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信娟
摘要:随着新社会主义的发展,新建养老社区已根据相关要求建设,但新建小区量少无法惠及大部分老年人。国家提出整合资源改造如老旧小区等的居住环境,以达到普惠性养老的目地。我国许多老旧小区由于设计时标准相对较低,现今缺乏适老化的公共设施及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休闲空间,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舒心、适宜的养老环境。着眼于此,选取宜兴市荆溪北路以西、阳羡东路以南的中兴新村小区作为研究地,先调查分析了该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再从空间、公共服务、交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适老化策略:减少缝隙空间保留原有植被增强老年人的可识性,增设出入口保障老年人快速到达健身场所,改建公共服务场地增加设施,对道路进行重新分级并铺设防滑铺装。
关键词: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提升策略
引言
老旧小区是指建成的年代较早、建设标准较低、周边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基础设施设备老化严重,道路失养、绿化失修、物业失管的住宅小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老旧小区自身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没有合理的雨污分流系统、绿化率和绿化面积不达标、停车位数量严重不足、供水供暖设施严重老化,各类管网管线交错零乱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整治老旧小区的环境,强化老旧小区的管理,提升老旧小区的功能,国务院全面部署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无论是其改造模式、改造标准还是改造内容都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老旧小区改造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
1研究意义
通过实际改造案例对老旧小区建成环境进行研究,明确当前老旧小区室外环境改造的主要问题,设计科学的改造策略,在完成环境更新的基础上,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改造策略,保证改造的可操作性。针对目前的老旧小区现状,不采取大拆大建的整体改造,对小区文化破坏较大;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综合整治,只能达到示范效果;而采取环境微改造的方式,建立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的有机可持续常态设计机制。
2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提升策略研究
2.1明确老旧小区改造的改造范围
老旧小区改造的情况复杂且涉及的未知因素多,项目实施过程中变更风险较大。如果在项目前期未能明确老旧小区改造的改造范围,并做好充分的调研,甚至不能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工程图纸设计、工程量清单及预算、工程量变更及费用索赔等具体内容进行严格的管控,那么在老旧小区改造实施阶段将容易产生较大的工程量变更和较多的资金投入,不仅不利于老旧小区改造的顺利实施,甚至会影响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成效,而无法让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落细落实。因此,为更好地对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过程中的合同、安全、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应明确老旧小区改造的改造范围,以全方位地把控项目的变更风险。
2.2建立健全资金共同担保机制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大,且改造内容是多方面的,所需资金量很大,尤其是增加小区配套设施与便民服务等设施,单独依靠政府资金是难以满足改造资金需求量的。对此,产权单位、居民和政府按照实际改造情况,坚持“居民主导、产权单位分担、政府补贴”的改造原则,落实责任分担机制。改造工程的最终受益方是居民,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其品质,“谁受益、谁出资”则为必然,正确引导产权单位、居民与管线施工单位参与到改造工程中,应是多方出资,而不是政府为唯一出资方。而涉及主体改造工程,以及小区内的环境改造或者加装电梯等,应该根据民意与需求量决定出资方式与出资数额。
2.3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性
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是综合整治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平衡多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领、各方支持”,在实际执行时容易出现“一头倒”的问题。政府在整治中单一发力、社会组织缺乏资金进入渠道、公众无路参与或无心参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平衡各方利益,提高整治主体融合度。在居民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委托代理方面,通过合约进行协商和制约,探索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在物业服务方面,进一步探索和鼓励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
2.4贴近自然原则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环境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小区的绿化面积和美化状况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小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美的环境能够增强居民的自豪感。环境之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的美好,因此户外环境规划设计时,需要对居住小区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利用自然优势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自然条件和人为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能够实现美化居住环境的目标,可谓是一举两得。由于前些年人们对环境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恶化,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开始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方式。与自然环境亲近是人的本性所在,创造优美的小区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入住,提高小区的档次和品位。
2.5减少缝隙空间,景观保留原有植被增强可识性
老旧小区长期缺乏维护,缝隙空间较多,户外景观杂乱缺少整体性,宅间绿地被居民占用种菜,绿地的休闲功能被破坏。宅间绿地、庭院绿地服务于临近单元楼的居民,居民出行宅间绿地的频率较高,此类型绿地易营造归属感。拆除小区单元楼围墙的间隔,在缝隙空间增加绿化,重新划分私密、半私密的空间序列。老年人对生活已久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依恋感,改造时应考虑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增加果树类植物营造游园趣味,规划绿色植物的生长区域保证景观效果。老年人因年龄大记忆力衰退容易健忘,小区内设置标识可帮助老年人记忆,标识应照顾老年人视觉需求,选不宜反光的材质,尺寸较大的字体,明亮的色彩。
2.6加强老旧小区居民的责任意识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居民满意,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尤为重要。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前期,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全面调动居民的改造积极性,广泛征求居民的改造意愿,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激发小区居民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改造过程中应提供反馈问题的渠道,多听取小区居民的意见,对于小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研究予以解决,营造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改造氛围,切实提升小区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意愿,激发小区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内生动力。同时,还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增强老旧小区居民的责任意识,以强化老旧小区的自治能力,提升老旧小区的管理服务水平。
结语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民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责任意识差、管理难度高、资金缺口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进程中,需要从健全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办法、明确老旧小区改造的改造范围、强化老旧小区改造的设计理念、完善老旧小区改造的融资渠道、加强老旧小区居民的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同时着手,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成效,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奥杰.天津市老旧住房提升改造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
[2]刘乐.人际网络视角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影响分析及选择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3]王昭斌.北京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0.
[4]周松柏.多元治理視野下的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探索[D].厦门大学,2019.
[5]许营淼.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满意度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