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长津湖》中志愿军轻武器的点滴

2021-11-27 04:00王泽琪丛丕
兵器知识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迫击炮冲锋枪长津湖

王泽琪 丛丕

2021年9月30日,备受瞩目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长津湖》登陆国庆档。这部耗资13亿的战争钜制,将71年前志愿军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痛击美军的艰难战斗和光辉胜利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电影情节丰富细腻、场面宏大,观之泪目、思之振奋,不失为一部佳作。影片对历史场景、装备细节的还原,也得到众多观众和军迷的好评。

志愿军为啥可以熟练使用美式枪械?早在开战前就很熟悉

电影《长津湖》中,七连战士对于缴获的很多美式装备都能熟练使用,是对历史做了很好的还原。当时志愿军对很多美式轻武器的了解,并不亚于当时的美军士兵,这是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不少战士都接触过美式装备。

在初期入朝的志愿军部队中,就有大量美式装备。比如39军,有春田1903型和M1917型步枪2408支,汤姆逊冲锋枪和M3型冲锋枪3 058支,BAR1918型轻机枪168挺,勃朗宁1917型重机枪155挺。50军中装备了M1卡宾枪716支,汤姆逊和M3型冲锋枪1575支,巴祖卡火箭筒4具,M18型无后坐力炮4门。

二战时期的美军制式轻武器,在中国的数量很多。比如M1917型步枪,原型是英国的P14,一战期间由于英国兵工厂产能有限,就外包给美国兵工厂生产,不料后者用力过猛,一下生产了近百万支P14。美国参加一战后,自己的春田1903型步枪数量不够,就将大量P14型步枪改膛,让它可以发射本国的7.62×63毫米步枪弹,并定型为M1917。一战结束后,这些M1917成为了库存装备,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被美国大量支援给了国民党政府。

春田1903型步枪大量进入中国,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自然也被解放军缴获了很多。该枪外形上很像中正式步枪,因此也被称为“花旗中正”。

上述两种步枪都发射美国的7.62×63毫米步枪弹,威力大,但后坐力也大,因此很多解放军战士并不喜欢该枪。好在美军向国民党政府支援春田1903和M1917时,考虑到不同的身材特点,将枪管和枪托进行了缩短。

图中这几位志愿军战士配备的就是汤姆逊冲锋枪

手持M1917型步枪的中国远征军战士

中國远征军士兵使用M1917型步枪进行拼刺训练

身背春田1903型步枪的中国士兵

汤姆逊冲锋枪对于中国也不陌生,抗战全面爆发前国内就有仿制,抗战期间美国又提供了不少,特别是给中国远征军。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又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M3和M3A1型冲锋枪,并且提供生产线,在中国可以量产。当时国民党政府将自产的M3和M3A1命名为民36和民37型冲锋枪,它们发射的11.43毫米子弹国内也能量产。

解放军战士对于大多数美制轻武器的喜爱程度和评价不是很高,唯独对M1卡宾枪非常喜爱。该枪也是在抗战时期进入中国的,解放战争中被大量缴获。M1卡宾枪外形精致、短小轻便,近战火力迅猛。当时能够配备一支M1卡宾枪,是一位解放军战士无声的荣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曾想仿制M1卡宾枪,将其作为我国新一代制式步枪,但是由于材料等基础工业能力不足,试制出几支样枪后便放弃了。

其它的BAR1918型轻机枪,M1919、M1917型机枪,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60毫米迫击炮,“巴祖卡”火箭筒,都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大量进入中国的,然后被“运输大队长”送给了解放军。因此我军战士和部队,都很熟悉这些美式装备。初期入朝作战的50军的前身,就是由军长曾泽生带领起义的原国民党军60军。初期入朝的志愿军战士,除了对M1伽兰德步枪有些陌生,其余的美式轻武器,都很熟悉或是能快速掌握。而且志愿军使用很多美式装备的水平,甚至比美军都好。

七连已是志愿军顶级火力,但差距依旧悬殊

电影《长津湖》对志愿军连级火力的刻画,还原的真实度很高,因此通过剧情,我们能体会到当时志愿军和美军之间在装备上有多大差距,体会到当年在长津湖地区的志愿军将士,是用多么强的意志浴血作战。看看历史数据,我们会发现双方在火力、装备上的差距,还是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这位女游击队员手持的是M3A1型冲锋枪

