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文
历史进入近代,有几个时间点对日本具有特殊意义。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四艘军舰抵达日本东京湾,给当时日本德川幕府开出的选择题是:不开国,就开炮。面对不战而败的屈辱,以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率领百官在京都皇宫紫宸殿向天地宣誓“五条誓文”为标志,日本开始了建设近代工业化强国的明治维新。迅速强大的日本,1894—1895年取得对晚清中国的甲午战争的胜利;1904—1905年又取得对俄国的日俄战争的胜利。
日本从此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不归路。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代表的日本宣布接受美、苏、中、英四国所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在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盟军总司令部的统治下,日本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国家。1964年,日本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行;1970年,世界博览会在大阪举行;1972年,世界冬奥会在日本札幌举办……这些都昭示着日本再一次回到国际社会。
吉田茂,1878年9月22日出生于东京都涩谷区神山町,先后担任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驻奉天(今沈阳)总领事,驻意大利大使和驻英国大使,日本战后第四十五、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任首相,是领导日本战后经济复兴的关键人物之一。1967年,吉田茂受邀担任《大英百科全书》日本卷卷首论文撰稿人。因为从1868年日本宣誓“五条誓文”至1967年,时间正好跨越一百年,吉田茂将此论文润色成《激荡的百年史》出版,成为关于日本的重要历史著作。
日本人喜欢把船叫作“丸”,据说有祈祷平安之意。最先完成日本统一的征夷大将军丰臣秀吉,就把自己的坐船称作“日本丸”。1860年,德川幕府海军奉行(即海军司令)胜海舟,率团乘坐购自荷兰的蒸汽轮船、二百五十吨的“咸临丸”首次横渡太平洋,抵美交换此前两国签署的《日美通商条约》批准书。
佩里黑船和西方列强的到来,使日本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对此,日本朝野有两种认识和对策:一是主张开国,二是主张“攘夷”;“攘夷”派又分成两种,一是主张直接与列强开战,二是主张先行学习列强,增长国力军力之后再行“攘夷”。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政权治下有多达两百多个藩。势力首屈一指的萨摩、长洲等雄藩在“攘夷”之战中一败涂地,“攘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空想。“攘夷”不成则“师夷”。从1853年佩里“黑船来航”到1868年明治天皇宣誓“五条誓文”,时间仅有十五年,日本完成了从“攘夷”到“师夷”以维新图强的转身。出自越前藩藩士由利公正笔下的“五条誓文”全文如下: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文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有之陋习,秉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无论是“五条誓文”,还是“富国强兵、置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和建设,即不仅学习西方的科技、经济,而且学习西方的政治、文化、国家体制等。全面学习带来的是国力、军力的全面崛起。从丰臣秀吉开始实行了二百三十二年的锁国政策被终结。
由于担心国家经济被外资控制,明治维新中开国图强的日本,实行取“外智”不取“外资”的政策。日本大量聘请引进西方专业人才,涵盖法律、军事、经济等所有领域。仅1873年至1875年三年,全日本每年聘请外来人才超过五百人。工部省(工业部)于1874年付给外国技师的薪资,就占工部省该年经费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七。东京大学于1877年创设时,全校理、法、文、医四个学部的教授总共三十九人,其中二十七人为外国人。当时日本政府太政大臣(首相)的月工资是八百日元,而外国专家学者中却有多人月薪超过一千日元。
不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就是国家建设资金的唯一来源。由于明治之初的日本尚处在农耕文明时代,出口创汇的重要大宗产品就是蚕丝。其在日本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百分之三十五之多。这让人想起日本拍摄于1979年的电视片《啊,野麦岭》。那些为了自身生计和给家中父母兄弟赚取生活、婚娶、养老、农资等支出,年仅十多岁的乡野女孩子,顶风冒雪翻越白雪皑皑的野麦岭,加入到生产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的劳工大军中,夜以继日地操作在缫丝机旁。因为劳累,有时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就睡着了;因为饥饿,有时顺手捡起水槽里的蚕蛹就吃。可就是她们的血汗和辛劳,完成了落后农耕社会的日本走向近代工业化所需的最初的原始积累。吉田茂坦率承认:“明治时代,因为有大受欢迎的商品丝绸换取外汇,促進了工业化。”
日本人像饿狼扑向猎物一样抓住了机遇。1871年,即明治政府成立后的第三年,以新政府要员岩仓具视为首的、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参观学习。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俄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十余个欧美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
被称为“日本宪政之父”的伊藤博文,在明治初年专门赴欧洲考察宪政。他首先来到英国,发现英国国王虽有王位但并无实权,认为不适合日本。他来到德国,发现德国虽设立议会广征众议,皇帝却亲掌立法行政大权。于是,伊藤博文认为德国的体制最适合日本。“岩仓使团”对十余个国家共六百四十天的考察行程里,在德国考察的时间只有三十三天,但明治政府的结论和伊藤博文一致,认为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才是他们所要建设国家的模式。
在德国,“岩仓使团”拜会了被称为“铁血宰相”、坚定的普鲁士军国主义者俾斯麦。俾斯麦的“铁血”之名并非浪得。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面对到访的日本使团,俾斯麦将他的“铁血”军国主义理论和盘托出:“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在其与德国学者狄尔鲍拉夫的对谈录——《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人与哲学》一书中说:“明治政府在建立足以与欧美列强对抗的现代国家时,围绕以哪个国家为模式的问题进行了各种探讨。1871年,日本决定以刚刚成立的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帝国为效仿的典范。”日本继德国之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的近代工业化道路从一开始就走偏了。这导致了此后日本和德国一起走向毁灭。
