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芬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对整个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起着支持和统领的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又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二者关系密切。《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以经典阅读夯实基础,以实践教学提升专业素质,以实践活动促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能顺利与中小学语文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儿童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需要。课程改革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儿童文学》是知识和智慧的殿堂,是精神和思维的家园,学生徜徉其中,感受着生命的呼吸和律动,理解着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丰盈了内心。
首先,以经典作品阅读为基础,扩展了学生精神生命空间的广度。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是教育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学生走入、接触到生命力旺盛的儿童文学后,必然会给他们的阅读带来全新的体验感,刺激他们求知的欲望,去探索儿童文学的魅力之源,以阅读开启审美经验。课程改革以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为基础,是让学生快速学习儿童文学的途径。自觉将儿童文学纳入阅读体系,从因外部要求而阅读到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命成长而阅读,从一名被动阅读者变成主动阅读者,以润物细无声方式滋养内心。儿童文学的作用不止于启蒙,经典作品的阅读对阅读者的整个人生都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这是一种内发性的需求,涉入越深,需求愈甚。学生的审美视角从成人文学转移到儿童文学这个既陌生又新奇的审美对象,有意识地以旧有的审美经验来形成和增强儿童文学新的审美能力,扩展精神生命成长空间的广度。
其次,通过实践教学,能挖掘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空间的深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提高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情怀,挖掘精神生命成长空间的深度。实践教学将静态教学变为动态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对参与方式与原则进行规范,提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参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精心设计重难点、热点,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时持有大儿童文学观,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引入教学,融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等为一体。通过实践课堂,学生充分体验精神生命的活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的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中第七条便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对《儿童文学》课程定位模糊:一是仅将其作为小学教育的专业选修课来开设;二是将其定位为一门文学课程,培养学生鉴赏、创编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二者皆忽视了它未来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远不能满足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原因在于儿童文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儿童文学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没能很好理解和重视,这实际上是不了解儿童文学、不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表现。各大高校普遍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背景下,对课程的教学改革顺应了师范类院校专业认证发展的要求,具有突出的创新意义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重视经典阅读,使学生具备对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能力。儿童文学读者的年龄是0—18岁,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第7条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目的之一是为未来从教做准备,能读、会读,能写、会写是最基本的素养,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在猎取审美体验的同时,去认识、思考世界,去体验、感受人生。重视经典阅读,就是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主动阅读者,去获取足够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能在成为一名教师时,去对学生进行正确、正面的引导,在个性化阅读被满足的同时,去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
《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能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学生在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时,能在校园里组织开展审美教育,在课堂上具备儿童文学作品分析、评价、讲解的能力,在阅读教学和指导时,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每一次阅读实践都是学生的个人性的体验,每一次分析都是来自学生的个人性感受,教师可以进行答疑和引导性指导,但不能以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思考。通过自身实践教学的参与,明白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个性化阅读的特殊性,在教学时遇到疑难,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求同存异,不一刀切。在课外,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攒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具备组织、指导开展文学活动的能力。如在对儿童戏剧文学的学习中,自编自演舞台剧不仅对原著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又融入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将纸上文字与灯光、美术、音乐等结合后变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获取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在学习儿童诗歌时,在实践操作中掌握诗歌朗诵技巧并拍摄视频等,这些实践经验的获得,使得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儿童文学教学和活动指导能力得以加强。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经典作品阅读来夯实基础,以课堂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课外实践活动促进个人的综合发展,锻炼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能顺利与中小学语文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水平。
首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从国际上看,西方大多数高校都有《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并将其列为必修课,研究和教学体系已很成熟。回顾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1923年,我国才有了第一部专业的儿童文学教材,即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儿童文学概论》;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儿童文学教研室,邀请穆木天、陈伯吹等顶极学者主办了儿童文学进修班,培养了新中国最初的儿童文学师资人才,促使不少高校争先恐后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如浙江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经过沉寂后,1977年高考恢复,《儿童文学》课程才开始重生,再次进入大学课程体系,如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时至今日,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高校更是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近些年来,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如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等,进一步拓展儿童文学新的话语空间,使理论研究更进一步,后继者们紧随其后,掀起儿文学课程改革的浪潮,进一步加速了各大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
其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教材的开发能力。据调查,目前高校使用率较高的《儿童文学》教材有黄云生的《儿童文学教程》,浦漫汀、张美妮的《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王昆健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等。这些教材侧重点都在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如其审美特征、艺术形式等。随着儿童文学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以及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所占比重也在加大。在儿童文学的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方面,国内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见解。这些学者积极推进《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努力钻研理论,进一步完善儿童文学的结构,对教材要求尽善尽美。进而提高儿童文学的师资水平,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学术支撑平台,也推动了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
《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看清学科的发展方向,把握前沿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学内容,成就了学生的精神成长空间,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形成儿童文学课程的研究体系,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是学科的使命,也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