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方寺观壁画题材概说

2021-11-27 13:08向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9期
关键词:题材

向颖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壁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寺观壁画极具研究价值。其中,明清的寺观壁画现存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文章以太原多福寺佛传故事画、北京法海寺圆觉诸天画和石家庄上京毗卢寺水陆画为例,阐述了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寺观壁画题材呈现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

关键词:明清壁画;寺观壁画;题材;三教合一

0 引言

寺观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重要类别之一。这一艺术形式最早以佛寺建筑为载体,着重表现宗教人物、传说故事及装饰图案等内容。东汉时期,明帝刘庄(28-75)在洛阳设立的白马寺即有“画迹甚妙”①的“盛饰佛图”①立于其中,是我国最早的寺观壁画。

我国现存寺观壁画年代最久者,当属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栱眼壁及明间佛座后侧束腰处留存的共22幅、约66平方米的晚唐壁画。壁画内容为佛及众菩萨像和天王、力士降魔图。其次为山西省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约46平方米的五代时期佛教经变画。此外,山西省高平市开化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以及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内都有早期古代壁画留存。

与寺观建筑相同,现今所能见到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寺观壁画多为明清时期绘制。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以山西、河北地区的留存最为丰富,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山西省太原市多福寺大雄宝殿的明代佛传故事画、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公主寺大佛殿的明代水陆画、河北省石家庄市上京毗卢寺毗卢殿内的明代水陆画以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净信寺三佛殿和毗卢殿内的清代佛传故事画及水陆画等。另外,北京市法海寺大雄宝殿的明代圆觉诸天壁画和青海省海東市乐都区瞿昙寺壁画廊的明清佛传故事画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 明清北方寺观壁画题材概述

现存明清北方寺观壁画,从题材上大致可分为佛传故事画、圆觉诸天画和水陆画三类。佛传故事画主要描绘释迦牟尼的生平经历,内容一般从生前授记开始,经投胎、出生、成长、出家、成道、说法到涅槃及涅槃后弟子集结,常通过“四相图”“八相图”或“十二相图”的形式出现。圆觉诸天画以佛教中的十二圆觉菩萨和二十四诸天为表现对象,画面中人物特征鲜明突出,属于着重刻画单尊神灵的尊像画。②水陆画是佛教徒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画轴。绘有水陆画的佛寺殿堂通常又被称为“水陆殿”。③根据王中旭的研究,明代早、中期佛传故事壁画较为兴盛,明代中期圆觉诸天壁画大量出现,到了明代晚期及清代则是水陆画最为流行。④下文以太原多福寺佛传故事画、北京法海寺圆觉诸天画和石家庄上京毗卢寺水陆画为例,对这三种寺观壁画题材分别展开介绍。

2 太原多福寺大雄宝殿佛传壁画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崛围山,属于尖草坪区马头水乡庄头村,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宋代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序布置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和千佛殿(复建)。⑤

多福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围廊。⑥单檐歇山灰色筒瓦顶蓝琉璃瓦剪边(图1)。殿内中央于明间和两次间筑长方形佛坛,坛上及四周塑“三身佛”、菩萨和护法金刚像。大殿东、西、北壁绘有“释迦如来应化示迹图”共84幅,总面积为90.93平方米。壁画上有“大明天顺二年(1458)三月十三日住持长□心明”题记一方。①

殿内壁画(图2)构图分为上、下两层,自东壁南端上层开始,先上后下,横向依逆时针方向排布。每幅画面设长方形墨框一方书榜题。东壁有图22幅,以太子降生前的因缘“护明菩萨□□□迹之处”起,至“太子出东门见老人年□之处”止。北壁东侧共20幅,以“太子出南门见病人伤情之处”起,至“感得仙人来进仙桃之处”止。北壁西侧亦为20幅,以“太子修习佛道雪山入定之处”起,至“利生长者归礼师尊之处”止。西壁有图22幅,自“东海龙王请求师尊海藏说法之处”起,至“建舍利宝塔之处”止。84幅图画以榜题、树木、建筑、祥云相连,区分明确又浑然一体。②画面设色以青绿为主,以殿身中轴为界,东半部偏冷色调,西半部略偏暖色,可能为两组画师分别绘制而成。

3 北京法海寺圆觉诸天壁画

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模式口村,明太监李童于正统四年(1439)营建,正统八年(1443)十月十五日完工,英宗赐额“法海禅寺”。现仅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图3)。

法海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坐落在石筑台基上,前有须弥座式月台。殿中佛坛上为三佛与二胁侍造像。殿内北壁绘梵释诸天,东、西壁绘有十二圆觉菩萨、十方佛及八大菩萨。其中以北壁梵释诸天壁画最负盛名,工艺最为精湛,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之作。

