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1-11-28 06:56焦帆喜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军宏技工学校
品牌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建构制度精神

文/焦帆 喜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军宏技工学校)

一、新时代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内涵和意义

课程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的,而课程改革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理论支撑的,可以说,文化不一定表现为课程,但课程的深处一定是有文化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目前是课程理论研究比较关注的核心领域,吴也显认为,学校课程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它的内容概括了人类所积累的基本社会经验。因此,从某种程度说,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社会所积累的文化是课程的主要源泉,而课程则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1]。裴娣娜教授也认为,课程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活动的重要生存方式,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下一代生存能力的根本途径,尤其是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获得,通过对人类文化精华的提取和整理,从而形成的学校课程基本原理和课程实践形态[2],所以课程文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课程改革中一项系统工程,从文化环境角度分析,课程文化的每个要素都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需要以学校课程物质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背景,以学校课程行为文化为着眼点,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抓住现在,展望未来,通过建构课程文化,促进新时代学校内涵发展。从课程文化的本质分析,在审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外在的学校课程的物质文化建设,也要关注内在的学校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思考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窘境,以及学校课程行为文化的建构所面临的困顿[3]。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多维视角对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实践策略的研究,对学校课程文化融入新时代元素的发展,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校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学校课程文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

二、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策略研究

(一)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建构的实践策略研究

学校课程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生活,学生生活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师生学习文化、领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也是最实际的生活体验场所,它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教育内涵,是一种隐性的载体文化,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包括校风、校貌、校纪、校园环境设计等, 也都是潜在课程文化的彰显。学校课程物质文化也是学校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一切物质,是学校课程文化发展水平的外在体现。学校物质文化是整个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是学校进行正常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为学校其他方面的课程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部分,推进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优化校园地理环境,合理规划学校的整体布局、学校建筑设计、绿化和人文景观等一切外在环境[4]。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广泛,家长、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如果想要建设和谐的学校课程文化,首先应当选择适宜的地理文化环境。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生活习惯。尽管人们一直不提倡营造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与世隔绝的校园环境,但也绝不允许街道的繁杂、城市的喧闹、街边的霓虹灯和社会的污浊肆意地扰乱学生们的身心。所以学校应该建在幽静宽敞、交通便利的地方。其次应当整体规划内部环境文化。学校的规划和布局是学校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体现的是学校的外在形象,清晰地反映了环境育人的宗旨。在整体考虑学校内部环境文化时,应当借鉴闫利雅曾提出的学校文化的空间观念化。现代学校生活中的校园空间文化概念,比如学校空间文化、教师办公室文化、教室空间文化、实验室空间文化、图书馆空间文化[5],充分利用学校这些空间文化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次需要考虑绿化环境文化。绿化是环境美的重要标志,通过树林、花卉、草坪等让学生徜徉在书海的同时沐浴在绿色的海洋中享受美、创造美。绿化环境文化要注意全盘考虑,整体规划,要使得花草树木人格化。做到激发审美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生命激情,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它包括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促进个体审美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的创造能力[6]。最后是科学营建教学设施文化。学校课程物质文化的体现主要在于是否能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里教学相长。因此一定要尽力做到理性布置教室,合理设计课桌,科学排列座位等。

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基本都离不开学校的物质基础,学校课程物质文化潜在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生活品质,以其特有的形式,发挥着学校课程物质文化的时代教育功能,因此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对学校课程物质文化的建造。

(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建构的实践策略研究

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隐性力量不可忽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文化质量。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精神传统是“洞见”历史的过程,即通过人的意识和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来洞悉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改变现在的教学。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超越时间的界限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影响人的潜在力量。事实上 ,精神文化渗透在学校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学校精神文化的生命意识,尽管每个学校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风格,但是却有着相似的生命意识,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将这种文化转变成自身的精神文化传统。

学校课程精神文化的构建,需要立足于学校师生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以及学生课余生活,与此同时,精神文化的建构离不开整个学校的价值观,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心理意识。通过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建设,使得学生意识到教师教导学生是有活力的,是系统稳定获得知识的过程[8]。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确定了存在与物质信息和活动中的理性文化奠定了精神文化存在于一定物质形态和活动的合理性,是新时代学校师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建设特色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在基础。