使用美国M1919型机枪的志愿军战士

经后期修复上色的老照片,拍摄于1950年鸭绿江边,图中的解放军战士身着50式军装,战壕里的战士用的还是一挺抗战时期的日本歪把子机枪

使用捷克ZB26机枪进行射击的志愿军战士

在志愿军入朝初期,我国的兵器工业还无法实现自给,志愿军的装备仍然是“万国牌”,换装苏式装备是到1951年中期才开始的。因此在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经历了一段最为艰苦的时期。以初期入朝作战的39军为例,当时39军共装备三八式步枪7320支,七九步枪1512支,春田1903型步枪2408支,汤姆逊和M3冲锋枪3058支,ZB26轻机枪以及国内仿制品790挺,79勃然机枪117挺,BAR1918型轻机枪168挺,九二式重机枪7挺,勃朗宁1917型重机枪155挺,60毫米迫击炮260门。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39军的装备还是以轻武器为主,数量较多,可以有效地配发到连的火力装备仅有60毫米迫击炮。而39军高于连级的火力支援装备也仅有82毫米迫击炮15门,107毫米迫击炮12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九二式步兵炮36门,四一式山炮12门,九四式山炮12门,美制75毫米山炮12门。

下到39军的连级部队,合计只有120支栓动步枪、36支冲锋枪、9挺轻机枪、3门60毫米迫击炮。影片《长津湖》中七连配备了无后坐力炮和60毫米迫击炮,这就已经比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志愿军连级部队还要好一点了。而且39军属于初期入朝时装备最好的部队,50军等其他部队的装备还不如39军。影片中的七连隶属于9兵团,整体装备在历史上并不如39军。

影片中的七连还配备了1挺民二四重机枪。这在当时是志愿军的营级火力支援装备,39军每营也只能配属6挺。因此七连的火力,已经属于志愿军连级单位的“天花板”。

数量上,枪械多、火炮少。再看看类型。栓动步枪大多是日本三八式、国内生产的中正式,还有捷克的VZ24(国内俗称“马四环”)、比利时的FN1924/30步枪、缴获的美制1917、春田1903,部分装备较差的部队手中还有不少“汉阳造”。

反观当时的美军,已经普及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射速是志愿军手里栓动步枪的三倍。而且当时志愿军手中的步枪很多都是超龄使用,枪况较差。

轻机枪方面,入朝初期的志愿军以ZB26型轻机枪和79勃然机枪为主,39军的每个连大约9挺。美军以BAR1918型为主,一个步兵连至少12挺。

志愿军初期遭遇的美军并没有大规模配发冲锋枪,主要以M1卡宾枪配合M1半自动步枪,少数仍然装备M3型冲锋枪。这是志愿军在火力上唯一能超过对手的地方。以39军为例,每连装备了约39挺冲锋枪。

在连属火力支援装备上,志愿军和美军的差距就很大了。美军一个步兵连会配备一个火力支援排,这个排装备3门60毫米迫击炮和3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而志愿军39军一个连仅有3门60毫米迫击炮。

两位志愿军战士投掷手榴弹

简单在纸面上算算火力投送量,美军一个步兵连每分钟可以发射17640发步枪、机枪弹,而志愿军一个连是6900发(以装备最精良的39军为例),只有对手的40%。即便是加上有效射程仅仅150米的冲锋枪,也只有对手的50%。虽然这个数据只是用理论射速计算的,仅供参考,但也足以反映出双方的火力差距,而且这个计算是以39军数据为基础。

还有后勤补给,这方面的差距很多人比较熟悉,就只简单说说。当时我军后勤补给能力严重不足,一线部队进入战场后几乎就没办法进行补给。因此奔赴前线之前,志愿军步兵连一般会给轻武器配备两个基数弹药,火力支援武器配备一个基数。在入朝初期,我军栓动步枪的弹药基数为40发,轻机枪为500发,冲锋枪为150发,60毫米迫击炮40发。

电影《长津湖》是以二次战役为背景,这一时期也是志愿军后勤补给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不光是一线部队缺少弹药,我国本土的后勤部门手中也很紧张。因此很多志愿军手中的装备仅有二三十发子弹可用,大量志愿軍部队在作战时只能依靠缴获来进行补给,数量非常有限且不稳定。而美军部队的后勤,地上有大量卡车,天上有空投补给。这种隐性的差距当然会进一步导致志愿军步兵连和美军步兵连之间的火力天差地别,因此双方在二次战役中的火力差距可以看作5到10倍。

