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近年来,新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的制作手段、制作技术、内容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媒行业的业务方向,也催促着传统媒体尽快转型。笔者认为,与时俱进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形势下得以生存的首要原则,而分析形势、认清问题、大胆创新则是广播电视编辑业务逆势上扬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新媒体在技术、渠道上有明显的优势,兼具针对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其迅速占领了市场,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传统媒体对新技术应用不足,在传播及时性、互动性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同时,广播电视编辑的宣传报道方式创新不足,仍旧以传统渠道为主,不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使受众不断流失。但是也应看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依旧具有新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一是其在传播中的权威地位,能够避免虚假宣传;二是其多年发展积累下来的渠道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决定着其发展的无限潜力;三是政策的支持,即便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仍旧是整个传媒行业的“龙头”。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分析业务上的不足之处,在融媒体大趋势下,不断创新广播电视业务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当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必然选择。
虽然媒介融合的概念已经强调了好多年,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特别是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根本没有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仍旧固守传统编辑理念,编辑工作不思进取,自然导致受众的不断流失。
广播电视编辑工作流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策划、采访、编辑、制作等一系列环节,需要不同人员分工合作,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卡顿,就会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此外,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长有限且播出时间固定,因此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不及时、不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信息接收体验。
与新媒体综合运用图片、声音、视频、图表甚至是VR 技术相比,广播电视编辑在新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受到思维的局限,很多广播电视编辑找不到新技术与自身工作之间的结合点,总是认为各类新技术不符合广播电视传播特点和渠道特性,因此多年来对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创新不足。
当前广播电视编辑人员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转型趋势,在进行内容制作时,往往找不准创新方向,再加上广播电视节目时长、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并不如新媒体丰富。
此外,很多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工作虽然有意识地提升了与受众互动的内容比重,但是互动方式较为单一,互动话题的吸引力不足,互动内容局限性过强,发散性不足,往往只针对当前节目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受众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互动效果并不理想。
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要以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能力提升为核心,为此,要把编辑角色转型和全媒体人才培养作为战略性工作,通过组织传统编辑人员到新媒体机构学习、交流,开展专业化的学习、讲座和培训等,使广播电视编辑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新媒体的运作方式和编辑思维,打开他们的工作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广播电视编辑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引导编辑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实践中,从而使其更加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和百姓需求,并以博学多识的个人素养促进编辑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做好节目内容的策划和编排。要擅长利用政策、资金、社会资源等传统优势,做好独家报道、专题访问、大型节目等,以“人无我有”的优势抢占媒体市场;要重视内容质量,突出节目特色,针对某一专题作深入调查和持续报道,以凸显自身的权威性,增强用户黏性。此外,要重视每一期节目的头条编辑,针对受众的注意力分布特点,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以提高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在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辑要顺势而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向新媒体学习新技术,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比如,大力发展节目的线下传播渠道,利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渠道,采用一套内容、两套编辑方法的节目制作模式,不断拓展内容的传播空间,提升节目的影响力;或者以互联网电视、网络广播、直播、点映等方式,突破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制约,为受众获取节目信息提供更多的便利。
除了节目播出中以电话、短信、微信留言等方式与观众互动以外,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与节目内容相关的话题引导工作,比如在微博上设置话题或者组织网友投票,提升受众的参与感。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广播电视编辑从业人员一定要摆正心态、积极学习、主动创新,从而在实现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节目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