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 马群
在延期近一年后,第十三屆珠海航展终于举办了。因为要达到疫情防控要求,所以本届航展几乎没有外国展商参展,也没有多少外国客商,只有少数驻华武官、外交人员前来参观。客户、需求似乎变少了,参展商的热情、展会的热度,似乎也受到影响。比如飞行表演和地面装备动态展示,就没有上一届那么火爆。哪是否意味着
完整地看看各个展馆、各类展品后,就会发现国内军工行业的参展力度,没怎么下降。
1到7号馆内的航空、电子、导弹类展品,密度并不比上届小多少,而且航天展品增加很多。8号兵器馆内,右侧兵器工业集团的展品要比上届“稀疏”很多,但其实这样更合理。上一届展品实在是太“充足”了,连给坦克大炮照个全身照都很难。确实“大饱眼福”,但也有点吃撑了。这一次展品虽然适当减少,但摆放得更加舒适,产品类型、体系套路依然齐全。
上一届专门搭建的9、10号馆,主要展出小型民企、研制机构开发的无人装备、军民融合产品,很有看点,但空间局促。这次专门新建的9到11号馆,不仅空间很大,空调还很足。展品也让人很舒适,无人机、无人车、军品部件、民用飞行汽车等等,种类齐全。而且笔者更深地体会到:“国际”味变成了更有“中国”味。
刚得知本届航展的举办时间时,笔者也曾认为:外国客户来不了,费钱费力把展品弄过去,效费比好像有点低。随后笔者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与某些科研人员、单位联系,询问他们这次打算怎么参展,结果得到让人既悲又喜的消息:有些确实无法参展,但原因并不是觉得参展意义不大,而是因为下面三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官方自媒体号发布的往届“跨越险阻”比赛照片
地面装备动态表演区,往前就是一个小海湾,停泊舰艇是够呛,但气垫登陆艇跑跑,应该还是可以
第一,连续作战,“部队”疲劳,“机动、补给”跟不上。从7月下旬到9月中旬,先后有第二届“无人争锋”智能无人机集群系统挑战赛、“跨越险阻2021”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举办。特别是后者,9月16日才开幕。上届航展时,笔者看到的很多无人车展品,都在“跨越险阻2018”上出现过。那届挑战赛,2018年9月22日开始,历时10天,61家单位、136支车队参赛。一个月后的珠海航展,各辆战车都已洗去征尘,科研人员也已初步完成赛事总结,可以奔赴珠海“战场”。而这次,据中国军网报道,有86家单位、148支车队在内蒙古阿拉善“拼杀”,要参加6大“战役”14场“战斗”。等它们“杀出”胜负,从大漠“转战”滨海,就是“胖妞”帮忙都来不及啊。所以这次航展上,无人车、无人机的实物展品、参展单位,都相对少了一些。可相比飞机、坦克、雷达甚至导弹,无人车、无人机往往又是数量、品种、变化更多的展品。
第二,“部队”有合并,“民兵”被收编。最近几年,我军在无人装备上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无人装备在训练演习场上出现,特别是中小型无人装备。这些无人装备,平台大多是民营企业、高校设计,那些被军方看中的设计方案,往往就进入了下一环节,自然也是保密的环节。于是不少无人车、无人机还有智能弹药,“消失”了。一些“民兵”也因为去参加“正规军”的“训练”,不再能轻易露面。
第三,就是疫情原因了。有些单位因为当地曾出现中高风险疫情,结果在申请参展时,直接批不下来。对于军工大企业、大集团来说,这个影响不大,毕竟展品、参展人员都能统一协调,大不了缺少最合适的讲解员。可对于有些小单位来说,就直接是来不了。
结合这三点原因,再到现场看看,笔者就更明显地感觉到:很多参展商,最看重的不再是国际市场、外国客户,而是中国军队、中国市场;珠海航展,已经是中国军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企、高校等单位,向中国军队展示创新技术、科研成果的大舞台。
9到11号馆,就是参展单位、展品种类最多的地方,展品相比上届更加丰富,因为海上元素增加了很多。鱼雷舰炮潜航器,舰艇模型,真是从天到地再钻海。因此笔者觉得:别叫“航展”了,干脆叫“防务展”吧。其实上届航展看地面动态表演时,笔者就听到两位观众在聊:“把前面修一修,弄个码头,就可以搞海事展了。”“把那片滩涂也整整,搞几艘气垫登陆艇,直接开到这边上岸,哐当,两栖车、坦克一放,是不是更过瘾啊?”不用想,绝对过瘾。如果安全区再开阔点,在海上设几个靶子,坦克炮导弹招呼两声,那简直是……
ET60鱼雷和常规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模型,
ET39、ET40 鱼雷,ET80 反潜导弹,以及船坞登陆舰等大型军舰的模型,远处就是人称“最小‘宙斯盾战舰”的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
海上装备主要集中在10号展馆,还是以模型居多。既有核潜艇、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大型水面战舰的,也有快艇、鱼雷、声呐等小型兵器的,还有海上作战系统的。它们大多出自中船重工或者船舶工业的研究所,但也有少数来自航天、民企等其他部门。如果算上航空航天电子等軍工大集团展出的岸舰导弹系统、对海防御体系,已经够得上一个小型海事展的室内展了。
这些海上装备中,最大亮点当然是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它被很多媒体和军迷称为“全球最小的‘宙斯盾战舰”。
JARI-USV 多用途无人作战艇,采用喷水推进方式,艇艏有一个弹炮结合武器站
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的舰桥上电子设备众多,前面还有垂发单元,但是让笔者疑惑的地方也很多
但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有些过了,因为“宙斯盾”舰的含义不仅是配备四面阵相控阵雷达、舰空导弹垂发系统,还包含舰内的高性能指挥控制系统。这艘小艇虽然有垂发装置,但只有四个单元,而且看露头导弹的头部,就是一枚对海对地攻击导弹。它的防空显然是艇艏的弹炮结合武器站,但是两枚近程舰空导弹,肯定是无法对付大规模攻击。即便是垂发系统改为发射小型防空导弹,增加单元数量,它也很难应对饱和攻击,成为一个“神盾”。根据介绍,它在两侧还有鱼雷发射管,武备真的是很全很全啊。虽然采用的是双体滑行艇的船型,但在42节航速下,这艘体长只有15米、体重只有20吨的小艇,还能保持多大平稳性,让舰上的雷达、光电、导弹发射器和机关炮维持高水平工作,值得怀疑。
舰桥上那么多电子设备,也让笔者困惑。特别是球形光电转塔后面一个多向接头的顶部,看外形是一部激光雷达。自主型无人车上经常有这种设备,精密测量周围地形地物,因为它们单靠卫星定位、导航等,无法应付地面环境。那么这艘无人艇,是打算脱离遥控,到狭窄航道进行全自主航行?或者是肩负了某种夜间近距离的高分辨率探测任务?这种探测与前面搭载的导弹,甚至机关炮,又有什么关系呢?
