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琼
(哈尔滨华德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课程,也是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越来越具有普及化的趋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更加普及以及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进度参差不齐。不同高校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有高有低,并且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朦胧不清,在心理教育施行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遗漏。
如何才算是正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正确认知本质是什么?高校对这两个问题认识的偏移,始终都在影响着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有些大学将学生的行为不端正问题认定是心理方面问题,认为只需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解决,从而轻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加重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知,很多学校是因为觉得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心理不正常发展才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而且,有些授课教师也不觉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自身职责分内的事情,认为是专职的大学心理健康老师的任务,所以大学老师不积极主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下功夫,也有部分教师觉得自身任务繁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束手无措[1]。经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大部分心理健康问题都来自老师的“教学指导”“教育思想观念错误”“管理手段”等,甚至是由师生之间的关系严峻而引起的。
1.各校师资力量不同。有些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缺少挥洒自如、行之有效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授课教师普遍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标准,教师团队也不牢固,没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校方对教师的挑选标准也没有专业的验证体系,以及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位模糊。
2.许多大学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施行组织,并且缺少相对应的投资或者学校缺少经费来建设机构。
3.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开展也是问题,不少高校在心理课中只是将心理知识讲授于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变得死板,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沟通性”“实践性”“行动性”,也使课中学习过程以及结课考核的心理检验过于形式化。
4.教学理念的问题,从各高校心理课程内容分析,许多高校课程内容基本相同,总是在解决调理心理问题、心理测验、心理问卷考查以及心理障碍咨询方面下功夫,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防患引导工作”“心理分析专业化”“改善心理教育理念”“发展性咨询”。部分学校也不重视施行心理锻炼活动,反而只形式化的开办心理健康课程。
5.部分高校因注重形式,未有效施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变得无足轻重,缺乏有效管理,校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紊乱,使得心理健康课无标准化,即便教师专业水平足够,教学也变得杂乱无章有心无力。
6.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理念研究不足,经调研,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的学校都有共同点:缺乏“超前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特性研究”“整体性研究”“充分了解”“成长性研究”。这些高校研究方向少,分析不够密切,心理教学经验不足。
我们对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事实不能逃避,要理智地分析和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即便发现问题也没有积极处理和有效处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我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年,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足够说明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例如:共青团、卫计委、教育部统一发布文件,旨要更加深入地巩固以及革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雷厉风行,切合实际。并且文件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是: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工作,锻炼学生的优秀心理素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程为逻辑,标准化的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心理知识素质,增加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率[2]。
对于心理教育,国外也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比如国外的高校通知中讲:“如果莘莘学子在学校的教育中得不到自己当前面对的困难、憧憬和迷茫恐慌的答案时,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就会面临极大地隐患,因为这些莘莘学子会以自己不正确的心理想法做出不可预测的取舍。”我国高校必须恰如其分、推陈出新的构建并完善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
加倍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对学生负责,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认知中的关键性严重性。我们需深刻地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所有高校学生理应获得的,不可将就的基本心理权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过程中不可缺少每一位大学生,做到全方位、全进程地开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朝着正确无误的方向施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足够重视的同时,还要预防只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等问题。
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需革新教学思路,进行超前性研究,从根本上将诊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问题”“障碍”转变为预防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进行事项涵盖为:协助大学生以积极正向的态度看待自身心理问题,讲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要领,普及心理调适能力,剖析学生心理,广泛传布心理健康理论。要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着重贯彻到每个高校,每一个院系,严格落实、严格施行、固本强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特色切合实际来构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今大学需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预防作为重要课程来安排,使学生受到“教学”“咨询”“诊疗”“预防”“课内外”“疏导”相结合的完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且,需持续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机制。建设机制的根本性准则是: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融合,心理教学和心理熏陶融合,心理和思想两种教育形式融合,诊治心理问题和预防心理问题融合,课中学习和校园活动融合。争取一所高校研究变为多个高校合作,分享和探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教学模式,带动教育水平低的高校,防止部分高校依旧不重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改变部分学校隔岸观火的梯度。高校之间互相探讨研究,也防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反复使用和耗损。
各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比如大学生的“生活”“本质”“心理”来构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并且除必修心理知识之外,另构建广泛性的选修心理课堂,必须要带着指向性和心理教学经验来构建教学内容。并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大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各年级以及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新生入学时课中只进行适应和了解心理教育,大二时进行学生情感爱情方面的心理辅导,四年级时主要进行工作以及力求上进的心理辅导[3]。如今,要革新思想,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只单单教授心理知识,需有“实践性”“行动性”“沟通性”并要带着指向性,相关性以及趣味性去教学。
根据有关规章制度,恰当有效地判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数量,培养组建出符合本校特色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团队内需包括:“专职”和“兼职”职员,“授课老师”以及“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并且将大学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各个阶层,包括其他专业老师和导员,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体现出学校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力求实现校内外专业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援助和指引,构建出一支专业过硬、教师为主干、融合专兼职人员、不同学界相结合、专业能力水平高、教师组稳定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团队。进行或增加教师专业水平进修,把心理健康师资的培养和进修归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并且完全支持和激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通过自我训练、函授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和资历,同时,学校方面要抓紧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量和职称评定出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欲取得成效,就务必达成多个层面的根基革新:工作方向需实现从强调预防和诊治心理障碍疾病向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心理素养为主,工作取向应实现从注重“矫正性”“障碍性”向以“积极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方向转变,工作队伍应实现从少培训,不规范向“专业化”转变,工作内容应实现从过去单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务性活动向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工作外延、提升工作水平转变。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