志愿军手中最让美军害怕的武器,传承至今的射击绝活

影片《长津湖》对志愿军运用各式轻武器的技巧表现得颇为到位,充分展现了我军的风采。比如神枪手平河用三八大盖百步穿杨,连长伍千里持司登冲锋枪身先士卒,指导员梅生端着九九式轻机枪冲锋陷阵,还有新兵伍万里有如神助的手榴弹必杀技。最让美军头疼的是“雷公”雷睢生手中的六零迫击炮,让美军一交火就急于找出志愿军的迫击炮位置并加以摧毁。

作为志愿军七连炮排排长,雷睢生是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深受爱戴,就算连长也礼敬有加,不仅因为他资历老,是连里年龄最大的成员,有丰富的作战和带兵经验,对战友如父如兄的关爰,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手出神入化的操炮绝技。

通过前文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七连编有炮排实际上是超编状态,正常编制下志愿军步兵连只编有一个迫击炮班。影片中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七连是一个尖刀连,因此上级加强炮兵火力也是正常合理的情况。

雷公率领的炮排在七连的战斗中总会发挥特别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两大段战争戏里都有重点表现。他们打得又准又巧。比如在阻击战中一开始就以精准速射报销了领头的美军卡车,堵塞了公路,迫使其余美军弃车登山,然后默默计算美军照明弹的点亮时间,抓住机会发起突击。第二场战斗中,带领炮班前移阵地、伴随射击,目测瞄准、一击中的。雷睢生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凝聚了我军在迫击炮实战运用上的高超造诣,而在这背后,是人民军队无数炮兵前辈身经百战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战场智慧。

自从红军时期以来,我军就高度重视迫击炮的运用,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涌现出以“炮神”赵章成为代表的大量优秀炮手。他们创造了无炮架手持发射、迫击炮平射等新颖战法,缔造了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这样的传奇战绩。这种传奇又在朝鲜战场上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入朝初期的志愿军,仍是一支以轻步兵为主体的作战力量,火炮数量和性能都较对手有巨大差距。當时志愿军一个军的火炮都不及美军一个师多,加上运输补给困难,炮兵部队难以及时抵达前线并持续作战。因此一线步兵能够得到的火力支援,主要来自营连两级配置的迫击炮,特别是步兵连的60毫米轻型迫击炮。它轻便易携、易于隐蔽、射击迅速,能够伴随步兵行动,而且装备数量较多。

志愿军使用60毫米迫击炮支援村落战斗

志愿军迫击炮英雄唐章洪与战友一起进行训练。

我军著名“炮神”赵章成将军在示范单手扶炮简易射击法

以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九兵团主力第27军为例,该军加强了炮兵第16团,下属各师的炮兵团战前也得到充实,拥有105毫米榴弹炮9门、75毫米野山炮56门、70毫米步兵炮19门、100毫米以上重迫击炮24门,共计108门。相比之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155毫米榴弹炮侣门、105毫米榴弹炮54门、107毫米重迫击炮36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39门,共计147门。

我军在交通和后勤上的劣势使炮兵火力差距进一步放大。志愿军的重型火炮多为骡马牵引,在山地严寒环境和美军猛烈空袭下难以向前线机动,弹药补给也很困难。在长津湖战役中,第27军实际参战的较大口径火炮仅有侣门山炮、19门步兵炮和20门重迫击炮,发射炮弹仅1600余发。对于一场规模超过十余万人的大战役而言,这个火力可以说微不足道了。美军重型火炮都是卡车牵引,弹药充足,在作战中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志愿军使用60毫米迫击炮支援村落战斗

志愿军迫击炮英雄唐章洪与战友一起进行训练。

相比之下,志愿军在营连一级配置的中小口径迫击炮,数量相对充实。比如27军在长津湖战役中配备了108门81、82毫米迫击炮,362门60毫米迫击炮。我军迫击炮兵大多受过专业训练,作战经验丰富,因此成为志愿军步兵最重要的支援火力。

不过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迫击炮作战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比如低温导致火炮故障无法击发,炮手操炮时手与炮管冻在一起,造成创伤。战后统计,第27军有70%的迫击炮打不响,实际发射81、82毫米炮弹2300余发,60毫米炮弹4800余发,射速和命中率都低于平均水准。这大大增加了步兵攻防行动的难度,是我军未能实现作战目标、歼灭美陆战一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而言,志愿军迫击炮给美军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美军在报告中称,志愿军的迫击炮“打得很准”,在有效射程内可以对美军工事、火力点和炮兵阵地构成极大威胁,而且首发命中率非常高。

1952年美军第3步兵师的105毫米榴弹炮,阵地周围堆积的炮弹箱显示弹药供给十分充足

加拿大代工的司登MK Ⅱ型冲锋枪

加拿大代工的司登MK Ⅱ型冲锋枪,英国生产的司登MK Ⅱ,两者区别在哪?