“彩虹”6无人机机腹下的无人潜航器,从侧面可以明显看出它的模块化舱段设置。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可以翻译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前面“梭鱼”便携式多用途UUV(Untethered Underwater Vehicle)可以翻译成“无缆水下载具”。其实都是“无人潜航器”。英语在逻辑性、丰富度上都不如汉语。但是现在国内很多翻译者,往往只按单个英文单词的最常见意思来翻译,不认真看整个词组,结合前后文、语境和专业知识来理解,因此翻译错误、疏漏很多,不严谨的歧义就更多了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它是一艘高度集成化的“展品”,告诉大家我能集成这么多设备、具备这么多功能,你可以随便选择、搭配。它最有可能的产品,应该只是保留部分设备与能力,有明确的作战目标和对象。比如去掉鱼雷,以相控阵雷达、光电转塔为探测设备,舰桥顶部加装无人机干扰设备,配合前方垂发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艇艏武器站简化成射速、弹箱容量更高的机关炮。这样一艘快艇在港区、沿岸工厂附近巡逻,可以应对蜂群无人机的攻击。或者把后面的卫通换成拖曳声呐,增多鱼雷,垂发和艇艏武器站换成反潜火箭深弹,作为反潜快艇使用。
除了室内展出的无人潜航器,室外的“彩虹”6无人机机腹下,也摆放了一条无人潜航器。从侧面可以明显看到从前往后分为六个舱段,而且在第四个舱段上写有“AUV快速任务重组型”。
显然,这是一种模块化设计的无人潜航器,最后的舱段是推进模块,二五舱段是姿态控制模块,第四舱段是通信导航模块,推测第一舱段里布置声呐、摄像头等载荷,第三舱段布置电池和侧扫声呐等设备。
从模型外观的细节看,它应该还只是个模型,但做得比较细致,多半是总体设计已经比较成熟,一旦有需求或订单,就能完成研制、完善细节。比如它计划由“彩虹”无人机携带,投放时应该在尾部加装一套减速伞,头部下方的探测单元也应该有保护罩。
“彩虹”6无人机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本刊上期。外形和发动机都说明它是走高空高速的路子,和空投的反潜装备似乎不是最佳组合
“翼龙”2 无人机的左翼下除了空地导弹,还有声呐浮标吊舱和电子战吊舱
一艘三体战舰的模型,外观介乎美国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和正在试验的三体无人艇之间。这个设计思路应该是很好的,但模型比较粗,看来是刚着手研制
另外,这种潜航器与“彩虹”6搭配,稍微有点奇怪。相比“彩虹”4等其它兄弟,“彩虹”6显然是一款更注重高空高速性能的无人机,用它投放魚雷、无人潜航器这类载荷,唯一的优点是它能更快赶赴远海某地,尽早实现对水下目标、异常情况的探测。而且无人潜航器投放后,多半需要通过无人机中继来保持数据链畅通,因为单凭自主化行动,它只能完成水文、海底探测这类任务。如果是反潜,这样做尚且有点优势,但这时和声呐浮标相比,无人潜航器就未必有后者更合适了。
因此笔者猜测,这款设计更多的是为整个“彩虹”家族配套的,并非“彩虹”6的最佳搭档。用“彩虹”4携带它进行海下监测、搜索,精确定位目标,然后由“彩虹”6携带鱼雷攻击,是更好的组合。
其实无论JARI-USV多用途无人作战艇,还是“彩虹”“翼龙”无人机搭配无人潜航器,电子设备在其中占据的分量,都不比平台低,甚至更高。陆海空天电,“电”是空间时间覆盖最广的,因此笔者每次看展览,都会尽量关注电子类展品。
雷达、通信、光电的各种电子设备,在航展的所有展馆和展区都能看到。即便是以坦克大炮步枪为主的兵器馆,也有炮位侦校雷达,也需要过硬的通信设备保障前沿侦察和后方火炮、制导弹药的信息传递。
当然,要说电子装备的最大明星,还是结合了本家“航空”和神秘“电子”这两大元素的歼-16D。展会期间很多电视台、媒体都对它进行了报道、评论,军迷、自媒体的猜测就更多了。笔者没有因为它过多兴奋,因为单单几个电子吊舱的外形,说明不了太多信息。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RA60 炮位侦校雷达和VE23 方舱指挥车,是车载炮、自行榴弹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目标精确定位前侦系统
歼-16D 飞机的展示牌上写的是——用途:提高空军电子进攻能力,支撑空军体系作战能力提升。特点:以歼-16 飞机为平台自主研制的新型电子战飞机,具备“侦、攻、防一体”综合作战能力,可有效对抗预警探测、指挥通信、拦截打击等要素构成的先进防空体系。
歼-16D左右翼尖的电子设备舱,是探测、定向敌方雷达的主要设备。左翼下挂载的电子战吊舱型号为RZK930-10, 向斜下方伸出四根天线。左进气道下挂载的是RZK930-31,右进气道下挂载的是RZK930-32,右翼下挂载的RZK930-22(左图)。机腹两个进气道之间挂有两枚导弹,外形上看是中远程空空导弹,也可能是反辐射导弹
歼轰-7A2在机腹左下方挂载有KJDC03A 光电吊舱,左翼下挂载着RKZ900-2 电子战吊舱
坦克火炮导弹等兵器,外形能基本透露出它的重量、射程、威力等信息,因为机械、金属等传统技术的性能高低与外形有不少关系,而且各国科技人员都很了解了,推测起来有些把握。但电子设备,除了天线能透露出波段高低范围等少数信息,真正有用的功率、增益、带宽、工作模式、信号处理、抗干扰措施等等,从外壳包括天线罩上,几乎不可能知道,有时连推测都很没谱。打个比方:一个刚刚做完初中作业,而且没有公布作业得分多少的初中生,肯定比一个十多年前就参加过中考而且考试过关的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就更好吗?一个旅行箱里装的钱,肯定比一个小盒子里装的多吗?所以在笔者看来,歼-16D只能说明我国有了专用的电子战飞机,至于“超过‘咆哮者”什么的,听听就OK。该努力的还是得努力,该警-惕的还是得警惕。
武直-10武装直升机, 左侧短翼挂载“天燕”90空空导弹和火箭发射巢, 右侧挂有两种火箭发射巢。管数都一样,有什么区别?
