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些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为当代社会发展指明了路径,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学建议是: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内容要求是: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社会。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为统编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第二单元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为核心,论证寻觅社会历史的真谛和规律,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第五课围绕社会的真谛问题,探讨和回答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等问题,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历史观和群众观。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主要讲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上节课的学习理解了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明确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等基本观点后,本节课接续探究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学生情况
学生在统编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探究一的学习中,以“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议题,探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以“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为议题,探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对本课内容有较好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但受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影响,学生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理解不够深刻,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发展的过程等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缺乏整体认知,对于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等不能理性认同,这是本节课教育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布展活动,搜集并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场景,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刻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基本概念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深化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通过评议邓小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论述,解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措施,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总趋势
2.教学难点
理性看待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社会发展是在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生倾听小故事“斯芬克斯之迷”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社会发展有无规律可循?这些“终极之问”,也是“历史之谜”,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指明了方向。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今天,我们就以此为议题,展开三个活动环节(PPT展示)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好奇和思考。
(二)环节一:科学布展 感知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分成4个小组,重温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状况,分别为对应场馆筛选展品科学布展,呈现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场景,每组派代表简要介绍选择的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或道理。
学生活动:各组交流研讨,筛选资料分组布展,展现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并派代表上台解读,简要阐明选择展品的理由或介绍产品背后的故事。
教师提出任务:针对学生选择展出的具体展品进行归类,分别选出能归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属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展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阐述和讲解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
学生活动:深刻理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关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构成要素和生产力的知识。
教师提出任务:针对学生选择展出的具体展品进行归类,选出能归为“谁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如何劳动”,“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等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的展品,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第62页,阐述和讲解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哪些要素?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深刻理解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等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的知识。
教师提出任务:针对学生展出的具体展品进行归类,分别选出能归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展品,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第63页,理解并阐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包括哪些要素?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记忆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切身感悟任何社会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基本框架,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社会。
(三)环节二:发现矛盾 感悟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发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思考:以上展品能否在不同社会形态下随意摆放?马克思的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在教师点拨引导下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教师提出任务:阅读党章的要求和党的做法,思考回答问题:1.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2.结合材料说明改革的方面和环节都有哪些?3.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完善上层建筑?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在教师指导下深刻理解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设计意图:基于活动情境创设问题,引发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层面,结合党章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举措引导学生思考、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以及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环节二:解决矛盾 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教师提出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自觉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少走弯路。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全新探索,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出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和新时代改革引领者习近平的话,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社会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二者是什么关系?2.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为什么不同?3.为什么说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与革命有什么异同?4.为什么说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和过程是曲折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达成共识。
教师提出任务:《共产党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些重要论断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分析回答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形态,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也呈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趋势。征程中面临问题和挑战,甚至遇到一些挫折都是难免的,应坚定理想信念,自觉遵循规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前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阶级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深刻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和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学习接近尾声,这些“终极之问”“历史之谜”大家也逐渐清晰。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全新選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教学板书
注:本文为石景山区规划办重点科研课题“高中政治主题情境下活动课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编号SJS2019AO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