志愿军中涌现了许多迫击炮英雄。比如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迫击炮连战士唐章洪,创造了65天消耗炮弹79发,歼敌101人的佳绩。在战役最紧张的时期,唐章洪手持操炮,凭记忆中的方位诸元盲射支援步兵。上甘岭战役期间,他累计发射炮弹9000余发,歼敌420人,战后荣立特等功。

直到今天,由赵章成将军创造的单手扶炮简易射击法,依旧是人民解放軍迫击炮兵的常训科目,延续着革命战争年代和朝鲜战场上的荣耀。

七连怎么那么多冲锋枪?咋啦,志愿军就好近战这口

影片中的七连装备了很多的冲锋枪,而且型号颇多,这让不少观众好奇:这是否符合历史。左为加拿大代工的司登MKⅡ型冲锋枪,上为英国生产的司登MKⅡ,两者区别在哪?

历史上确实如此。我军的步枪、机枪火力与美军步兵连差距很大,炮火支援更是没法比,在中远距离上和敌人对打,显然不是办法。我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不是靠什么“人海战术”,也不是靠单纯的不怕牺牲,来获得骄人战绩。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和作战技巧、灵活机智,都是我军的传统和特点。

79勃然机枪,在国内该枪也被称为加拿大机枪。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国内也将其称为加拿大撸子、加拿大13响

解放军战士用的是汤姆逊1928A1型冲锋枪,拉机柄在机匣上方。

这位战士手持的是汤姆逊M1A1,拉机柄在机匣侧面。他身上还挂了数条12.7毫米机枪弹。

志愿军初期遭遇的美军连级部队,没有大规模配发冲锋枪,因为他们觉得冲锋枪射程太近,手里也有大量半自动步枪、机枪。当时美军将冲锋枪换成了M1卡宾枪,只有少数仍然装备M3型冲锋枪。而我军解放战争中缴获的冲锋枪不算少,入朝前又根据收集的美军信息,分析敌我优劣,确立了夜战、近战优先的原则。因此志愿军在冲锋枪的配属上非常到位。以39军为例,每连配备了约39支冲锋枪,只要近到百米,相比对手我军能有一定的火力优势和压制能力。

在一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包围美军后,会在夜间潜伏在敌阵地20至50米前,战斗开始后集体向敌阵地投掷手榴弹,然后快速接敌。这种战术,可以将冲锋枪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七连装备的冲锋枪,外观最容易被大家识别的就是司登和“黄油枪”。前者是二战中的经典英国品牌,也难怪有人产生疑问。

当时志愿军手中是司登MK Ⅱ型冲锋枪,并不是英国产的,而是加拿大生产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曾得到不少司登MK Ⅱ,都是加拿大货,外形上和英国货有一点区别:简易枪托是由钢条弯折的,外形酷似晾衣架,英国产司登MK Ⅱ的简易枪托则是由钢管制成。

加拿大制造的司登MK Ⅱ型冲锋枪,弹匣井上会有“加拿大造”的中文,因此当时我军战士也将该枪称为加拿大冲锋枪。初期入朝的志愿军就大量装备了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司登,因此影片中出现该枪没有问题,而且体现出该片在道具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左边的解放军战士用的是汤姆逊1928A1型冲锋枪,拉机柄在机匣上方。右边这位战士手持的是汤姆逊M1A1,拉机柄在机匣侧面。他身上还挂了数条12.7毫米机枪弹。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得到的轻武器中,很多都是加拿大代工的,比如79勃然机枪、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加拿大代工的7.92毫米枪弹等等。这些枪械在初期入朝的志愿军中都有装备。

冲锋枪里的美械,主要就是汤姆逊系列和外号“黄油枪”的M3系列。

志愿军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型号其实很多。除了国产的仿制品,美国原版汤姆逊也有多种型号。抗战时期美国曾援助过汤姆逊M1928型和汤姆逊M1928A1型,解放战争时提供给国民党政府的是简化的汤姆逊M1型和汤姆逊M1A1型。到抗美援朝时期,美军中的汤姆逊已经退役,于是被志愿军手中一大票“老兵汤姆逊”给冲垮。