一旦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一定的进步,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立即指向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面对让日本屈辱求和而又无比强大的西方,日本深知要打败西方几乎毫无希望,出于“畏威而不怀德”的岛国心态,日本顺势把复仇之心转变成了补偿之欲,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半岛和晚清中国。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吉田松阴最先提出了“补偿论”思想。1855年,吉田松阴在给友人的通信中称:“日本与俄、美的亲和条约一定,我决然不可失信于戎狄。只能严守章程,加深信义,趁此时机,养蓄国力,割取易于攻取的朝鲜、满洲……将同俄、美交易中的损失,复以朝鲜、满洲的土地补偿之。”吉田松阴的学生山县有朋和伊藤博文等,后来都成了明治政府政要,也是吉田松阴从朝鲜和中国获取补偿思想的重要实践者。
1894年春天,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星火燎原,势不可当;作为藩属国的朝鲜当局向晚清政府请求救兵。欲与中国寻仇已久的日本诱使晚清政府出兵,随后以此为由与中国开战。已经完全腐败的晚清军队一败涂地,清廷被迫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以及赔偿两亿两库平银。面对滚滚而来的两亿两白银的巨款,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喜不自胜,以掩饰不住的兴奋口吻说:“本国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此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现在一想到会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可是,沙俄一直将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认为辽东半岛一旦被日本占领,必将对俄国造成极大的利益损失和国防威胁,对“清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一事不可接受。于是,沙俄找了对日本也存有戒心的法国和德国,联合起来对日本施压。屈于列强的压力,日本只得放弃辽东半岛,但清廷却为此支付了三千一百五十万两库平银的“赎辽费”,“赎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辽东,却被俄国所霸占。日本人把“三国干涉还辽”视作奇耻大辱。1895年5月10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发诏书,要求全体日本国民“卧薪尝胆”。
日本将来自中国的战争赔款中的百分之八十四点七用于发展军备,军力国力大幅上升,终于在1904—1905年于中国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1905年9月5日,无力再战的日俄双方签署《朴茨茅斯条约》。和十年前打败晚清不同的是,日本自身也已经精疲力竭。因此,日军虽然取胜,俄国却坚拒支付任何赔款。
对于晚清政府甲午战败求和,有人认为日本弹丸小国,大清如果全国动员迎战,日本不见得能够取胜。但以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战争动员能力来看,这样的想法未免一厢情愿。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陆军动员兵力为二十四万人,实际出征人数为十七点四万人。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陆军动员人数达到一百零九万人,实际出征人数为九十四点五万人,战争末期还征召了六十五万后备役兵源。两相对比,仅仅相距十年,日本动员的不含后备役兵员达到甲午时的近五倍。这恐怕是伊藤博文在与李鸿章谈判时,对于战争赔款寸步不让,甚至李鸿章低声下气地哀求减免五千两以充作旅费都不予接受的原因所在。对于晚清王朝的真实内里,还是当事人李鸿章说得真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必欲爽手扯破,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由此日本开始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正如一个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战败自杀前的遗书中所言:“不知我等是愚狂,唯知一路奔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1931年,日本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继而侵占整个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中国驻屯军”挑起“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的日军冒险挑起太平洋战争,偷袭美国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珍珠港。日本侵略扩张的最终失败无可挽救,但偷袭珍珠港却是日本命运的转折点。在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中,虽然把“九·一八事变”和其后的军国主义发展都列在“严重的失策”小标题之下,但重点强调的是“遗憾地在1941年12月发动了同美英的战争”。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7月16日,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美国向日本长崎投放了第二颗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接受美、苏、中、英四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其《终战诏书》主要内容如下:“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忠良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支(中国)、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往年,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英勇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且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安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不管裕仁如何辩解,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终于鸡飞蛋打,咎由自取。按照《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国土回到甲午战争之前的疆界。这意味着日本军国主义半个多世纪的“忙活”所得,被一笔勾销!
