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基地创新探究

2021-11-28 04:53:45郑瑞州阮俊斌徐嫣然马佳秀顾梅琪
科技与创新 2021年3期
关键词:立体化科普基地

郑瑞州,阮俊斌,任 苒,徐嫣然,马佳秀,顾梅琪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201318)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使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改变,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便利,往往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在这样的情景下,科普文化的建设显的尤为重要。自科普理念出现起,中国就一直非常重视科普的发展,还颁发并实施了科普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并开展科普教育等工作,逐步涌现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尽管科技创新项目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宣传手段薄弱、过于程式化,造成科技创新项目未能在孵化期间得到充分的认可,进而造成众多科技项目在摇篮期就夭折。

因此,科普的广度与深度一直是一个急需突破的重难点,建立科普传播项目的立体化基地就是基于使科技创新项目不仅仅停留在平面设计范围而进行的一项聚焦性工程,其创新点就在于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使科技创新项目从多面进行立体展示,并以基地的形式汇集多项科目,辅之以多语言描述,展示项目的立体效果,达到动态孵化的目的。

1 建立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基地的可能性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科普作为传播科研发展新动向的重要媒介之一,绝不可仅局限于国内,应该还以科技创新项目本来的面目。随着科技创新与科普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于新兴产业,科技前沿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成为社会刚需。2017 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也同样提到,要“围绕信息技术、生物、航天、航空、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水平。”[1]此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明确提出,到2020 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2]。因此,提高科技成果向科普能力的转化,对公众的学习和科普宣传工作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为高校和研究机构,学生的创新项目主要依赖于学科竞赛、专业教育,但尚无存在完善的容纳各种科技创新的项目形式。然而,打造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基地恰能汇聚跨学科背景的科普传播人才,运用专业知识,融合科普宣传特色,将科技创新项目的前世今生、未来情景有序地呈现出来。

此外,考虑到科技创新项目所存在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立志让科技创新项目以科普传播的形式在不失去专业背景的前提下,呈现出其更为亲民化、专业化、全球化的形象。通过对视频素材的剪辑、文案文本的撰写与校对、配像、专业配音、后期制作等流程来完成科普视频部分的制作,将科技创新的概念植入人心。后利用新兴AR、VR 等技术对其进行虚拟仿真设计,将一个生动、有深度与温度的科普作品展现在大众视野中[3]。

2 实现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与人才建设立体化目标

首先,近年来,新科技的热点层出不穷,比如VR、AR、3D 打印、5G 网络等,同时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成就也日新月异,公众对于一些重大国家科技工程都不乏好奇,这些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在科普过程中可以借助的科技手段。

因此,利用新型技术将实现创新型科普视频进行的可视化,可以让其更直观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例如:3D 打印技术的使用可让其科普主题人物更为生动、真实。我们的创新型项目会在完成视频等工作任务后,利用VR、AR 等技术,可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虚拟与仿真,做到精细化科普,让可视化的科普效果更为突出[4]。

其次,创新教育的实践载体就是基地本身培养的人才库。采用鼓励、指导学生们从事科技创新项目的普及工作,是将专业创新、教育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完美融合。其前瞻性在于利用基地优势汇聚专业背景人才,通过项目形式进行再创作,以工作坊的形式激发大学生从事项目创新、科普传播的创作热情,强化科技创新思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展现科技创新成果,有利于聚集科技创新人才。即科技创新的平台不仅提供了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人才养料,亦有可能通过基地培养,这些立体化人才也迅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人才。

具体而言,进行高质量的科普传播工作,其专业性的培养必不可少,应具备其更深的专业知识,需对其文本等反复校对,运用专业用词。若涉及到解读专业英文文本,大学生们则需利用专业英语对其进行精准化的描述。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尽可能让其通俗易懂。因此,作为在基地的专业团队,对其进行创新化的制作,即在此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须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英语、专业背景、专业制作技术等知识储备,培训成员对AR、VR 技术的植入、运用方法等对团队进行培训。

基于以上因素,建设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基地应注重跨学科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

3 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基地成果展示

2020 年,国内外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全世界陷入慌乱之中。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科技创新”一词再次被重新提及与定义。而“科普”一词也成为了抗疫的代名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除病毒之外,“信息疫情”同样会危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在面对记者进行的疫情报告中,除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病情的发展状况与疫情走势之外,还特别强调了与民众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利用科技创新解决健康难题的重要性。张文宏教授指出医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对于就此次疫情的科技创新技术如何运用于实践,尚无恰当的宣传方式。

本团队在专业医学科普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介绍入手,表现各类相关科技创新项目等方面制作了一系列双语科普视频。视频题材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口语化的现象科普到专业术语的专业科普,对公众缓解焦虑和养成正确的应对方式作出了相应的贡献。通过后期技术植入,做到将静态的科技创新项目如智能针筒、便携式口罩、创新遥感测试仪器、智能快递系统等科技创新项目知识动态化,用情景再现、动画演示,将知识通过艺术化、科技化处理等方式让科普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相比于其他科普视频,创新型的新型科普传播项目从知识结构上、体现了更权威性的特点。

同时,因科技创新的背景具有国际化特色,其与专业化接轨,启发了其他参与到基地立体化建设的学生们,使他们产生了新的科创思维模式,通过与专家交流、课程训练,使基地的科普传播项目的人才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自此,该基地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强有力的基地创新体制,吸引了众多科技创新项目以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其创新实践成果,颇具特色。

4 结论

在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基地以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为基础,作为连接科学和国内外广大群众认知之间的桥梁,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使命。在做到专业双语科普视频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科技的手段,进行科普创新可视化展现。让科普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变得更加有温度。

但是,如何体现科技创新项目立体感,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在未来,本团队还会立足于“打造最有温度的科普栏目”这一理念,不断地对科普可视化项目进行研究。依托该基地,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创建大科普传播项目立体化平台,形成闭合回路。科技创新项目依托科普传播立体化基地成长,而基地则成为科技创新的路径孵化器:将科普需求实现立体化转换、将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立体化培养,实现多元化科技创新资源互为活动,强化基地的宣传功能,使利益相关组织和个体共同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5]。

猜你喜欢
立体化科普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我的基地我的连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1期)2014-02-27 15:26:30
山西太原南中环立体化改造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