学校课程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校风、校训,以及名师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起作用。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营造学校人文环境。因为学校课程精神文化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全面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教育,让学校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发展。其次就是要注重学校校训的凝练。校训是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体现的是学校育人的目标和办学的特色。因此,学校应当完善校训的建设,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潜移默化地发挥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隐形作用。最后要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深刻领会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政治氛围[9]。

新时代,学校是先进文化的积极领导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学校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审视其自身课程文化精神的建构,才能担负其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新中进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创造,在学校发展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三)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建构的实践策略研究

学校课程文化的各个要素中,学校课程行为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的课程活动表现出来的,并且会受到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精神文化和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课程行为文化反过来又影响和作用于其他学校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具体表现为教师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体现为灌输式的教学行为、权威式的教学行为、形式化的教学行为、封闭式的专业个人行为等。学生行为文化体现为消极被动式的行为、封闭接受式的行为、放任自流式的行为和服从式的行为等[3]。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校课程行为文化,主体是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的师生,简单地说,行为文化是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认同与磨合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通过学校教师的指导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级管理者的具体管理行为体现出来的。

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实然状态下的教师行为文化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取向保守,自身角色偏差;教师行为受到其特殊社会角色的束缚;行为孤立,缺乏合作;教师工作激情衰退,出现职业倦怠等[10]。

因此,新时代学校课程行为文化要注重教师行为文化建构,就要树立与新时代一致的新的教育教学观,要强化教师的开放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确立任课教师实践、生成符合新时代的课程意识,呈现生动有趣的课程设计,合理地进行课程创建。与此同时,也应当注重对学生行为文化的建构,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活动群体。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倡导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学习方式;最后要注重学生学习行为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行为文化也是学校课程行为文化不可忽视的重点,在构建学校管理行为文化时,应当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对于学生行为而言,既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又要信任和关爱学生。对于教师行为而言,新时代提倡教师既要创新思维方式,张扬教师的独特个性,又要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构建互相理解的共生文化,还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11]。

(四)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构的实践策略研究

和学新、张丹丹认为:学校课程制度是学校在特定时期内,精心确立和制订的,相对于其他制度而言,学校课程制度是结构比较严密和稳定的约束法则,能够体现出不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12]。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为了巩固规则的稳定,都必须遵守学校一系列制度的程序、标准和规范体系,其是学校课程正常进行其他文化宣传和传播的教学研究价值标准,是对学校师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稳定运行的保障,是学校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前提。只有立足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才能促进学校制度文化建构向着更加公平和系统、合理和确定的方向发展[13]。在学校课程文化建构中,如果说课程文化的制度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特定社会时期内支配的教学制度,或者说是学生学习制度,又或者是学校教学文件,那么学校课程制度则是学校课程形成过程中渗透的校园文化,以及一定的区域文化或者特定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隐含的文化元素与课程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相互连接。

新时代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必须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社会文化,不能脱离新时代背景谈论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构,要将社会文化体现在学校课程制度之中,使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制度的建设必须和新时代教育政策要求的办学理念相结合。也就是说,制度建设取决于新时代学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是需要几代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修订,最终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促成师生自觉遵守,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学校课程文化的一部分。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构应当进行评价制度文化的建构。而这又包括学生评价制度文化的建构和教师评价制度文化的建构,对于学生评价制度的建构首先应当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念;其次应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体系;再次是建构参与性评价制度体系;最后尤其要注意建构自我评价体系。对于教师评价制度文化的建构首先应注意建构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师评价制度;其次要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最后一定不能忽视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评价体系的建构。

三、结语

学校课程文化研究还处于或明或暗的状态。所谓“明”的状态,是指人们已经意识到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性,也觉察到文化学对学校课程研究的影响;所谓“暗”的状态,是指人们还没深刻认识到学校课程文化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与在课程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14]。

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能够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出发,重新审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不断引导学校发展、落实融入中小学教材编写;实现学校课程文化,强调中国化,处理好多元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最重要的是重视人格化[15]。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中,应该把握新时代课程观特征,把握新时代学校课程观的主要变化,遵循导向策略、渐进策略、系统策略和传承策略构建学校课程文化体系[16],努力建设合理且系统的学校课程文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新时代文化人。

猜你喜欢
建构制度精神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