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菊珍
(福建省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漳州 363000)
《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作为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现阶段的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往往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因此,为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要学会合理运用导向教学法,利用该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同时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导向教学法即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知识自主探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导向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实践性,主张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方法一味地由教师强行灌输,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向主动,在主动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对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在自主实践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改进。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
在中职院校的《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因为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再加上烹饪课程是一门以应用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往往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学习烹饪手艺,而不是这些理论内容。学生在学习理念上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难免存在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以致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应付了事[1]。因此,教师需要加强纠正学生这类错误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首先,教师在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讲解前,需要着重强调营养与卫生在烹饪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营养学良好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充分了解烹饪中的营养与卫生两大元素,从而加深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的重视[3]。其次,除了要向学生教授各种烹饪技术外,还要加强对学生饮食文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独有的饮食文化进行了解,包括用餐礼仪、八大菜系、各菜系之间的差异等,并了解各菜系形成背后的地域文化。通过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慢慢引起学生的文化自信感,逐渐改变以往懒散、懈怠的学习理念,从而在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时能更加积极主动。最后,教师在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讲解时,可以适当性地融入一些德育思政方面的内容,比如求真务实、奉公守法等相关的内容。
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两点是保障教学健康长效发展的关键,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主体性”和“主导性”能否在教学中展现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灵魂,掌控着整个课程教学的流程与设计。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导向教学法,围绕“主体性”和“主导性”这两点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在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设计时,既要保障理论时长,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保障实践时长,使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烹饪营养与卫生》一节课的时长普遍在40或45分钟,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合理分配一节课的时间,比如课程前半段的20分钟讲解理论知识,课程后半段25分钟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尽量让学生多进行自主实践,教师则在一旁加以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慢慢地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2]。其次,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细化亲身示范的讲解过程,加大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力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示范为学生展示烹饪的营养搭配,学生在旁观看可以提出自己的感受和疑问,教师则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一一解答,并且教师在进行实践讲解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讨论中来。由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自身的主导性得到充分展现。最后,加强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总结学生这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适当地询问学生在教学中的听课感受,以便在下次的课程教学中加以调整和优化。
教师在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时,应通过创设情境,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并且在《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内容中大量的理论知识都与实践有密切联系,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了便利。首先,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这类新式的教学手段,教师在《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课件内容设计上要摆脱单一的形式,避免课件页面只出现文字这类乏味单调的形式。通过将理论文字内容与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邀请学生走上讲台,短暂地充当“教师”的角色,对教师刚才讲过的内容进行扩展,可适当性地加入个人观点[4]。由此使学生获得教学体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并且通过教学复述,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最后,教师可根据课程相关内容,搭配适当的图文补充,向学生介绍烹饪食材的特点,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食材营养搭配。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搭配方案进行解析,针对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提升学生的膳食搭配能力。
烹饪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模仿做饭炒菜,而是一门艺术,怎样使烹饪成为艺术,离不开创新意识,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没有个人的理解创新,不利于学生个人在烹饪行业中的长效发展。因此,在烹饪过程中要适当地进行创新,因为人的口味和需求是会改变的,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出更好的菜肴。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进行烹饪时,既要有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又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对学生的鼓励力度,鼓励学生在烹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把想象力体现在实际的应用中。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操作中得到体现。在学生进行烹饪创新实践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不加干涉,等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出来再一一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最后,当学生的烹饪创新实践成果失败时,教师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问题后及时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苛责,从而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帮助学生建立应对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在日后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也能及时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另外,教师在面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时,要不吝表扬,并且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优秀的学生进行烹饪创新实践的分享,分享自己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不再只是“吃饱”,而转变为“吃好”“吃的健康”。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如何才能吃好,营养过剩、肥胖等问题更是频繁在当下的时代中出现。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时,要结合实际需求,针对社会发展背景下对饮食行业提出的新要求,进行课程内容教学的优化与完善,引导学生了解新趋势下的烹饪营养与卫生,从而掌握人们全新的饮食结构和饮食需求。首先,教师要加大对烹饪营养与卫生相关信息的关注,并进行收集,以便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结构,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教授给学生,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其次,教师在进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读,然后让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重新进行膳食营养的搭配。在学生给定搭配方案后,教师进行专业的总结,对搭配方案中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对搭配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此提升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5]。最后,学生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关注与收集,直面当前社会的饮食营养与饮食卫生需求,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向同学或老师讨教,虚心向优秀的同学学习。通过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来提升对《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的《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导向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导向教学法之下教师能更好地充当教学中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对其进行引导。为使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中得到良好运用,除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外,还要充分展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和教师在课程教学时的“主导性”,并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只有在确保落实以上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