在兵器馆内可以看到答案:梯形的叫“火蛇”70航空火箭弹发射器(右页上图),在它旁边摆放着“火蛇”70A航空制导火箭弹(右页下图)。显然,这种新型发射器增加了更多电子设备,为航空制导火箭弹装定数据。在它们附近还有一款航空制导火箭弹,“火蛇”90A,90毫米口径,制导方式也与“火蛇”70A 不同
一旁的歼轰7A2在左翼下,也挂载了一个RKZ900-2电子战吊舱。这倒是能说明,我国空军的电子战能力是以电子设备为基础,模块化低覆盖了多种平台。现场展示牌上的文字也能说明一点信息:“歼-16D飞机……具备‘侦、攻、防一体综合作战能力,可有效对抗预警探测、指挥通信、拦截打击等要素构成的先进防空体系。”主要是压制敌方防空体系,不过“侦、攻、防”里的“防”,笔者不知道有什么说道。如果这个“防”是指防敌方的战斗机、攻击机,那就是再次证明,我们在装备运用上的思路不是照搬国外,而是紧密结合自身情况。
除了对自己,针对外国客户,正确的产品开发思路也是“只卖对的,不卖贵的”(玩笑话,别当真)。中国电科展出的一款低空监视雷达显然就是这样。前段时间本刊编辑在雷达展上看到过这款展品,带回的材料显示它对雷达反射截面积0.01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20千米;对0.1平方米目标探测距离35千米,对2平方米目标探测距离80千米;仰角覆盖0°~+30°。当时笔者就感觉这款雷达不太适合军用,因为其探测角度偏小,敌方无人机只需简单地中高空飞行就能躲开;探测低空时天线又太矮,除非在沙漠戈壁地区;三面阵之间雷达波束质量会降低,导致探测能力降低。
这次询问过现场技术人员后得知,它的首选目标客户果然不是军队,或者说不是作战,而是给重要的政治、集会、住宅、别墅、机场、基地等场所,提供针对小型无人机(主要是民用无人机、恐怖袭击)的探测跟踪预警服务。军事演习中用它监控演习空域,也是它的目标。虽然必要时也可以给驻军提供警戒,但这些应用,都有长时间、低烈度甚至微烈度的特点。而且据技术人员介绍,客户还强调能在野外地域独立自主地长时间工作,可靠性高,还得便宜。七七八八下来,这款雷达自然成了这个样子——用尽量低的成本,满足长时间独立监测低空空域的任务。探测角度范围小,也是电子元器件追求低成本和主要搜索低空小型无人机的结果。
基础技术都在那,也很容易结合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比如展板和小模型上,是三轴卡车做平台,空间宽阔,雷达天线可以升高一点。技术人员介绍说它内部工作条件好,油箱大;新推出的以“猛士”为底盘的,则强调灵活性,更适合军演、驻地使用。
中国电子集团的CHL-806地对空雷达侦察干扰系统,由四种车组成,既能独立工作,也能组网工作。左图上方的A站(ESM/ELINT-A)用于对雷达辐射源进行实时截获、跟踪和监视,为作战提供情报支援;下方的B站(ECM-B)用于對远程警戒雷达进行侦察和干扰,降低雷达探测性能;右图上方的C站(ECM-C)用于对战斗机的多功能雷达实施侦察和干扰,减低雷达探测性能;下方的D站(ECM-D)用于对机载和弹载毫米波雷达实施侦察和干扰,降低雷达制导性能。
对“弹载毫米波雷达”实施侦察和干扰,说明我们已经着手应对敌方各种制导炸弹、空地导弹,比如“毫米波海尔法”、多模制导的SDM。另外这四辆车也说明,全面对抗敌方雷达系统并非易事,因此要想在一架战斗机上对付地对空雷达,而且是远程和近程、搜索跟踪制导全涵盖,也非易事。科研工程人员都是在不断实践测试、不断升级开发后,才拿出优秀的产品。
中国电科集团的S 波段三面阵低空监视雷达
中国电子集团的CHL-806 地对空雷达侦察干扰系统,由四种车组成,既能独立工作,也能组网工作。左图上方的A站(ESM/ELINT-A)用于对雷达辐射源进行实时截获、跟踪和监视,为作战提供情报支援;下方的B站(ECM-B)用于对远程警戒雷达进行侦察和干扰,降低雷达探测性能;右图上方的C 站(ECM-C)用于对战斗机的多功能雷达实施侦察和干扰,减低雷达探测性能;下方的D 站(ECM-D)用于对机载和弹载毫米波雷达实施侦察和干扰,降低雷达制导性能。对“弹载毫米波雷达”实施侦察和干扰,说明我们已经着手应对敌方各种制导炸弹、空地导弹,比如“毫米波海尔法”、多模制导的SDM。另外这四辆车也说明,全面对抗敌方雷达系统并非易事,因此要想在一架战斗机上对付地对空雷达,而且是远程和近程、搜索跟踪制导全涵盖,也非易事。科研工程人员都是在不断实践测试、不断升级开发后,才拿出优秀的产品。
中国电科集团这次主推的产品中,除了这款走廉价路线、准军事用途的S波段三面阵低空监视雷达,当然也有多款针对高性能作战飞机的雷达,比如机动式S波段多功能雷达、高机动S波段雷达,YLC-8E型UHF波段三坐标雷达。波段更加丰富,对抗隐身飞机的能力自然是更强。
左页是电科集团在室外展示的几款雷达,从左往右依次是:YLC-18A高机动中程低空三坐标雷达,JH-18低空三坐标雷达,YLC-8E型UHF波段三坐标雷达,SLC-7型L波段三坐标警戒雷达。上图是JYL-1远程空防空管一体化对空监视雷达
机动式S波段多功能雷达(左)和高机动S波段雷达
YLC-12型C波段中低空多功能雷达。采用了大举高、方位机扫加两维相扫相控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压缩体制,能对中低空突防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弹和炮弹目标进行探测
上届航展时,LJY-300型空中无人预警监视系统就曾在馆内展出(左下图)。LJY-300的介绍上写着:“通过雷达载荷与无人机飞行平台深度一体化设计,实现系统整体结构效率提升、减轻重量、提高平台和载荷的整体性能。”
三维无源侦察定位系统和“陆神”地空光电对抗系统。后者的类似型号,在我军演习的一些新闻报道中出现过
无人机机载卫星通信终端
中国电子集团展出的各种电子元器件(下图)。能把雷达贴到机身上,必须在电子元器件的基础技术上过关
软件无线电台
Mimo电台
在室外展区,电科集团还是和上届类似,摆出了几部大型雷达和浮空雷达系统,还有一架JY-300无人预警机。它们的具体性能如何,笔者当然无法判断。但结合馆内展出的各种电子元器件,还有软件无线电台、Mimo电台、指挥控制系统、电子干扰车、光电干扰车等装备,我们很容易看到:我国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防务技术体系,从研制到生产,从陆海空天电到大中小、远中近。珠海航展对此正在越来越全面地展示,因此从“航展”改成“防务展”,看起来没什么突兀。