大殿壁画主要为道教题材,北壁东、西侧各高3.2米,长7米,分别绘大梵天、帝释天引导诸天行进,画面成对称式布局。东侧为大梵天并诸天像,最前方帝王装扮者为大梵天,两侧各有一天女捧香盘、珊瑚,身后一天女举宝盖。大梵天后是东方持国天和南方增长天,后为魔醯首罗天和功德天,之后为日宫天子、摩利支天,再后为监牢地神和韦驮天,队列最后是龙王,身后立虾兵蟹将各一名。西侧绘帝释天并诸天像(图4),起首天妃装扮者为帝释天,两侧各立一天女,身后一天女举宝盖。帝释天后是北方多闻天和西方广目天,再后为菩提树神、大辩才天,再后为月宫天子、鬼子母,再后为散脂大将、密迹金刚,队列最后为阎摩罗王,其左、右两侧青面鬼和黄面鬼各一。两组壁画构图对称,相对应的神祇身份、职能接近,人物形象则通过男女相的差别或表现手法的不同加强区别、避免雷同。整组壁画采用石绿、石青、朱砂、藤黄、白垩等矿物质和天然植物颜料,形成绿、红、黄、白为主的色调,鲜丽清雅。

原立于法海寺山门右前方的《楞严经幢》记载了绘制该寺的画师,宛福清、王恕二人为画士官,其余画士等不见于史料记载。从艺术风格及表现技法上来看,大雄宝殿壁画呈现出精致的宫廷格调和华贵的皇家气象。结合寺院功德主李童的宦官身份及英宗赐额的恩赏判断,绘制法海寺大雄宝殿壁画的画师很可能来自宫廷。

4 石家庄上京毗卢寺水陆画

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乡上京村东。③毗卢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元至正二年(1342)明德高僧扩建寺宇,明弘治八年(1495)寺院住持无碍道住重修,至嘉靖十四年(1535)方始竣工。寺院内现存的明代遗构为释迦殿(前殿)和毗卢殿(后殿)。

毗卢寺毗卢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檐明间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形,又被称为“五花八角殿”。①殿身单檐庑殿灰色筒瓦顶,抱厦单檐歇山灰色筒瓦顶(图5)。殿内留存明代壁画约140平方米,为明中期至晚期绘制(图6)。现存殿身壁画为明代工笔重彩水陆道场壁画,共绘制人物508身,③分三层布局,从下至上每层人物高度逐渐减小。层内又分若干组,各层及各组间以祥云分隔。北壁以佛教题材为主,绘有十大明王、大梵天、帝释天、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等。东、西两壁以道教内容为主,东壁绘南极长生大帝、玄天大帝、扶桑大帝,西壁绘北极紫微大帝、崇宁护国真君、五湖龙神。南壁主要绘制世俗人物,包括忠臣、烈女、后妃、百姓等。整组壁画以北壁的十大明王为中心,南、北壁两侧及东西壁的神灵皆朝向北壁中央,秩序感强烈。壁画采用石黄、朱紅、石绿等矿物颜料绘制而成,历经500余年色泽仍新。据寺内嘉靖十四年(1535)《重修毗卢寺记》碑记载,此次重修的画匠为王淮、张保、河安、宋太,塑画匠为巩大宝、巩玺、巩仲岩、郭臣、巩赵。上述各人均不见其他史料记载。考虑到毗卢寺系住持无碍道住集民间资金修建而成,推测寺院画师亦为当地民间工匠。

5 总结

我国明清两代的宗教寺院,根据寺院功德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官方修建和民间修建两种。从寺院建筑的形制上看,官修寺院平面布局和建筑类型较为程式化,建筑工艺技术多为官式,民间出资修建的寺院中则往往加入诸如九仙殿、财神殿、关公殿等民间信仰祭祀等建筑。寺观壁画在题材上已明显呈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绘制技艺也受到地方做法的影响。以上文所谈的山西、北京、河北地区的三所寺观为例,其特征尤为明显。官修佛寺壁画主要为佛传故事、圆觉诸天、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民间私修寺院则多选择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水陆画,画面内容包括法界诸佛、菩萨、明王、帝释梵王诸天、五岳四渎河海诸神、古代帝王将相孝子烈女、士农工商九流百家、地狱众生游魂滞魄等,内容极为丰富。另外,明代晚期及清代水陆画最为流行,这与清代帝王崇信藏传佛教,而汉传佛教寺院的建设多依赖民间力量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最终形成了我国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寺观壁画题材内容。

猜你喜欢
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主旋律剧为下阶段荧屏主流 2019年2月立项表分析
科幻题材走俏2019年1月立项表分析
三个聂隐娘“杀”上荧屏2015年12月立项表分析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欢乐颂2》《乡村爱情9》立项2016年8月立项表分析
三个聂隐娘“杀”上荧屏2015年12月立项表分析
剧版《非诚勿扰》《精绝古城》立项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