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杨,刘艳妮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校企合作是融合文化、科技和教育的载体,通过双方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先进科技促进、革新自身教育方式、方向和内容,有助于提高陕西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教学内容并不能完全跟上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先进科技技术,如果学校能够积极并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陪同下走进企业,学习现代社会的新技术、新理念,能够帮助学校及时改变教学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关系培养针对企业独特业务的专业人才、岗位人才。而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角——学生,可以通过双方的培养,在毕业前就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提前学习并掌握处理流程,在面对社会就业的情况时,能够具有足够的特定职务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既为了学校一方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提高企业一方的人才储备和竞争力,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对于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通过实践活动更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操作能力。学生是中国人才储备力量的基本单位,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增强自身理论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这将提升中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校企合作的初步设想就是解决学生就业前缺乏实践操作的现状,能让学生轻松面对就业,自信上岗并顺利开展相关岗位工作。
中国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校企合作诞生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政府为主导,对高校人才进行定向分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为逐渐向市场主导进行过渡;20世纪初成立产学研教育协会后,校企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由于政府有关校企合作政策的支持不够,校企合作产生的社会效益并不高,通过不断的校企合作实践,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再加上互联网环境下,高科技的不断涌现,又进一步推动高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直至21 世纪,校企合作在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中更进一步得到深度发展。目前中国已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该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 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9〕26 号)精神,校企合作的模式多样化,已形成以政府、院校、企业、中介机构多方合作灵活组合的模式,但缺乏平衡政府、院校、企业、中介机构利益之间的运行机制,抑制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动力,造成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滞后之间的差异。因此,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
校企合作中校方学校需要对合作进行详细的计划,和企业共同制定相同的合作目标。而模式的创新必须明确,合作不仅仅是校企两方的互相作用,还需要第三方——政府部门发挥主要作用,比如出台相关合作政策,明确合作事项中双方利益归属。目前陕西省开展校企合作的阻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校方经常由于短期目标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在合作过程中校方易于偏向与学校理论学习内容相符的实践活动企业开展一系列合作。很难意识到校企合作是将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等融合并创新出社会人才培养新机制的载体。校方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现企业急需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综合性需要校方在理论教学或从中新设相关专业、新设相关课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实施新设专业和课程的理论教学,高职院校的实际课程教学时间明显不足,短时间内也无法招揽符合条件的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面对这些问题校方应当在合作前根据不同专业对将要合作企业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考察,检验企业运行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是否符合当下经济市场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瓶颈作为校方科研的动力,根据社会要求对学生的理论教学进行创新和规范,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双方的合作目标存在巨大的差异,企业希望借助学校的人力资源、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的人才储备、管理能力和新型科技,在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无形资产,比如研发新技术、知识产权等,产生的利益在分配过程中带来一些阻碍深入合作的利益纠纷。影响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容易让合作流于表面,不愿意提供企业内部重点项目让校方接触和实训,不愿意安排资深企业导师培养校方学生,渐渐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企业希望能短期获利,而学校在培养人才和科研过程中,所需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期之内完成企业的短期获利计划,科研过程中失败的机率也较大,企业会有单方面付出却无法获取校方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回报。由于企业无法深入配合学校开展科研技术的合作,校方的培养结果也就无法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逐渐与社会真正的人才需求脱节,成为一个恶性的闭合圆环不断循环,校企合作无法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进化,反而呈逐渐退化的态势。
校企合作模式已有的理论包括费弗尔提出的资源依赖论,相对于校企合作而言,校方应当创造和挖掘企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培育空间资源,而企业应当毫无保留地向校方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两者之间的博弈不是某一方取得完全的主动权,而是不重复地创建和挖掘所需资源,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双赢。本文借鉴资源依赖论,结合陕西省校企合作的现状,采用线上线下双线的方式实现学生校企技能培训,提出以下几点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议。
校企合作的目标定位应该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为主,并随外界对人才质量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成不变并不是校企合作的初衷,陕西省高职院校还应该找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企业定位,哪些企业招聘人才时需要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提前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主要考察对方企业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及时同对方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争取培养出具有上岗技能的学生,为企业尽快解决人才缺口。校方应意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主要通过线下培训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层面的理论基础学习,通过线上学习让相同专业,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公共课的线上教学,主要作用是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前提下,使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线上教学也可以解决校企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时间和地域等难以调节的问题,比如对应某一理论知识点线上求解企业指导教师,针对该家企业或针对某项专业技能问题做出实践操作演示或理论指导,而校方也应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基地的学术力量,同企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不断寻求科技和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经济全球化以及外界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迫切需要企业找到生存途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重视人才的招聘、培养和保留必然需要稳定的人才储备能力,而学校是唯一能够稳定为企业提供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校企联合培养社会所需、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大多学校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场所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无法与企业相媲美。而企业具有先天的科技力量,但却欠缺研发能力,如果一个企业不将短期追求利润作为自己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标,借助校园文化打造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借助校园这所人才储备库,为自己量身打造综合性人才,将学校作为企业人才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派相关企业入校学习新理念、新技术,联合、持续培养企业满意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