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璟,金晓静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39)
矿区的开发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效率,应该做好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了解矿区周边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做好生态环境治理。
矿区资源的开发工作会改变周围环境的面貌,甚至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改造矿井、矿坑的地质环境,会造成地质结构的转变,导致周围矿区水的流场发生变化,地层中含水层的水逐渐流向矿井或者矿坑,影响正常的水循环[1]。在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矿坑、矿井的深度会不断增加,这会导致地区水的压降漏斗开始扩大,甚至会影响到潜水和地面水体,对周围农作物生长、植物生长都十分不利,也会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一些矿区采用顶板冒落的方式采矿,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地面下沉和塌陷,从而对周围的管路、建筑物地基等造成破坏。除此之外,一些矿物在开发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或者有害的微量元素,如果这些物质进入到空气、水、土壤中,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污染。因此,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在环保意识逐渐加强的背景下,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对矿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为使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需要有足够的资料和数据提供支持,所以就必须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2]。通过生态环境评价,能够根据不同的指标了解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状况,剖析当前矿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对矿区整体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评价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经济角度分析矿区生态环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持,以满足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需要。
针对开发过程中的矿区开展环境评价工作,需要结合矿产资源的供给,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并做好评价工作。所以,在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的同时也要研究矿产资源的补给量,并对生态环境的容纳量、承载力、矿区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展开分析,在全面评价矿区生态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矿区的环境情况、未来地区经济发展前景展开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地质勘查是主要工作任务,要通过地质勘查了解由于矿区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对矿产资源开发在不同阶段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做好对结果的评价。
在对矿区周围生态环境进行地质勘查时,首先要进行水文地理特征的调查,包括调查地面水体、径流的分布情况以及矿区周围的地下水分布情况。通过分析矿区周边的水质,能够对矿区周边的植被和沙漠化情况做出评估[3],还要对矿区的水文地质、供水水源条件展开分析,并判断由于矿区开发所导致的流场变化,研究是否因为矿区开发影响正常的水循环,从而对可能存在的影响做出准确的判断。
其次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包括矿区周围的地质结构、地质灾害风险并研究矿区开发坑内导致的地面沉降对建筑物和地面水体的影响,进一步对当地矿区做好全面的评估工作。
最后还要对有害气体和微量元素进行评估,研究矿山开发所导致的有害气体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微量元素可能造成的水体污染。
为了平衡调查的效率和精度,要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控制勘察成本,一般会采用大面积初步了解、小面积严格调查的工作方式。首先进行矿区生态系统的普查,初步确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影响因素,然后开始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详细调查。在详细调查工作中,需要对各种因素做出详细评估、分析作用原理,并对短期、长期的影响做出判断。
为做好对矿区环境的治理工作以及充分开发矿区的资源,满足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需要做好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采用对应的治理方法。因此,在对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好对生态环境的分类工作,以不同的维度来对矿区生态环境状况做出评判,为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生态环境的评价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破坏情况,植物因水资源受到破坏所导致的生长问题以及地面破坏程度[4]。对于地表、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可以采用环保部门的质量标准;在对植物生长情况所受影响的评价中,可以根据地下水潜水面深度与临界水位深度之间的关系来做出判断;在对地面影响和破坏中,主要对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比如产生的沉降、地面裂缝等问题。
综合分类是根据多种影响因素所导致的影响水平展开分类工作,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当地的环境破坏程度。分类标准:一类:地表水污染程度分为一级和二级,植物因水资源受损产生对其生长状态影响程度分为一级和二级,地面的破坏程度分为一级。二类: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为三级和四级,植物因水资源受损产生对其生长状态影响程度为三级、四级。(上述两项中,如果其中一项为一级、二级,而另外一项为三级、四级,则也被归入到二类中),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为二级。三类: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为五级,植物因水资源受损产生对其生长状态影响程度为五级,地面所受破坏为三级。
在对矿区的生态环境评价中,一方面要做好对矿区总体情况的评价,其次要将矿井设计纳入到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中,并结合矿区地质勘查结果和矿区开发的需要,全面评价矿区对周围生态环境所导致的影响以及充分研究矿井的开采程序、开采工艺、生产工艺,并根据未来对矿区开发的计划、矿井建设状况、矿石的生产方法等因素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做出评估。准确判断出在今后矿区的发展中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并结合生态治理目标制定对矿区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计算未来对矿区生态恢复所需要的成本,并将这类成本纳入到未来矿区开发的生产成本中,形成对未来矿区开发成本的全面评价。
为了避免由于矿区开发对周围生态环境破坏过大,必须做好监管工作。同时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伴随着矿区开发始终,要做好矿区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统筹安排,给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条件。因此,需要根据矿区的环境评价结果明确对矿区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符合生态需要的开发方案,同时制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相关计划。
由于矿区的开发是动态的,而且会存在一些临界状态,因此在生态管理工作中,应该优先做好动态和临界状态的管理工作。结合矿区生产建设的需要,做好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以及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监控,及时对周围的异常情况进行调查。除此之外,要结合地区情况的变化,优化和修改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计划,制定更合理的计划,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需求。最后,也要保持对环境的持续监测,为长期管理提供保证,要建立对矿区的长期监管制度以及构建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库。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提供足够的经费以保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将专项经费纳入到矿区的生产成本中。
为了实现对矿区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管理,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矿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做好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储存工作,以满足长期应用的要求。
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中,我们会得到矿区的基本数据、遥感数据和专业的环境数据以及环境标准数据。由于这些数据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需要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进行储存,例如可以储存在Oracle关系数据库中,以满足对数据的存储和查询需求。所有数据都必须拥有相关参考系和范围,并且按照空间数据分为基础空间数据和环境空间数据,根据组织需要还可将数据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种。
需要结合GIS系统显示和展示数据,以满足对矿区生态环境评判的要求。在显示数据时,可以完成对地图层显示、图像的缩放、全图显示、漫游等功能,还可以控制图层并完成旋转等操作。根据需要,也能对地图层进行修改和输入新数据,并自动生成分析结果。通过选择不同的空间对象,能够对属性数据进行平均统计,并且分析在该区域内各种属性数据的大小值。最后,还能利用获得的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工作,展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根据人员的权限和需求,使用者可以查询数据,比如获得灾害影响的范围信息,检测点的环境数据、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可以满足各种形状的查询要求。
要结合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评价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同时也要对矿区的生态环境评价、开发进行统筹工作,以满足矿区开发和治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