既然当防务展看,航空装备就不是全部了。对于很多人最关心的歼-20、运-20、直-20、轟-20,笔者不再赘述,而是重点介绍一些“表面”化的展品——从外形和基本原理上,就能推测出其大致作用和性能,并且这个作用和性能是我们过去或现在还不足的,特别是有创新结构的。接着看电科集团的室外展区,就能看到这样一款装备。
在五部大型雷达天线旁,有一个黄色的近似雷达的装备,是“高功率微波拒止系统”,应该也能叫“高功率电磁脉冲拒止系统”。它可以向目标发射高定向、窄波束的高功率电磁脉冲,电磁波辐射进入目标的电子系统,比如飞控、导航等系统后,会在内部瞬间产生一个高功率辐射场强,使系统内某些元器件、电路的工作电压超过阈值而损毁。一旦电子部件无法正常工作,无人机这类目标就很容失控、坠毁。
这种装备,可以看作介乎电子干扰软杀伤,和激光、导弹等硬杀伤之间的一种攻击手段。它针对的是目标的电子设备,但不仅仅是让电子设备里的信号混乱,还要让它的信号线出现物理故障、损伤,但又不像激光烧蚀、破片毁伤那样的机械物理损伤,剧烈、表象。打个比方:电子干扰是精神折磨,激光导弹炮弹是拳打脚踢,这个电磁脉冲攻击是下毒。
高功率微波拒止系統
下图是电科集团的蜂群无人机发射器,用高功率电磁脉冲武器对付蜂群无人机,是比导弹高炮更有发展前景的办法
依照它的原理和特性,很适合对付大批中小型无人机,特别是蜂群无人机。相比大型无人机,中小型无人机的抗干扰、抗电磁脉冲能力会弱一些,但数量多、目标小、发现距离近,导弹等硬杀伤手段对付起来很容易应接不暇、效费比低。用高功率电磁脉冲“扫射”,能比导弹、炮弹命中率高,“射速”没准也能更高。至少在对付蜂拥而来的民用无人机时,它可以稍微扩大波束角,把一片“蜂群”照死。笔者有时想:能否把电磁脉冲做到炮弹上,打到无人机群里来个“爆闪”。
造盾的也造矛。中国电科集团自己,就在室内展出了一套蜂群无人机系统。一个不大的方形发射箱内,有24个双联装的发射管,发射的这种小型无人机、巡飞弹,外形与很多其他展台的巡飞弹相同。这个话题第51页再说,下一页先说怎么对付这种“蜂群”。
OW5激光武器系统
很显然,随着无人机越来越多,特别是蜂群战术的研究和试验消息也越来越多,反无人机作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非常迫切的问题。对付大型无人机,与对付隐身战斗机、轰炸机,拦截攻击机、直升机、导弹,相似度还比较高,因此传统的雷达、地空导弹进行某些方面的改进,是现在对付它们的主流手段。
中小型无人机,就相对麻烦了。既要克服探测跟踪打击上的困难,还要考虑效费比。现在很多无人机、无人车,主打思路就是“耗”: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是吧,你过来啊,你打死我啊,看看是我们先被全打死,还是你先被累死。这种“无赖”战法,直接让很多导弹、高炮坐蜡,于是急需新的反无人机手段。
本次航展上,除了前面介绍的高功率电磁脉冲,还有很多大家已经多次听过、见过的手段,展品相比上届航展成熟了很多。
发展最快的应该是激光反无人机系统。上届航展时中国航天科技展示了一辆“赤焰”CY-10激光毁伤系统发射车,“猛士”车做平台,这次的“赤焰”CY-30换成8轮军卡,功率自然是更大了。中国航天科工的LW-30激光防御武器系统也是再次参展。还有兵器馆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OW5激光武器系统。
中国航天科工的LW-30激光防御武器系统
RT14低空预警雷达
DJS1反无人机系统(频谱探测)
在这辆OW5的旁边,还放了三个便携式反无人机装备。一个是RT14低空预警雷达,外形与传统的便携式雷达差不多,看不出多少信息。另外两个是DJS1反无人机系统,下面的展板上分别写有“频谱探测”“雷达,光电,电子干扰,导航诱偏”字样。据此推测,前一个负责发现和监测无人机用的导航、遥控信号,给后者提供情报支援;后者用上方的雷达天线搜索、跟踪目标;用左侧的光电设备发射激光,干扰无人机的光电传感器;用右侧的定向天线发射干扰信号,欺骗无人机上的遥控、导航信号接收设备,最后导致其偏航、失控。
发射信号欺骗无人机的导航、遥控信号,是现在最常见的无人机反制手段,但这主要还是针对民用无人机的。电科、航空工业和一些民企展出的无人机反制系统,也确实有更多的民用色彩。科卫泰公司的还配备了无人机,对目标实行空中照相取证、网枪抓捕等行动,活脱脱的“飞天无人小警察”。
中国电科的JN1101系列车载无人机电子防御系统,通过侦测、定位无人机的测控链路信号,发现无人机目标,然后对测控链路和卫星导航信号实施干扰
科卫泰公司的无人机探测反制系统,由探测雷达、反制云台、集成式地面站、无人机(可携带取证相机、挂网或网枪抓捕器)组成
DJS1反无人机系统(雷达,光电,电子干扰,导航诱偏)
当然,传统的导弹和高射炮反无人机,也没停止进步。比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展出的30毫米可编程预制破片弹,展板上专门加了“反无人机”字样。看右边弹头内密布的小钢珠,显然是通过提高破片数量,增大对小型无人机的杀伤概率。“阿海德”技术配合超高密度的小破片,使高射炮对无人机有更高效的杀伤效果。
如此下来,从软的电子干扰,到软中带硬的电磁脉冲、微波武器,再到外软内硬的激光,最后到硬碰硬的导弹高炮,反无人机的各种手段我国都有产品。
对于航展来说,无人机、无人车的展品、花样当然要比大型飞机、装备多得多,创新思维和技术的体现也更加明显。本次航展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展出的无人机装备不如上届多,但变化也不少,比如在起降方式上。
上届航展上,有几款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外形类似一根圆柱,适合用飞机、导弹、撒布器等投放。这次航展上,这种无人机构型变得更加小巧精致了,比如璇玑科技公司的“衡”系列(左图)。作为单兵侦察,这种圆筒状的无人机还是有些优势,至少比常见的多旋翼无人机更方便携带。
“旋戈”36无人机
“彩虹”10无人机
中船的HK-15V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
縱横大鹏的CW-007(左)、CW-40无人机。
CW-40D型无人机可以配备重油发动机。重油一般是大型舰艇才用的燃料,剩下的就不用多说了吧。这款无人机的续航力达到10小时。下面这款CW-25H采用氢燃料电池
