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晨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安徽 合肥 238076)
从现状来看,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很多的国家,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成就。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大国,但是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有必要及时做出创新,科学合理地与当下的一些先进网络技术以及媒体技术进行融合,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着更为优质的方向发展。当今时代属于互联网的时代,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都能够给教育事业提供巨大的帮助作用,应积极主动地将这些技术成果有效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在引发教育改革的同时,促使教育事业能够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
在2018年年初,我国政府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当中便提出现代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等各项新技术的变革,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1]。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部门也通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出并且开始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以此来促进教师队伍教育观念的更新,不断重塑角色,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同时推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终将会推动新型的学习文化改革,这便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新的知识以及能力如此才能够不断增强培育能力以及引导能力。而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教师永远不会被“淘汰”或者被“取代”,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时刻“重置”己身,以及时刻“更换”自身的角色,不断调整定位,如此才可以在新时期不会因为自身的本领不够强而产生恐慌。
现如今,聚焦信息化教研的主题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以及社会各个领域持续关注的话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涌现出MOOC、教研博客、WIKI以及教研云平台和在线实践社区等诸多网络教研形式。这使得教研形态实现了从以往较为传统的教研形式向着信息化教研形式转变,再由信息化教研形式逐步向着“互联网+教研”的形式转变的趋势。
在我国各项政策的引导以及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的推动下,促使更多的基础教育部门以及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对新技术进行应用,并且自发成立了各种各样较为接地气的“草根”教研团队,共同在互联网中报团取暖,同时一起谋划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2]。例如:中国教研网,直至2018年底,该网站中由教师自发组织以及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高达4400多项。虽然这个数据非常可观、可喜,不过这些教研活动大部分都是以零散的并且单纯增加教研手段的内容为主,较为欠缺一定的连贯性以及系统性。
创新的教学形态需要由多种教学方法产生系统性的结合,并且需要通过长期的时间才能够验证其可行性。这就需要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观察,将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及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然后在现实情境当中利用不断地自主反思性探索,去解决一些实际中产生的为题,这样才能够得到一个成熟的并且具备可行性的教学形态。所以,很多教师都认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多种研究手段展开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分析以及研究,同时进行实践,最终总结出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创新教学形态这一研究正处于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值得展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各项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这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去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同时也逐渐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推动教育事业产生改革与创新[3]。
近些年来,伴随着MOOC以及微课等其他网络线上课程的不断涌现,使得高校教育逐渐走入了“O2O模式”。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当代高校不断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迎合时代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发展形势。
O2O教学模式具备着两个较为鲜明的特征,首先,学生能够和学校之间产生多选关系。其次,能够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例如:一名北大的学生,其可以有60%的课程在北京大学进行学习,在清华大学可以学习20%的课程,而剩下的20%则完全可以在国家开放大学、edx、华文慕课以及学堂在线等网络课堂进行学习,而毕业时同样能够获得北京大学授予的学位证书。通过这种高校之间学分互认以及互相开放融合的形式,能够形成更为灵活互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将是我国很多高校未来发展的新形态,同时也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学分是衡量其学习水平、价值以及学习量的一个重要数据,对于现代高校教育来讲,学分并非仅是一个较为传统的概念,其是能够进行积累以及携带的,是高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用来对学生各方面学习情况进行评判的标准,不过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并没有在网络教学当中将这一概念进行引用。所以高校应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网络学分认定以及转换制度,打造一个新型的O2O教学模式。当有了这样一个学分制度之后,广大高校学生便可以对自身的学习时间进行独立自主的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弹性,能够更为自主地进行选课以及选校。此外,O2O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产生深度融合,从而达到“跨界学习”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也可以实行“量身定制”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教育打破围墙限制,进而实现高校新型教学形态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高校教育以及学习模式来讲,多元化的学习教育模式是其迎合时代发展保证自身教育具备创新性以及先进性的必然发展趋势,届时,教师将会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等,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得教育与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及个性化。
首先,关注大数据的发展状况,对其先进技术进行应用,同时结合智能算法,能够有效完善高校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辅导,从而推动“定制式”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对于大数据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和推广,我国也陆续推出过相应政策。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可以表现出与传统计数方式较为不同的一面,能够将传统教育当中无法进行展现的关系尽数展现出来,这对于教育资源的发展以及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和价值,使得教育事业资源整合以及数据融合能够快速实现,同时还能够有效简化一些较为复杂以及抽象的教育学习问题,使得教育者以及学习者都能够获得一些新的教育学习手段。
通过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的结合应用,可以对大学生的各项行为展开较为全面、细致以及个性化的分析,使得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找出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定,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新型“定制式”教育学习形态。
其次,利用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实施混合式教习模式,促进“定制式”教习形态的成型。从现状来看,互联网早已经摆脱了以往PC端的限制,实现了移动互联,这与各项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已经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同时对于教师来讲,实施个性化教学内容的推送也变得极为简单便捷。因此,高校新型教学形态的改革与创新便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应充分利用各项移动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对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模式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注重将当下较为流行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小组讨论模式、导学助学模式以及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等充分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模式进行适当的融合,以此来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新型教育形态,进一步推动“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互联网与传统教育之间展开深入融合,再利用混合式教习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一定能够给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变化。不过需要注重的是,互联网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深入融合并不是指简单地将一些教材以及教学资源搬到互联网上去,也不是将传统的“人灌”模式转变成“电灌”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具备交互性以及自适应性的全新的人才“定制式”培养模式,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推动高校新型教学形态的改革与创新。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新型教学形态的改革与创新,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创新出更多更为优质的高校教学形态,便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紧随社会的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对一些新的技术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努力去探索其与教育事业融合的可行性,要敢于尝试,通过研究与实践来不断验证以及创造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教育新形态,从而为社会以及国家输送更多优质又有价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