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武,冯玉雪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科普场馆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并常年对外开放的重要场所,亦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网络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加剧了中国科普场馆的规模、数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现有的科普场馆不能满足自身发展和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科普场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从而发现中国科普场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科普理论的研究。
中国科普场馆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多半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而兴起。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成立,率先承诺普及教育;2002年,国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7年,国家重新修订《科技进步法》,中国的科普事业发展进入国家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最佳时期。受国家政策的推动,科普场馆相关内容也被学术界所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统计,科普场馆相关研究呈快速上涨趋势。目前更注重与公民科学素质有关的科普场馆理论层面研究;科普场馆的设计研究与多媒体研究结合多,与体验设计研究结合较少。
关于科普场馆,公众耳熟能详的科技馆一般为综合性科普场馆,农业、航空航天、中医药、地质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科普场馆为专题性科普场馆,云南白药博物馆这种独立于企业自身的是企业科普场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等研究所性质的科普教育基地等。还有一些伴随着实体科普场馆占据主流的同时兴起的流动科普场馆、虚拟数字场馆等如雨后春笋之势发展壮大。
国外涵盖科技馆在内的科普场馆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硕,维克多·丹尼洛夫(1989)认为科技馆将教育作为核心功能从而能够从博物馆中脱颖而出,体验参与只是外在表现形式[1]。罗伯特·赛姆帕(1998)认为科普场馆的展览设计应该围绕受众进行,使受众在探索中学习[2]。
在借鉴国外研究与国内相关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岳勇华等(2019)从政府投资建设的重大灾害纪念馆、迅速发展的综合性体验场馆、数量庞大的专题性应急安全场馆可以看出中国应急科普场馆建设欣欣向荣[3]。徐涛(2019)针对中国科普场馆目前科普内容单一、互动效果差和科普专职人才稀缺等问题,逐一地提出了建设性建议[4]。赵菡等(2020)从中国现有应急科普场馆的时间、分布、规模、类型等方面,发现中国应急科普场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5]。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与人文观念发展速度不一,场馆体验设计进度自然也参差不齐的。JOHNSTON(1997)研究了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对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6]。RASMUSSEN(1957)在《建筑体验》一书中分别从色彩、光照、尺度比例、材质及声学视角讨论了建筑对人的体验所产生的影响[7]。
张文婷(2014)以英国南安普顿科技馆为例,从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对新材料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8]。朱航宇(2017)从空间叙事、尺度、功能、观众参与和视觉体验等方面对科普场馆的设计进行研究探讨[9]。王圣洁(2018)对体验设计的观众要素、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进行深入剖析[10]。蒋秋霞(2019)通过中国科普融合的现状分析,发现欠缺理论研究、欠缺设计指导具体实践等问题[11]。王子瑜等(2020)针对科普场所的特点和受众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基于数字沙盘和AR技术,形成以叙事驱动的沉浸体验空间[12]。闫亚婷(2020)例举搭建共建共享的线上科普平台,通过线下、线上以及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传播形式[13]。
成蒙等(2018)指出国内科普产业实际上是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14]。任福君(2018)认为科普产业的发展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15]。王康友等(2018)从国内外环境分析科普产业虽然有科技全球化、经济社会进步以及公众的需求等契机,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6]。刘萱等(2019)认为高新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公众产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科学生活方式的需求,从而带动科普产业的发展[17]。
科普场馆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科普效果,需要进行有效评估。李春才(2000)认为科普效果是科普工作在受众身上产生的效果,是衡量科普工作的好与坏、科普工作质量高与低的天平[18]。郑念等(2007)从科技馆的特点和功能分析科普效果的表现并从常设展览评估的维度设计评估的指标体系[19]。姚琳(2009)认为科普效果是科普功能作用的结果,可分为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20]。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科普场馆的研究已经在多个层面广泛展开,为政府做出有关科普场馆的决策提供依据。与此同时,也发现科普场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①科普场馆的研究更侧重与公民科学素质有关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普遍缺乏相应的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实践研究和公众需求的针对性研究;②现有科普场馆的研究多侧重综合性场馆,缺少专题性的科普场馆和面向普通公众的卫生健康科普场馆等研究;③科普效果的界定、评估方法和指标,目前均没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展望未来,科普场馆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深化发展:①科普场馆布局分散化,更多受众接触到科普知识与科普体验;②科普场馆模式互动性更强,通过体验的形式使受众通过学习科普知识来增强其自救能力;③科普场馆展教内容更专业化,面向受众的卫生健康的专题性科普场馆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