兼顾垂直起降和高速飞行,是有人飞机和无人机都在追求的目标。在垂直起降飞机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结构布局遭到失败,迄今只有“鹞”式、V-22、F-35那样的布局得到实用。而在无人机上,很多大型有人机难以克服的困难,消失了。因此在航展上,我们总能见到一些历史设计的缩小版。比如像当年XFV-1那样机头冲天、拔地而起的起飞方式,无人机采用起来就不困难。甚至类似圆桶机身、内藏发动机的结构,都曾有尝试。
“彩虹”10无人机采用了倾转旋翼结构,但它不必过多考虑左右动力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实现起来会比V-22更容易。更小一些的采用电动机的无人机,则在机身上加一对旋翼,提高垂直起飞时的功率。
有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安装这样的倾转结构,必然会在结构和控制上增加难度,在重量、可靠性上付出代价;在小型无人机上,这种代价换来的收益,就还不如直接加电机和旋翼了。于是多旋翼加推进螺旋桨的无人机构型,这次航展上出现了很多。
纵横大鹏在这方面相对领先。据介绍,他们是国内最早研制这种构型无人机的,与美国基本同步。这种无人机既有纯电动,也有油电混合动力的——汽油机带动推进螺旋桨,实现平飞,同时给机载电池充电;电池给四个旋翼电机供电,实现垂直起降。他们的无人机已经被国家南方电网采用,用于电力巡线、地形勘测等工作。你要是因此认为它们的无人机只是民用,那就错了。有一款CW-40D型无人机根据客户要求,既能烧汽油也能烧重油,携带的MG190型高清光电吊舱系统,可见光摄像机30倍光学连续变焦,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双视场、4倍数字变焦,还集成作用距离6000米的激光测距仪,机载Al模块能实现对特定目标的持续识别和跟踪。这样的能力可不止能干侦察、巡逻了。
兵器馆内的“锐鹰”FV80A,也是这种构型。而“锐鹰”系列,基本上都是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各型火炮提供侦察、目标指示。本届航展上,“锐鹰”系列的品种要比上届多了一些,可见无人机在火力打击、炮兵作战中的用量越来越多。我们从演习新闻中也能看到无人机出现的频率变高了。
其实兵器馆内新产品不少,但由于公众长期关注的是坦克大炮和新枪,所以很多小展品,包括一些细节,很容易忽略过去。比如本次展出的“锐鹰”,型号相比上届都在后面多了个“A”。这个“A”也不是随便加的,因为看外形细节,大多有了一点变化。还有制导炮弹,悄悄地多了个GP155E图像制导炮弹(参见第53页)。巡飞弹方面的变化就更大,这个51页再说。
兵器馆内最吸引人的,还是VN22轮式装甲车,因为它是馆内最全新的一辆车。
上面是“锐鹰”FX3A,下面是更小的“锐鹰”FX6。右边的“锐鹰”FV80A是五个螺旋桨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锐鹰”FX500A
“锐鹰”FX70A,有专用的发射回收车
“锐鹰”FX400A(ASN209)的光电载荷
看到VN22的外形和资料,笔者第一印象是:这车瞄着某些“大”客户去的。可调节的液气悬挂,防雷车底,高大时尚的外形,车体周围至少5个摄像头,跳板式尾舱门,项置炮塔,机关炮加导弹,双光电转塔,还有疑似的主动防护系统。这配置可不是一般的豪华,价格必然不低。即便是缩减光电转塔、武器等配置,单凭悬挂和底盘,和我国现役轮式装甲车的区别也不小了。
比如跳板式尾舱门,笔者多年前咨询过业内专家:我国为什么不用?回答是:这东西的可靠性不够,既要能在南海承受高温高湿高盐腐蚀,又要能在东北承受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而且要在规定多少秒内完成开关。那降低点要求,给南北战区的车配不同的跳板门呢?数量降低,单价就会上去,结果上升到没多大意义。从战术使用上说,它也只是增加舒适度,对战场生存力没有大好处。相反,一旦因战损而影响开关,很可能致命。
如今在一辆底盘更高的轮式装甲车上采用跳板门,还有液气悬挂,显然是奔着提高舒适性去的,成本、防护等方面,都适当降低要求了。这个底盘最适合的环境,显然不是高烈度战场,而是维和、巡逻等任务。再看看车尾,没看到螺旋桨推进器,车头形状也显然是还没仔细考虑水上行驶。所以笔者一开始没对它过多关注,因为出口的意向太明显,不太符合我军的装备需求。
VN22在车头、两侧、尾舱门上,一共安装了5个小型摄像头,车内乘员能全方位观察周边近距离情况
可是后来一想,我们维和部队现在用的是什么车?大多是92式,淘汰边缘的老产品。换防雷车?中小型的有现成产品,但缺少大型和战斗力更强的。换大八轮的步兵战车?成本、可靠性,还有对枪弹炮弹的防护力都没问题,但舒适度、防雷能力的提升空间,就有欠缺了。虽然维和部队需要的车辆不多,但是真有必要给他们提供一种有别于战斗型步兵战车的新型轮式装甲车辆。这些要求加上装备量,成本控制就很难。因此最可行的办法是:以模块化为基础,把车辆设计得更加“高大上”一些,争取获得出口订单,最终摊薄成本。这可以算是一种“出口转内销”。
另外在某次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听到部分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分解在装备定型、测试、招标中的严苛要求,比如不必同时适应天南地北的环境要求、多种类型的作战任务,这样能加快装备研发、升级的“迭代”周期,快速提高装备性能,还能增加技术储备,应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无人车、无人机、智能弹药等新型高技术装备提出的,但笔者觉得对传统的装甲车辆、火炮,也有参考价值。
看看现在打仗最多的美军,就会发现一个规律:每次战争中,表現最稳定、战果最容易预测,最后打得好的,是飞机舰艇导弹;最容易出意外,最后灰溜溜的,基本都是陆军、陆航装备。比如5.56毫米口径到阿富汗不够远了,“阿帕奇”在科索沃出故障,“艾布拉姆斯”“悍马”“斯崔克”到伊拉克都不好用。回顾二战历史也会发现:战前设计的兵器,坦克基本上都是开战后表现不理想,即便T-34也有炮塔小、缺电台的毛病;飞机则大多一路顺风,纸面数据好的就确实好用,直到被新设计超越。究其原因,是因为陆战场的环境远比海空战场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变化更快,战前设计师、军事家们预测失误的情况非常多。结果一仗下来,好用的往往是战争开始后才修改完善、甚至从头设计的兵器。这时技术储备多少、设计投产快慢,就成了决定战争胜负、战果牺牲的很重要因素。
