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远成
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但并非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是健谈的,倘若遇到一个健谈的采访对象,获取信息的过程就会比较顺利,但如果遇到一个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想要顺利获取新闻信息就会非常艰难。作为一名记者,只有不断提升采访沟通技巧,把握采访的主动权,才能帮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此外,记者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采访沟通氛围营造方面的问题、采访发问技巧方面的问题、采访沟通中的应变问题等,都会影响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沟通质量。
在正式采访开始前,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大多是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若遇到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记者与之进行一次性沟通的成功率就会非常低。此外,很多记者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采访之前与采访对象进行过简单沟通,但摄像机一打开,采访对象就变得支支吾吾,甚至是说不出话来。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感,这是由于采访氛围与被采访者心理接受度不相匹配产生的心理落差。美国著名记者John radical曾说过:“有效的采访是让被采访人在轻松的氛围中真正地张口交流,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因此,如何营造轻松的氛围将被采访者自然地带入采访环境着实考验着新闻记者的采访沟通能力。
设计合理的采访问题是新闻记者采访沟通的技巧之一。很多记者在对采访对象进行发问时缺乏技巧,如:“请问您的感受如何?”“您有什么打算?”等,这类问题缺乏实质内容且过于宽泛,遇到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很有可能出现“语塞”的状况。因此,设计有效的问题对采访对象发问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足见记者采访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很多新闻记者采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新闻采访的过程实际上亦是一种人际交互的过程,其中记者是发问者和倾听者,采访对象是回答者。成为倾听者的记者不仅要仔细聆听采访对象的话语,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应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理清存在的逻辑联系,随时调整自己的发问策略和问题内容,确保所提问题能够适应采访节奏的变换。然而,很多记者习惯性被采访前预设的发问提纲牵着鼻子走,整个采访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根据提纲发问,使采访陷入机械化,这实际上反映出记者采访中不懂应变这一问题。此外,在按部就班的发问过程中,一些记者也不善于倾听采访对象的话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发问,从而使采访变得很生硬刻板,最终影响采访沟通的质量。
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引导采访对象跟随记者的节奏轻松入题是采访沟通技巧养成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采访前做好相应的预热工作,对采访对象的性格、家庭出身、喜好等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找到聊天的共同点,并切入相应的话题逐渐调动采访对象的情绪。例如,笔者曾采访过2019上饶国际马拉松赛的一名中国参赛选手,这名选手非常内向,是此次赛事获奖的有力竞争者。通过前期调查,笔者发现她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人外貌形象十分在意,当她坐在摄像机面前的时候,笔者就像拉家常似的问她:“你最喜欢的发型是哪一款?”这个看似和采访主题无关的发问正中她的喜好,瞬间调动了她的情绪,于是她开始跟笔者讲述她对发型的要求,她平时喜欢去哪家门店做发型……后续的采访自然是水到渠成。上述案例中,记者通过对采访对象的调查找寻到适合的切入话题,又以拉家常式的聊天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对帮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避免采访发问缺乏针对性的最好方法是设计内容具体、能够激发受访者情感共鸣的闭合式问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要让记者的提问无法被采访对象删掉。”这种无法被删掉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闭合式提问,它能引起采访对象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能让记者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闭合式问题更有分量,值得新闻记者采访中多借鉴应用。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互动,并学会在采访过程中倾听应变,不仅是新闻记者应具备的采访技巧,也是尊重受访对象的表现,这种倾听、互动和尊重更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好感,他们在回报记者尊重的同时,采访中的相互信任也随之建立起来,更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实施。此外,当采访对象的语言信息中出现记者事先没有预估到的新内容,且这些新内容又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时,记者应该及时调整采访预案,迅速捕捉,深入追问,快速设计和组织新的问题,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当采访对象滔滔不绝但出现离题状况时,记者也应先认真倾听,并伺机把话题拉回主题,通过有效的对话式互动,建立起与采访对象的信任关系,提升采访沟通的效率。
综上所述,为提升新闻信息的获取效率和质量,新闻记者应在采访过程中营造和谐氛围,设计针对性更强的闭合式问题,学会倾听采访对象的话语,并与之进行良好的互动,不断提升采访沟通技巧,挖掘更有深度的新闻内容,游刃有余地完成各种各样的采访任务,最终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