日本投降之后,即置于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盟军总司令部,亦即占领军总司令部的控制和管理之下。对于怎样控制和治理战败的日本,百战将星麦克阿瑟并无定见。好在美国政府早有预见,于1944年即组织相关专家,对战后如何占领和管理日本展开研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即受命研究日本所提出的對日政策咨询报告。在实施占领期间,美国政府还向麦克阿瑟派出了政治顾问休·波顿和经济顾问约瑟夫·道奇。依据此类政策报告和顾问的建议,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即“三院部”)决定,“为有利于实现美国的目标,最高司令官将通过日本天皇、日本的政府机构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日本政府将在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的命令下,行使内政方面的行政职权”。
按照这一认识和决定,投降后的日本既无须废除天皇及天皇制,其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亦照常运转。美军占领当局严格地执行了这一决定。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盟国代表和日本代表举行了受降文件签字仪式。当天晚上,盟军总部决定于次日发布“告日本国民”的三个文告,主要内容为“日本政府的所有权力都将在盟军最高司令官的监督下行使”,“设立占领军审判庭”,“以占领军发布的军用通货为法定通货”。日本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要求盟军总部改变发布形式,理由是如果盟军直接以日本国民为对象发布文告,“日本国民将完全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将引起行政上的混乱,结果必然在国内产生混乱”。盟军总部接受了这一要求,不仅改变了三个文告的发布形式,而且此后盟军总部的所有指令,都由盟军最高司令官对日本政府发布,日本政府再向其国民发布。
麥克阿瑟时年六十五岁,这位三十八岁即获陆军准将衔的天纵英才,把他的履职当成了上天赐予塑造历史的良机。惯于神化领袖的日本人把他当成了新的幕府将军,尽管这样,麦克阿瑟仍然面临艰巨的挑战。美国占领当局的主要工作包括恢复日本经济和按照美国的需要对日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第一,恢复经济的任务就极为艰巨。战败的日本失去了甲午战争以来在侵略扩张中所占领的包括中国台湾、东北,以及朝鲜、库页岛等多达六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全国,不仅是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广岛、长崎,还有除京都和奈良因其艺术价值而幸免外的其他主要城市,都在盟军的无差别轰炸下变成了断壁残垣。这使得日本的工业生产断崖式下降,1946年的工业产值只有1941年的七分之一,煤炭年产量只有战前的八分之一,生铁产量只有战前的二十分之一。
时至战争结束,日本六百万军人在战争中战死三百五十万人,幸存的二百五十万军人以及随军事扩张而移住亚洲各国的日本侨民,亦随着日本的战败被遣返。尽管在战争中日本本土的国民亦有大量伤亡和逃离城市,如全国最大城市东京的人数,即由战前的六百七十万人减少到战败时的二百八十万人。但日本原本就无法生产足量供应国民所需的粮食,又因1945年粮食生产大面积歉收,仅为正常年成的六成,加之潮水般败退回国的军人以及遣返回国的侨民,严重饥荒顿时形成。
大量城市居民拼尽全力挤上开往乡下的火车,每人手上拎着装满衣物的袋子,希望用衣物等换取乡下农民的粮食和蔬菜。这些衣物和毯子等很多甚至是从死人身上剥下来的。1946年,尽管每个家庭百分之六十八的收入花在食物上,但国民平均摄取热量低于两千卡路里。社会上流传将有一千万人饿死的流言蜚语,政府估计的粮食缺口也有四百五十万吨。吉田茂认为当时农林省的估计夸大了,因为只进口了七十万吨粮食就解决了问题。但吉田茂的估计显然忽视了那些四处可见被饿到瘦骨嶙峋的平民和饿毙荒野的死者。因为食物供应的严重不足,日本小学学童的平均身高和体重一直下降,直到1948年才稍有好转。
第二,改造日本比炸毁日本要难得多。改造日本,首要工作就是清算日本军国主义和惩办战犯。“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国”的信条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精神信仰。清算军国主义从否定天皇的神格和破除国家神道开始。按照盟军总部的指令,1946年1月1日,官报《号外》发表了日本天皇自我否定“神格”的新年《国运振兴之诏书》(即通常所谓《人格宣言》),日本全国各大报纸给予刊登,申明:“朕与尔等国民之间的纽带,始终由相互信赖和敬爱联结,而非单只是由神话和传说产生。朕与尔等国民之间的关系,非基于视天皇为当今之神、日本国民优于其他民族,因而赋有世界之使命虚构的观念。”