回头接着看VN22,它的炮塔也是让笔者疑惑和思考了一阵。顶部有两个双联装发射器,很像是主动防护系统的拦截弹发射器,但又找不到探测来袭弹药的传感器。对比上届航展时的GL5,它的外观差别还是比较大。是新型号的主动防护系统?要说它是普通的发射器,发射榴弹或者非致命弹药对付近距离有生目标,似乎又有点LOW,不太符合大家的期望。结合GL5的尺寸和结构,在VN22这个炮塔周围加装探测器,倒是也不难。即便无法做到拦截反坦克导弹等重大威胁,拦一拦速度低的反坦克火箭弹,还是容易做到,也符合维和、巡逻、反恐任务的需求。因此这两个小发射器,暂时存疑。
炮塔上那两个光电转塔,一天就成了笔者的“老朋友”。因为看看右边的ST3突击炮,炮塔上也有一个;斜跨小半个展馆,那边的VU-T10型无人战车上,也有两个。笔者仔细对比了多次,发现它们除了一个螺钉和一圈散热孔有区别,其它的看起来都一样。五个都是同一款光电转塔,应该是没错的。对比上届航展VN17步兵战车炮塔上的两个光电转塔,如今这些炮塔、光电转塔有点传承关系。这倒是再次体现了兵器设计中模块化、通用化的普及。
ST3型105毫米突击炮。该炮最大仰角45°,因此防盾看起来要比ST1的高,凸出在炮塔之上
VU-T10型无人战车,外形尺寸接近一辆“猛士”高机动车,但炮塔上配备了一门30毫米机关炮、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两枚导弹,火力与VN17这类重型步兵战车相当。它曾被一些媒体和军迷称为中国版的“黑骑士”。这个比方仅仅是外形符合,因为从外部传感器配置看,该车显然没有像“黑骑士”那样考虑全自主驾驶,而是类似俄罗斯“天王星”9那样,以遥控为主,实用化程度高
VU-T1系列无人车,底盘类似美国的“魔爪”,但有三个型号,分别突出侦察、反步兵、反装甲能力
VU-W1型无人车,典型的运输支援车辆,能伴随步兵携带弹药等物资。根据笔者参观比赛的经验看,这类车现在投入实用基本已经没问题,就看客户觉得是否需要与合算了
VU-T2型无人车,尺寸重量比VU-T10小,14.5毫米机枪和两枚导弹的火力,与轻型装甲车辆相当
VU-T2型无人车,尺寸重量比VU-T10小,14.5毫米机枪和两枚导弹的火力,与轻型装甲车辆相当
如今我国火箭武器系统的水平,可以说世界领先。不敢说我们在所有技术领域都世界领先,但要说种类齊全、系统配套,那绝对是遥遥领先了。
大个的AR3火箭武器系统这次来了两门,展示了三种发射箱。750毫米远程火箭弹前面摆了两个牌子,分别写着“神龙480/750毫米末制导火箭弹(雷达)”和“火龙480/750毫米制导火箭弹”。以现有的技术和尺寸,它们的作战能力已经可以取代传统的近程战术弹道导弹。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战斗部类型,打击指挥中心、机场、港口等目标,可以说是个拼积木的事。中间两枚弹就是榜样。“火龙”280型370毫米制导火箭侵彻弹、云爆弹。上次已经展示过“火龙”70E型300毫米制导侵彻弹,这次扩径增程。云爆弹战斗部,设计出来也很顺理成章。于是一硬一软两种杀伤,对指挥中心、重要节点的毁伤手段已经非常全面。
这次的SR9
这次参展的轻型火箭炮是SR9,和上届的SR7相比有两大变化。一是底盘换成了加长型的三轴“猛士”,驾驶舱从单排座变成了双排座,而且后座车顶上多了两根长天线。第二,取消了自装填设备。另外根据目测,发射箱似乎也变长了一点,和SR5上的122发射管一样。这说明该炮不再把快速重复装填、射弹数量作为重点,而是加强了与其它平台的通信联络、数据传输。结论自然是:它能更好地发射122毫米制导火箭弹、制导火箭末敏弹,甚至220毫米的火箭弹、巡飞弹。
精确打击已经全面覆盖大小火箭炮,因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展示了107毫米激光半主动制导火箭弹,“山猫”底盘的火箭炮也能打点射。
不光是火箭炮,制导炮弹方面也是如此,制导方式、型号都越来越多,后面第53页有证据。现在很多陆军装备就像拼积木,比如一个末敏弹技术,火箭弹、榴弹、迫弹甚至无人机都在用,大家的精确打击能力都提高:同一款无人机,坦克、步兵都上手,既当侦察机又当巡飞弹。于是某一项技术的提升,经常让很多武器系统产生变化,甚至飞跃。
上届航展的SR7,底盘、车门、自装填装置、发射管长短的差别很明显,天线也多了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107毫米激光半主动制导火箭弹
SR5火箭炮,车前摆着122、220、300毫米制导火箭弹,610毫米末制导火箭弹(毫米波),“飞龙”60A巡飞弹,发射管口还插着一枚“飞龙”60B巡飞弹
作为火箭炮“中间”力量和展品的SR5,这次展会上的看点可以说有一小一大。小看点,是驾驶舱的前方和左右玻璃外加了层铁丝网。为什么加这个,笔者一时间推测不出来,因为可能性很多。大看点,则是一个屁股插在220毫米发射管口,伸着四个片片的家伙。
“飞龙”60B巡飞弹。笔者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它与SR5整合起来,而且SR9多半也能发射它。上届航展时,“飞龙”系列巡飞弹还只有两种型号,模型外观看着有些简单。这次看到的展品,不仅型号增加到六种,外形变化很大,而且大多数型号的展品看起来很像真品。宣传视频也证实,“飞龙”实打实地飞了、炸了。
巡飞弹的实战化进展,成为笔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仔细参观和深入了解后,感觉这次展会上的展品透露出我军未来巡飞弹的发展趋势。
四旋翼的“飞龙”5A,小型筒射的“飞龙”10A,后面左右分别是“飞龙”60A和“飞龙”60B。左图是更大型的“飞龙”200A,左下方胖胖的是“飞龙”300B巡飞弹。“飞龙”200A看着有点像航空布撒器,“飞龙”300B的外形很独特,猜不出是什么战斗部
2018年航展上的“飞龙”10,后面是“飞龙”60
这是“金雕”5A无人机,悬挂在VT5坦克上方,看外形和“飞龙”5A有差别吗?它的机身上写着“Loitering Dragon 5A”,和“飞龙”5A上的一样,反倒不是“金雕”的“Golden Eagle”。为什么挂在坦克头顶?
