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悦恒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短跑教学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学生锻炼心肺功能,使其身体素质得以锻炼。而在短跑教学中,怎样提高教学的实效却成为了困扰更多教师的问题。为此,文章从多点出发,尝试探究在小学体育短跑教学中,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促进短跑教学的改进创新。
在小学,学生处在成长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相对较低,为此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便对教学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小学体育只要保障学生安全和适度锻炼即可,无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设计,因而使得教学的效果一直无法提高。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学也被社会所重视起来,教师要改变错误观念,积极尝试丰富的教学手段,让短跑教学的实效性充分提高。
1 重视短跑技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在短跑教学中,要让教学实效性得以提升,首先,教师便要重视讲解短跑技巧的工作,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讲解中,提高其训练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短跑的技巧和要点。在短跑前,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拉伸,活动各个关节,并且为学生讲解短跑的摆臂姿势、跑动的腿部姿势,还有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保持正常的呼吸等等,然后为学生组织短跑活动,使其能在短跑实践中体会教师教授的短跑知识点,使其短跑的质量得以保障。
比如,在中高年级的短跑教学中,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对短跑活动有充分的认识,此时,他们更缺少一些短跑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为此在課堂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短跑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个人的短跑起跑姿势示范,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短跑的规范姿势,并明确为何要使用规范姿势,以及了解规范姿势的意义。而在短跑中,学生呼吸的频率、跑步的摆臂姿势等,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其加强个人的短跑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短跑的文化历史、体育精神等内容,让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更为系统全面,避免让体育教学成为枯燥的技能训练。
2 开展个性化的短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且各个同学会有不同的身体能力基础。一些学生往往身体素质更好,发育更快,他们可以接受强度更高的短跑训练。但是一些学生却有着发育较缓,身体素质不佳的状况,他们能接受的短跑强度较为有限。为此,在教学中,要让教学实效得以保障,教师应该拥有个性化的教学思维,尝试对学生按能力做好分组,使其接受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短跑训练,满足各学生个性化的跑步需求,并避免因运动使得一些学生受到伤害。
比如,在高年级中,一些学生的生长发育较快,他们的身高已经变得更高,体态特征更为接近于初中生。但是同时,一些学生的生长发育却很慢,他们还有着明显的“小学生”特点,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身高优势也没有那么明显。在短跑活动中,身高也属于影响学生跑步能力的一项因素,为此,在短跑训练中,教师可以将身高较高、身高一般的学生分成两组,使其接受强度、距离等有所差异的短跑训练。其次,学生还会存在身体素质这一方面的明显差异,教师要找出学生群体内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合理设计其短跑训练的强度,避免强度较强的训练打击学生自信,或者使其受到运动伤害。
3 组织合作竞争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具备乐于竞争和合作,爱好参与集体活动等特征,这使得传统教学便无法适应学生,需要教师做好教学改革。短跑也属于一类拥有竞争性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短跑小比赛,让学生将对比赛的激情充分抒发出来,使其保障短跑的兴趣,充分在短跑中锻炼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其次,教师可以对短跑活动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参与短跑接力等活动,让学生能在此类活动中体会集体合作的力量,更好的学习体育精神,并让德育教育得以渗透在课堂中。
比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短跑和跳远、乒乓球等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组织竞争合作式的小游戏。在游戏中,学生需要分组参与情境式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以短跑为主要形式,在组内合作和组外竞争中,尽情体会短跑还有体育游戏的乐趣。在此类活动中,往往因活动形式所影响,学生参与短跑的积极性更高,他们也能在彼此的竞争还有合作中,体会体育活动中的体育精神、德育思想,使得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得以保障。
4 结束语
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学愈发受到了更多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这使得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教学形势和学生需求。为此在新的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对短跑教学做好创新改进,引导学生在丰富、专业的短跑教学活动中,学习短跑的知识,锻炼短跑的习惯,提高短跑的兴趣,让短跑教学提高实效性,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