政府、行业企业、网络平台等承担的职责不同、角色不一,相互之间存在数字壁垒,同时也存在垄断,这不仅影响各自作用的发挥,也影响数产融合效益的最大化,其关键还是缺乏数产融合的协同机制。

2.数字化水平较低,区域、行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根本就是以数字为核心,融合的产物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它是数字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3]虽然我国的互联网市场表面十分繁荣,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仍然偏低,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一是整体数字化水平方面,行业间差距较大。靠近消费者行业数字化水平较高,很多已经接近或成为数字化原生企业;信息化投入较大、创新动力强的行业,如教育,数字化程度有一定积累,但也面临较多问题;依赖行政推动力和资源的行业,如政府机构和制造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尚处于单点试验和局部推广阶段。二是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我国自东向西逐渐减弱的特点,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排名前几名的都来自东部省份,排名末几名的都来自西部省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失衡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企业行业之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企业上,部分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较快,但有的企业刚刚起步;离散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与流程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比大型企业要低;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水平低于地域流通环节。

3.行业企业数据采集成本较大,标准化程度较低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具有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双重属性,利用好数据要素是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由于数字经济发展更迭迅速,数产融合的形式愈发复杂和多样化,涉及的政府和行业企业部门较多且需跨界紧密联系,因此各部门之间数据获取的堵点成为激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从而增加了行业企业数据采集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国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标准对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是产业发展的“指南针”和“制高点”,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数字产业竞争的加剧,已经到了“得标准者得天下”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数字经济标准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还没有建立起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融合应用标准、产业服务标准、数字化转型标准等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国际标准贡献率低。

4.数产融合跨界专业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快速发展必须依赖兼具数产两方面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为支撑,据《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4]这严重阻碍了数产融合的快速发展。一是数字经济融合型人才短缺。在推动数产融合过程中,既需要兼具数字经济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实体经济专业的人才,既需要兼具掌握互联网、大数据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需要懂得工业知识和制造业知识的人才,这是我国数产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大城市、沿海地区人才聚集度较高,而中等、内陆城市人才吸引力较弱,造成区域之间数字经济人才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我国虽然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融通专本硕的培养机制,但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缺乏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专本硕推行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倾斜和扶持机制。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是数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缺乏创新,在半导体、软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把“算力”转化为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生产力还处于起步阶段;依托数产融合,掌握数字核心技术,并在全球数字技术版图建立世界优势仍是我国努力的方向。

二、加快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数产融合发展机制,发挥政府的引领与统筹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竞争日趋严峻,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发展更迭,数产融合形式也出现复杂化和多样性,通过健全数产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统筹作用,才能保障数产融合的竞争优势。一是健全数产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就推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进行调研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协调关系,推进行业企业各部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二是健全数产融合监督和评价机制。根据数产融合发展的方案,制定评价标准,对行业企业各部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情况进行总结、表彰和奖励,促进数产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健全畅通数据要素的流通机制。政府需主动为行业企业推进数产融合发展排忧解难,消除数据要素流通壁垒,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行企业投入成本;行业企业之间应互通有无,加强数据要素的合理流转和使用效率。

(二)强化数字化转型赋能,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

数字化转型作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鼓励企业在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三个方面发力,对实体经济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二要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研发中心,对新增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给予扶持政策。三要深入总结数字化转型经验做法,树立标杆企业,形成系统化推进数字化转型方案,并进行推广运用。四要加快数字化改革标准研制,推动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等重要标准实施,全面发挥标准化在数字化改革中的规范支撑引领作用,打造一批数字化改革标准制度成果,助推数产融合标准体系的全方位系统性制度塑造。

(三)优化营商发展环境,推进区域、行业企业间的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的更迭快、敏感高以及智能化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决定了数产融合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业企业推动数产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尽可能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等。一要消除数产融合发展的障碍,帮助企业破除地域垄断、行业壁垒、行政框框,实现公开、公正、透明的全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同时实现政府、行企业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保护企业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以及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数产融合健康快速发展。在明晰数字部门和产业部门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数产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框架、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5]三要加强数产融合公共设施建设,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通过减免税赋,增加财政资金扶持,帮助减轻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四要协调推进东、中、西部数字化转型发展格局,合理调节资源配置,合理解决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平衡现象,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数产融合科技创新平台

数产融合快速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依赖于数产两方面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数产融合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要立足本地实际,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等有效措施,让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其次,高校要做好学科设计,企业要加强内训服务,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配合,加大对专业型、复合型、跨界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稳妥打造与数字经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未来发展提供充足人才支撑。最后,要打通专本硕博人才培养通道,既培养数字化基础工作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兼备“数字+产业”知识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融合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