VT5坦克右车灯上的小展板写着“金雕5A无人机”,上面吊挂一架四旋翼无人机。
根据现场的宣传片和相关介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已经试验过它俩配合行动,由坦克乘员遥控操作无人机,车上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储存和放飞“金雕”5A的装置。无人机前出数千米后,能增强坦克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但笔者觉得在坦克上配备这种无人机,还不如在自行迫榴炮上配备,或者在装甲部队里单独配置两三辆车,分别搭载遥控设备、操作员和数架无人机,为一个坦克排提供服务。坦克乘员专门分出精力操控一架无人机,恐怕只能在行军、接敌等状态下进行,战斗过程就很难顾得上。给每辆坦克配备,直接参与战斗,可能系留无人机更适合。
近几年的展会上,笔者都能看到一些单位展示车载拖曳式系留旋翼无人机系统,比如左下方是中国电科集团的车载拖曳式系留旋翼无人机侦察监视与通信系统。它们的系留高度大多数十或数百米,载荷有光电、通信中继设备,也有雷达。还有一些配套设备,比如把地面交流电源转化为无人机电机需要的直流电源,适合电缆供电的高压电。在此基础上,把无人机做小,系留高度只要求二三十米(系缆长度是影响系留无人机载荷的重要因素),搭载光电载荷,就能让坦克拥有一双更高的“眼睛”。20米相当于六楼,这时坦克观察战场、发现目标,甚至引导炮射导弹打击目标的能力,和仅仅依靠周视仪、瞄准镜相比,会有很大提升。而系留无人机的操控,要比飞出去的旋翼无人机简单,几乎不增加车长的负担。把原来无人机的电池重量,换成系缆和光电载荷的增重、扩能,就能获得一个无限续航时间的“天眼”。两相比较,飞出去的无人机更適合侦察、探路,系留无人机更适合警戒、近战。当然,究竟哪种方法最合适,要通过丰富的试验、演习来摸索和检验。
VT5坦克的弹药,近处是105毫米炮射导弹
和上次的“飞龙”10巡飞弹模型相比,这次的“飞龙”10A巡飞弹变化很大。不仅外形从方变圆,个头还大了一些。类似美国“弹簧刀”那样的结构布局,除了“飞龙”10,在很多更大的巡飞弹、无人机上都能看到。比如“飞龙”60B,航天科技集团的“飞鸿”901巡飞弹,电科集团的LDB-10,还有民企的RF90、AD10。大家结构相似,连尺寸都比较接近。大多数产品都已研制了几年,有些在前两届航展上已经展出过实物,近两年也有多次发射、试验等消息公开。
虽然在航展上,巡飞弹从小到大、从固定翼到多旋翼,种类很多,但大多数展品都是“飞龙”60B那样的结构和尺寸。相比以前的展会,这次适合单兵携带,特别是能一口气携带几枚甚至十几枚的小型巡飞弹、微型导弹,少了些。
细想之下,这其实反映出我国在巡飞弹、小型导弹上的发展思路,有自己的考虑和方向。
美军发展“弹簧刀”、“销钉”的目标,是用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发现反美武装分子后立刻发起攻击。美军是闯到别人的国家去打打杀杀,打乱了还拍拍屁股走人,当然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因此他们想打击的目标,是几乎没有正规军械、装具的游击队,一两百克的战斗部就够了。
不可否认,我国军工企业最开始研制巡飞弹、微型导弹,是受到国外产品的影Ⅱ向和启示。因此上届出现的很多展品,很多在外观、性能上都与美国、以色列等国的产品有些相似。
但美军需要的性能指标,是我军需要的吗?显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因为我军如想装备巡飞弹、微型导弹,主要打击目标肯定不是无防护的武装人员、游击队,而是防护力和价值更高的军事目标,比如坦克、装甲车、运输车等军用车辆,雷达、导弹发射车等军用装备。毁伤它们,至少得拿出一两千克的战斗部。因此微型导弹在我国有点势微,就很自然了。
出于外贸考虑,各种大小的巡飞弹、微型导弹,自然还有单位研制。但如此多的相似,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关注点很明显,而且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似乎都是在按照一个战术指标要求设计产品。
AD10巡飞弹和“暗刃”无人车,组成履带式无人车载巡飞弹系统。ADl0起飞重量10千克,战斗部重2千克,弹体长1.05米,截面是130毫米×130毫米。它巡飞速度110千米/小时,最大平飞速度180千米/小时,命中误差不超过1.5米,控制半径超过20千米,巡飞时间超过60分钟。无人发射车重7D0千克,长2米,宽1.37米,行军状态高1.17米,发射状态高1.7米,最高行驶速度40千米/小时
其实单论炮,AH4与M777还是有差距的,毕竟后者全重3.5吨左右,AH4全重4~4.5吨。这个差别,对直升机空运,特别是在高原山地的战场环境下空运,还是有很大影Ⅱ向。我国在某些特定地区,其实很需要更轻的超轻型榴弹炮,特别是在直升机高原载重能力不足的情况下。SH15这类车载炮,相对于履带式自行榴弹炮、老式榴弹炮,更适应高原地区,但也只是大幅提升了在高原地区的机动能力,并没有解决少数山地环境的困难。对手在山地作战的炮兵、机动装备上,领先于我们。我们只有速射迫击炮、“山猫”车载炮能与之抗衡,虽然打击精度高得多,但射程和弹药威力还是没法比。当然,远程火箭炮发射的制导火箭弹,车载炮发射的制导炮弹、增程弹,都能提高山地作战的火力支援能力,但如果有能空运的大口径榴弹炮,毕竟多一种手段。这方面我们还需努力,加大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超过M777。
GP1550末敏弹,远处就是这次悄悄露面的GP155E图像制导炮弹
GP120系列制导炮弹、GP105制导炮弹、GP125制导炮弹。
