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张家口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随着我国发布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后,各高校从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这几个方面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而这几个方面的实践探索中,专业课程建设是难点也是重点。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课程更加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凸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面对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更需要高校人才能够上岗直接解决企业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在高校教育体系的设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是一门基础性理论课程。而高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更加偏向于理论学习,对课程的实践性不够重视。而经过调查发现,本课程在实践中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背离较多,增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难。具体内容及分析如下:
高校在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是按照计算机网络的体系、发展过程等方式进行讲授,在讲授的过程中对原理叙述较为详细,层次较为分明,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许多落后或者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技术被教师着重讲述,这种教学形式更加适合对学术的研究,而不利于应用人才的培养。高校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本课程固有属性的影响,课程内容零散、抽象,学生学习困难,主动性不高,学生很难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1]。
同时,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知识体系已经逐渐完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的提升,网络新知识也在不断填充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而现有高校的网络课程教材,虽然在不断地改版,但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还是沿用了分层方式,对理论的叙述篇幅过多,实践内容过少,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材内容,只能辅助日常的理论学习,无法满足应用实践的需求。
在任何一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包含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内容,区别在于,不同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占比有所不同,这是由学科本身和社会需求决定的。而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本身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内容繁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无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佳。而任何知识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内容理解不深,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的实践中,只是进行单纯的模仿,无法明白其中的原理,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相互分离,二者联系不紧密,学生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高。而教师在实践的开展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但由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匮乏,基础较为薄弱,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后无法独自解决,最终只能寻求教师的帮助,这种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后续学生能力的提升幅度不大。长此以往,高校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方式,学生在不断挫败中就会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直接降低了高校的教学效果,还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
我国经济处于持续高速的发展阶段,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促使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然而高校网络课程的搭建是经过长时间实践探索,反复优化,逐渐建立的,相对来说体系更加稳定、科学。正是由于这种稳定,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无法适应网络技术的不断更迭。高校应该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在通读网络技术教材内容后,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概述、网络结构协议、企业架构、IP等内容构成的,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借助典型企业网架构内容的实践性,使得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提升,学生借助实践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网络知识,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高校教师在本节课授课的过程中,在让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协议内容进行探讨。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日常易见的网络设备,让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引起学生兴趣,最后导入企业网络架构的内容。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学习,学生们明白了网络中数据和信息的重要性,就会对网络数据传输的原理好奇,而IP内容正好为学生拨开了重重迷雾。而网络技术学习中,交换与路由技术是基础也是重点内容。而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互联与物联是比较新的技术,教师要时刻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社会中的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2]。
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华为、思科网络认证内容,应用性极强,非常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教师应该将这两种认证体系的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和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借助其中的典型性案例,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在这种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最终能够达到华为和思科这两种认证体系的应用要求,有利于学生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在教材的选用上,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逐渐重视,2016版的教材内容非常符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本教材的基础上,要积极将企业网络技术认证的应用内容和教材内容融合,从而提升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而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深入了解网络内容的相关知识后,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理解网络知识的理论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要和本课程的知识点联系紧密,以利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网络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这种理论学习的方式下,课堂自由度和讨论氛围更加浓厚,理论知识积累得也更加扎实。
在理论问题引导的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而问题与理论知识结合是问题设计的难点。由于本课程理论知识的零散性特征,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将问题设计得过于零散,问题之间、知识点之间联系不紧密。在交换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关注问题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局域网搭建的方法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回忆相关的设备,从而引入交换技术的相关设备;在展示交换机并介绍完运作原理后,交换机的安全性是怎么处理的?借此引出虚拟局域概念。而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性,采用冗余链路,又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来进行处理?最终引出相关协议内容。
教师在问题引导的理论教学中,为了使得自己的问题更加有条理,学生理解更加清晰,可以对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展示。学生在自己思考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思维导图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方便学生记忆、理解和后期的复习。
网络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含实验和设计两个方面,只有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使其更好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服务,才能提升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教师在实践方面内容的开展中,应该和企业合作,增加实验的真实性和综合性。在企业项目实验教学中,重视问题、知识、网络应用的融合,让学生不是为了网络建设的设计而设计,更加重视网络在企业实际的应用需求,使得教学实验更加接近企业真实的应用场景。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借助合作实验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共同对网络应用实验进行设计,在实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具体的合作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操作,一个人进行操作,一个人负责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之后两人操作内容调换。这就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进行实践活动,而对方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更加客观,角度和思维方式更加独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分析,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缺点,教师能够根据实验记录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引导。
高校在实践中,为了使得实践的内容和理论、将企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将企业中优秀的员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企业在网络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展示出来,学生也能了解到最新的网络发展方向和技术,学生和教师的网络课程实践内容更加有方向性,教师借助这种与企业的互动,能够丰富自己的网络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的用人成本不断上升,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这也促使整个社会人才的需求更加偏向于应用型。而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人才的培养更加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将自己的理论和工作内容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这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开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课程,高校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出发,借助实践的探索教学方法,对教学的体系进行提升和优化,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