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福涛
200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其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必须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进行应对的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根据危害影响程度可将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近年来,全球各地爆发的突发公共事件非常多,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程度不一,但融媒体的飞速发展均提升了事件的传播效力。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可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媒体APP平台等多元化渠道收集来自社会各界的资讯,能够更为便捷、高效地掌握可能引发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信息,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便可快速地生成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网络图,在获得相关部门的允许和授权后,向社会公众传播第一手的突发公共事件消息,以起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资讯收集和预警告知作用。例如:2018 年1 月,暴雪袭击安徽省合肥市,在暴雪来袭前24小时,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便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收集气象信息,并及时通过微信、微博、电台广播等多渠道向市民发送预警告知,成为应急报道的先锋力量。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然性、快速传播性、社会影响广泛等特征,一旦爆发便需要媒体力量在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进行采编报道,以便将事件的真实消息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在整个过程中,有责任感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记者都会深度挖掘事件,对事件信息进行深度采编,甚至会探求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大量的新闻信息交织在一起不仅能够向受众反映出事件的真实情况,还能为相关部门调查事件起因和追责提供线索。此外,在共同采编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融媒体中的各类成员也需要通过协调、合作、分享来发挥各自的作用,推动融媒体资讯报道传播的效力。
融媒体时代,新闻事件的传播共享效率成倍提升,很多公众会将关注点放在事件爆发原因、应对过程和处理结果等方面,换句话说,随着资讯传播能效的快速增长,社会大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不再是“转瞬即逝”,这就对融媒体传播共享资讯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下,这些信息通常呈现零零散散的分布状态,而借助融媒体的多元传播共享机制和大数据统计技术,上述信息能够完整真实地呈现在各大融媒体传播平台,以便有需要的人员及时查询,使整个事件的传播形成完整闭环,起到回顾反思、防微杜渐的作用。
融媒体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具交叉性和渗透性,在面对复杂性强的突发公共事件资讯收集传播时,各类融媒体平台应首先关注两方面工作:其一,重视多渠道舆情对接。发挥融媒体在采编和传播新闻资讯方面高效、精准、大容量的优势,主动对接民间和官方舆情,第一时间形成庞大的突发公共事件资讯体系。例如:“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后,各类融媒体平台广泛对接民间官方舆情信息,并通过各自平台及时披露政府救援工作,让公众看到了政府的救援执行力,成功引导了社会舆论走向。其二,真实报道新闻信息。报道事件真相永远是消除突发公共事件负面影响的首要举措,也是重要的报道策略。
在面对突发性强、破坏影响力未知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级融媒体单位的记者应表现出新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两方面进行采编报道工作:其一,敢于深入事件一线。第一时间深入事件爆发现场,采编与事件有关的信息是首要策略,例如: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3·30”森林火灾发生后,央视新闻、腾讯网、新浪网等媒体单位的记者火速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直播了火场扑救、医疗救援,表现了媒体记者的使命感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值得赞扬。其二,深度发掘事件本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原因和处理结果总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融媒体记者报道事件应深度发掘的关键内容,应对事件信息进行整理,从大量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关键信息,并采用独到的报道视角,以加深事件报道的深度和传播力。
很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具有危险性和未知性,为了提升报道的质量,同时也为了对深入现场的新闻记者起到保护作用,加速新闻报道智能保障性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创新融媒体新闻报道的技术形态,也是关键策略之一。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融媒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的案例,例如:2017年8月,中国地震台网络媒体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编写地震现场报道稿件,内容翔实立体,快速呈现了地震现场的所有资讯。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各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传播中的作用更强,各级媒体应通过重视多渠道舆情对接、敢于深入事件一线和不断创新报道技术等策略,深度挖掘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和本质,制作更具深度和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