M3型冲锋枪的外观特点是其拉机柄在机匣外。

M3A1型的拉机柄则在机匣内,抛壳盖也能起到保险的作用。

美国原版的M3型和M3A1型冲锋枪,曾被解放军大量缴获。沈阳兵工厂在1947年开始仿制的M3A1型,命名为民36冲锋枪。M3系列冲锋枪吸收了二战中多款经典冲锋枪的特点,因此结构非常简单,美国给国民党政府提供了该枪的生产线,很快就在国内量产。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冲锋枪还一直生产到1950年才停产。

50式冲锋枪全长840毫米,重3.63千克,其弧形弹匣的容弹量为35发

抗美援朝中后期换装了苏式装备的志愿军战士

初期入朝的志愿军装备的冲锋枪,主要就是上述几款。至于我们在老电影中经常看到的苏式冲锋枪……

七连为何没有近战神器“波波沙”?

二次战役开始于1950年11月底,到1951年,志愿军才开始换装苏式装备,其中既有大量的PPSh-41型冲锋枪,也就是“波波沙”,也有我国生产的50式冲锋枪。

我国仿制“波波沙”,其实在解放战争期间就开始了。1947年在旅大地区成立了大连建新公司,同年开始逆向仿制“波波沙”。仿制的冲锋枪对一些工艺进行了简化,以适应自身的设备条件。1947年开始量产,1949年停产,产量在500支左右。由于产能有限,这些仿制“波波沙”大多装备给当地的公安部门。

裝备了PPSh-43型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成为了我国军工业的核心地带,原有的军工厂进行了整合。原奉天兵工厂更名为51兵工厂,1949年末开始逆向仿制“波波沙”,1950年完成仿制工作,同年命名为50式冲锋枪。该枪除了部分生产工艺和原版不同,并无太大差距。我国决定抗美援朝时,虽然50式冲锋枪已经量产,但时间间隔很短,再考虑到弹药不同,因此初期入朝的志愿军没有配备50式冲锋枪。

而且当时为了避免遭到美国轰炸,东北地区很多军工企业向东北腹地搬迁。51厂也拆分成了多个分厂,负责生产50式冲锋枪的分厂更名为626厂,1950年开始向黑龙江省北安市搬迁。由于当时我国缺少重型卡车等运输工具,626厂的很多生产设备都要靠人力进行搬迁。在完成搬迁后,626厂全厂员工立即投入到50式冲锋枪的生产,1950年末便生产出2.6万支。

到1951年,苏联向我国提供了“波波沙”的全套生产图纸,向626厂提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还派出专家辅助626厂生产50式冲锋枪。截止到抗美援朝结束,626厂共生产了38万支50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和“波波沙”的最大区别,是没有采用71发弹鼓。因为装上弹鼓后重量过大,而且原版弹鼓很容易出现供弹故障。50式冲锋枪采用了35发弧形弹匣,可靠性更好,全枪重量、尺寸更适合中国士兵。

到1951年后,志愿军手中有了不少苏联生产的“波波沙”冲锋枪,不少部队混装了50式和“波波沙”。这两款枪的多数零件可以互换,弹匣和弹鼓能相互使用,因此仅凭弹匣、弹鼓分辨它们,并不准确。

抗美援朝的多次战役中,志愿军都把50式和“波波沙”冲锋枪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战士会集中多支50式冲锋枪组成一个战斗小组,通过坑道等快速机动,在敌军到达较近的距离后,多支50式一同开火,凭借迅猛的火力给敌有生力量造成严重杀伤。

在1951年后,志愿军还装备了不少苏联援助的PPSh-43型冲锋枪(“波波斯”冲锋枪)。我军战士也将该枪称为“铁把冲锋枪”,1954年我国也仿制了该型冲锋枪。

[编辑/熊伟]

猜你喜欢
迫击炮冲锋枪长津湖
看电影《长津湖》有感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破40亿元系列总票房97.75亿元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静音迫击炮开始交付俄罗斯军队
格鲁吉亚推出GMM—120型6×6新型自行迫击炮
瑞士B&T武器公司KH9半自动冲锋枪
美国JARD武器公司J67半自动冲锋枪
中国05式5.8毫米冲锋枪
荷兰拟采购60mm轻型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