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
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身体基本运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体育项目曾经是60后、70后的最爱,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三大球”和田径运动的普及,传统体育项目渐渐退出了学生的日常活动。体育课教学内容也很少涉及传统体育项目,这就使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笔者认为乡村学校应该成为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主阵地,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
1 体育教师勇当传承人
传统体育项目能不能在学校传承和发展,最关键的是师资,随着体育教师的年轻化,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80后、90后,他们对传统体育项目接触少,小时候没有感受到这些项目的趣味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导致传承的意识不强,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这就需要学校正面引导,积极践行习主席提出地“文化自信”,增强体育教师的传承意识,让体育教师学习和掌握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方法和基本技能,体验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把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促使这些传统项目在课间和课外活动中得到广泛开展,并继续传承下去。
2 打造学校特色课程
把传统体育项目开发成校本课程是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开发地过程中就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分学段设置传统体育项目,如一、二年级开展跳房子、跳皮筋、滚铁环等项目,三、四年级开展丢沙包、抽陀螺、竹竿舞等项目,五、六年级开展踩高跷、编花篮、踢毽子等项目。先通过各种方式去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源,再进行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把这些项目做成学校的校本课程,主要包结课程纲要、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示范的视频资料等,有了课程资料的支撑,老师在教学时就有体可依,按着教学设计有序的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更好地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堂普及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要把体育传统项目练“熟”、练“精”,并能长期地传承。一定要依托学校的社团活动和自主选课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练习,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有了专门的活动场地,学生有了练习时间的保证,才能尽情地享受传统体育带来地愉悦,学生的参与度高了,运动技能增强了,慢慢就形成了学校特色。
3 整合其他学科课程
如以前在跳皮筋活动时,都是配上适宜的儿歌,边唱边跳。用的最普遍的是“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马兰开花二十一》与学生背诵地经典篇目《三字经》《弟子规》的节奏是一样的,就尝试着让学生边跳皮筋边背《三字经》《弟子规》。学生很感兴趣,不但激发了学生背诵经典的热情,同时背诵经典的形式变地多样,把背诵经典带到了体育课堂和大课间活动中,使跳皮筋和背诵经典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跳竹竿舞可以与音乐课进行整合,人教版音乐课本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有竹竿舞,可以把音乐课本上竹竿舞的内容和体育课进行整合,在体育课上有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共同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在音乐教室教学竹竿舞场地狭小以及搬运动器材不便的问题,又解决了体育教师编排花样动作不够专业的问题,这样使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节奏感和美感都能得到发展。通过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让传统体育焕发活力。
4 以赛促练
任何体育项目都具有竞争性,在趣味运动会中设置传统体育项目,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最有效的方式,如滚铁环就可以设50米竞速、50米障碍赛(曲线绕实心球、短木桩、标志竿等障碍)、50米×4接力,踢毽子项目还可以设1分钟计时赛,踢毽入筐、双人对踢等项目,通过比赛评选出各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达人,颁发运动达人奖牌。学生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就会积极进行训练,熟练掌握一至两项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只要学生们真正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中,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传承的主阵地。
5 以演促练
农村一直保留着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在闹元宵活动中,踩高跷表演必不可少,這就为踩高跷社团的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表演机会,让他们成为村里高跷队的主要成员,当家长们把他们盛装表演的视频和图片发到班级群里,引来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喝彩。他们在排练的过程中还能得到村里老人们的指导,学会走十字步、跳步、单脚立等高难度动作,使他们的技术又上一个新的台阶。把他们学到的动作录制成视频,又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6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在民间还有一定数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达人,体育教师可以拜师学艺,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口述,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进行系统整理,把他们训练地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来。学校也可以把他们聘请为校外辅导员,来校指导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这些资源非常的宝贵,如不去利用和挖掘,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后就无法复制。
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扶持,传统体育项目一定会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市临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