AH4在阿联酋招标获胜,其实很正常。炮落后没关系,因为客户买的不是单单一门炮。而且阿联酋需要考虑山地吗?M777重量轻的优势没有用处。而作为整个炮兵系统来对比,AH4搭配的各种制导炮弹,却是M777所没有的。后者有弹道修正引信炮弹,精度也很高,相信技术上也超过我国。毕竟我国还只有一维弹道修正引信。但只有一种精确制导炮弹,哪够?打坦克呢?还有底排增程弹、子母弹,M777都缺少现成配套的产品,只对偏好攻击机、拿火炮凑数的美军合适。
特别是这次展会上,GP155系列炮弹里悄没声地多了一种图像制导炮弹。笔者不敢认为我国的图像末制导技术已经超过美国,毕竟人家几十年前就研制装备过制导炮弹,现在空空、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夜视镜等装备上,有些光电技术应用是咱们还没有的。但就跟新冠疫情时需要口罩、疫苗一样:你技术高但产业链不全不强;我技术不高但已经够了,产业链却很全很强;结果是我的产品能力更强。
这样综合考虑下来,阿联酋买AH4不买M777,基本是铁定的选择。夸张點说,即便是拿80年代研制的PLL01式155毫米榴弹炮配GP155系列炮弹,都有可能战胜M777。阿联酋比的不是炮,是炮“团”。
但另一方面,这些制导炮弹不是美国造不出来,而是他们没上心。因此我们不能盲目高兴。对手的技术储备未必低,一旦上心研制和生产,也许很快就能超过我们。发展自己、夯实基础,才是硬道理。
团队作战的优势,还体现在无人机、无人车上。
前面第46页已经展示了“锐爪”系列无人战车。大型的VU-T10火力强悍,适合中低烈度战争,或者打击反政府武装:中型的VU-T2适合近战,打击恐怖分子:小型的VU-T1既能反恐,又能维和、治安。对于国外客户来说,大中小三档提供了很宽的选择灵活性。对于我军,笔者就暂时看不出那种搭配最合适了,因为战场环境尚难预料。个人感觉VU-T2最合适,因为它炮塔上武器仰角似乎很大(参见第47页图),适合在城市战中应对高处威胁,底盘尺寸较小,通过能力更强。
兵器馆相对上届展览,坦克车辆、火炮、制导弹药和导弹等展品都减少了,以便适合参观,突出重点展品。只有无人车、无人机占据了更多空间。除了“锐爪”“锐鹰”,“金雕”家族这次可谓是蜂拥而来。
RS2型合成孔径雷达和0030@型多光谱侦察设备。“金雕”500A还能搭载搜索跟踪雷达、通信中继设备等其它载荷
以前参展时,“金雕”系列无人机就已经主打“察打一体”这一特点。这次它们亮相,着实把笔者惊了一下:怎么啥玩意都想带啊!
大个头的“金雕”500A摆了两架,一架主攻远程侦察,一架主攻火力打击。摆在一旁的RS2型合成孔径雷达、OC30G型多光谱侦察设备,个头可不小,几乎与室外那些“翼龙”“彩虹”“攻击”无人机带的差不多了,探测距离自然也可观。虽然它的前出距离不如“翼龙”“彩虹”,但配合远程火炮作战,已经足够。
特别是后面那架“金雕”500A的身前,摆满的弹药中有GB10A制导炸弹、“蓝箭”5A空地导弹。“火蛇”70换成“火蛇”70A制导火箭弹,也不难。这对于一些希望有无人攻击机,但又不需要多远作战距离的客户来说,很有吸引力。虽然挂弹不算很多,但可以用空地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火箭弹对付少数关键、时敏目标,大多数情况还是直接引导榴弹炮、火箭炮攻击,效费比更高,也能适应更多环境。比如在前线对峙,临时派这种无人机带一两枚弹去看看,有事就打、没事回家,这比固定翼无人机方便。如果是火力示威,差别更明显。
“金雕”150B可以携带小型航弹、光电侦察设备、末敏弹。左边的区域封控子弹药就是可撒布地雷。上面这样带60毫米迫弹,变身小轰炸机了。这套装备用到32页“翼龙”2无人机翼下,好像也不错
“金雕”150B可以携带小型航弹、光电侦察设备、末敏弹。左边的区域封控子弹药就是可撒布地雷。上面这样带60毫米迫弹,变身小轰炸机了。这套装备用到32页“翼龙”2无人机翼下,好像也不错
旁边的“金雕”150B无人机,就有点“疯狂”了。带光电设备侦察、指示目标,很正常。带空地导弹、末敏弹打目标,很厉害。带航空炸弹,有点大材小用了吧?带区域封控子弹药(地雷)、迫弹、榴弹发射器,有点过分了吧?为了投迫弹,还专门设计了一种投放装置,一次能挂16颗迫弹,而且看那装置,不像是模型,在玩真的啊。
不过这么大一群“花”“雕”,倒是能应付各种情况:人员车队和营地,用60迫弹炸:碉堡工事、营房驻地,用航弹炸;坦克车辆、坚固工事用“蓝箭”5A、末敏弹;车队、道口、桥梁用区域封控子弹药堵;大楼里藏身的用LG5穿过窗户轰出来。
这么多选择,总能碰上合适的。因此“金雕”150主打的是“多”功能牌,既具有配合火炮、友机团队作战的能力优势,又有多功能选择的成本优势。另外,这么多搭配方案都不是样子货。兵器装备集团也展出了一架携带82毫米火箭增程破甲弹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我军演习的新闻中已多次出现过旋翼无人机进行侦察、投放、发射等行动的画面,说明我国正在尝试用这类无人机执行多种战斗任务。最后究竟哪些搭配被证明是高效、被我军所采用,也许下次“中国防务展”上能够看出。
写到最后,回味本届珠海航展上的见闻,笔者突然注意到手机APP里经常出现一条广告:“让外国人一尝就忘不了的中国美食,都卖脱销了……”点开一看,这不是某某豆瓣酱嘛。一联想,为哈“舌尖上的中国”很厉害?食材丰富不算绝,人家还有鹅肝大龙虾呢。烹调手法可以算,焖炒煎炸、煲涮溜拔、蒸烤卤炖等等。最绝的应该是调料,酱醋香油、料酒黄酒、八角陈皮、花椒大料……好调料都是花费时间精心酿制而成;这次看到的众多好兵器,也是充满浓郁的中国酱香。
“蓝箭”5是一个新的轻型空地导弹系列,不仅尺寸小,而且A、B、C型采用了三种导引头,因此通用性很高,适合多种无人机、无人车携带
“藍箭”5是一个新的轻型空地导弹系列,不仅尺寸小,而且A、B、C型采用了三种导引头,因此通用性很高,适合多种无人机、无人车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