1946年1月4日,盟总发出了由民政局拟定的“剥夺公职令”,由两个文件构成:一是《关于剥夺不适合从事公务者的公职的文件》;二是《关于废止政党、政治结社、协会及其他团体的文件》。所谓“不适合从事公务者”是战争罪犯、职业军人、陆海军省的宪兵和其他成员等。至当年2月底,被剥夺公职者达一千零六十七人,包括五名当时的阁僚和高级官吏、贵族院、众议院议员。从1945年到1948年,盟军总部共从日本体制内清除人数达二十万人以上。盟军总部下属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约六千名军人,约九百人以上被判死刑,包括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二十八名A级战争重罪犯;被判绞刑的有前首相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在内的共七人。
第三,就是建立日本的民主制度。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就已经制定宪法并实行君主立宪,但那显然不是体现现代民主制度的宪法和宪政。1945年10月,盟军总司令部宣布进行民主改造运动,保证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工人及农民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团体。1946年初,麦克阿瑟下令成立一个小型的新宪法起草委员会。由占领当局主导制定的新宪法于1946年11月公布,1947年5月生效。新宪法最大的特点和与以往宪法的不同,即它的和平条款,具体来说,就是宣布日本“放弃战争”的宪法第九条,全文如下:“日本人民诚挚渴望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战争作为国家的一种主权并放弃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手段。为完成前述这一阶段的目标,日本将永不维持陆、海、空军,以及其他战争潜能。国家交战权将不被认可。”
在此期间,国际局势发生着深刻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携手作战的美、苏由合作迅速走向对抗。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讲,“冷战”大门开启,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所构成的两极世界格局迅速成型。美国需要日本在亚洲充当西方意识形态的“桥头堡”。1947年,日本稻米获得丰收。1948年,美国为促进日本的国际贸易为其提供资金援助,停止日本的对外战争赔偿。这一系列举措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吉田茂称这是给日本的“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其对日本最大的经济利益是来自朝鲜战场的美国陆军的“特别采购”,三年期间达到四十亿美元,占日本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一。朝鲜战争开战一年,日本的工矿生产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至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日本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
日本不仅从朝鲜战争获得了经济上的好处,1950年7月,麦克阿瑟下令日本成立七万五千人的警察预备队。为了不违反宪法第九条,警察预备队被指定为自卫性质。1952年,警察预备队更名为保安队,1954年改名为沿用至今的自卫队,人数达到十六万五千人。日本在自卫的幌子下恢复了基本的武装。
在朝鲜战争开战不到两个月的1950年8月15日,日本的报纸上就出现了“再见啦,靠典当度日的生活”的标题。随着经济的恢复,日本民众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除美、苏之外的世界第三;日本国民恩格尔系数从约占百分之五十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五以下;国民生活中的“三大件”,则从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上升为小汽车、空调、彩色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