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郭占文
【关 键 词】主题出版;中国共产党;百年;出版
【作者单位】曹建,上海远东出版社;郭占文,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07
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主题出版工作,对于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的创新发展,引导新时代出版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主题出版的概念及内涵
“主题出版”指的是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大局,就党和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主题出版在历史和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关于主题出版的实践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就已存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具有巨大贡献,并为后期逐渐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文化斗争带去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意识形态指引。
主题出版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进行的选题策划活动,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出版实践的发展,主题出版的内涵不断延伸和扩展,选题类型日益丰富,表现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凡旨在反映党和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工作大局的选题都可视为主题出版。与非主题出版相比,主题出版具有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和时代性强等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主题出版的百年发展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主题出版时刻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出版规律和重要选题策划,不断创新,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反映社会变革辩证发展的精品力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出版奇迹。
1.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主题出版(1918—1920年)
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没有成功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在此背景下,具有觉悟的革命家和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意识。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献译著。1919年,李大钊摘译《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几段文字,并发表于《每周评论》第16号《名著》专栏;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这一时期的重要出版物还有李达译的《唯物史观解说》、渊泉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恽代英译的《阶级争斗》等。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介绍与宣传。当时,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文人志士在深刻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后有意识地撰写、发表或出版相关文章和著作。三是大批先进报刊创建。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当时全国还有400余种类似报刊,如李大钊主编的《晨报》,毛泽东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评论》等。四是催生了一批先进组织和团体,如李大钊在《晨报》开辟马克思主义专栏,并秘密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五四运动前组织新民学会;陈独秀等人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
(2)主题出版的特点及成效
一是自发性。尽管当时主题出版的概念还不清晰,但这一意识已经引导着早期知识分子自发地撰写、翻译与出版相关著作和文献,帮助我国民众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当时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题出版还不完整、不成熟、不系统。二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新的思想理论为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提供了指导,打开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局面,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國生根发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播下了思想的火种,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主题出版(1921—1927年)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与实践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开展,并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确定了武装革命的斗争形式。因此,这一时期的主题出版主要是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等选题组织出版工作。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更具规划性地组织主题出版工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专门的出版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出版马克思主义及相关著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先后创办的报刊有《先驱》《向导》《中国青年》等,先后成立的出版机构有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等。二是主动服务大革命高潮和工农运动,出版了一批探析革命性质、前途、对象和动力的著作。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认识的深入,大量宣传强调农民阶级革命斗争作用的文章被发表出来,如李大钊发表《土地与农民》,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三是坚持革命性,唱响党的路线方针。这一时期,出版了一批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明晰党在中国革命中战略路线方针的出版物,如1926年蔡和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等。
(2)主题出版的特点与成效
一是更具规划性和组织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期刊为代表的书报刊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为当时的工农革命运动提供了指导依据,为党制定下一步革命路线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一批列宁著作的译文、介绍列宁有关理论的译文,以及翻译引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著作出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三是环境复杂。中国共产党所宣传的主义和纲领经常遭到国民党和各地军阀的打压,书刊被禁、被查事件时常发生。对此,中国共产党出版机构采用更换社名、秘密发行或地下活动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地开展出版和发行工作,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党革命理念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土地革命时期的主题出版(1928—1937年)
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破裂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武装革命斗争的重要性。1927年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革命活动,并在农村根据地展开土地革命。这一时期的主题出版继续坚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集中加强有关武装斗争、批判封建集权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培育优良作风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选题组织及出版工作。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继续坚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最早中文全译本。二是积极创立研究组织机构,集中阐述党的革命思路。1929年,由瞿秋白担任主任的中国党史研究室在莫斯科成立,瞿秋白亲自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此外,以邓中夏、李立三、张闻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领导人先后撰写文章或报告,从党史发展的角度总结经验教训、阐释理论原理。三是重视主题报刊建设工作和出版“走出去”,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呼救》《东北知识》《学生届》《世界知识》等一大批爱国刊物陆续创建,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同时,党也十分重视出版“走出去”,让海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如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美国创办《先锋报》;1935年,吴玉章、李立三到法国巴黎创办《救国时报》等。四是苏区出版事业快速发展。在苏区红色政权的保护下,苏区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整的出版发行网络,主题出版工作开始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苏区的书、报、刊1932年出版196种,1933年出版199种,1934年出版148种,3年总出版物占10年间全部苏区出版物的72%。
(2)主题出版的特点与成效
一是更加完整和体系化。特别是在红色政权保障下,苏区出版事业快速发展,大批出版发行机构创建,形成了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到人民群众的主题出版发行网络。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出版物的内容往往结合当时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三是群众性更强。在内容表述形式上,出版物坚持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宗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4.全面抗战时期的主题出版(1937—1945年)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并进一步巩固抗日根据地建设,在思想层面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毛泽东的亲自参与下,这一时期延安地区成立了70余家出版機构,出版了400多种图书。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晋绥革命根据地、华中根据地等延安以外的革命根据地,主题出版的发展同样迅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或影响了大批出版机构。二是出版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主题出版物。如理论著作《两个策略》《国家与革命》等,毛泽东的理论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党史著作《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共产党》(1940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1943年)等,历史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1942年)等,政治类著作《整顿三风》《整风文献》等。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实际撰写了大量文章和专著,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除出版毛泽东的著作外,还出版有张闻天的《论青年的修养》《组织工作要中国化》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艾思奇的《论中国的特殊性及其他》等。四是通俗化、大众化主题出版物发挥了重要的战斗作用。这类出版物主要以小说和报告文学为代表。小说的内容接近大众生活,因此受到大量读者追捧;报告文学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实情景与事件,报告文学的发展受到毛泽东的极大鼓舞,如《随军散记》《空袭延安的二日》的出版等。五是外国记者对中共抗战故事的记录组成了主题出版的特殊部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面世,1938年2月中译本《西行漫记》在我国发行;1938年,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出版《中国在反击》;1943年9月,英国物理学家班·威廉夫妇到达延安,夫妇俩回国后出版著作《与中国共产党相处两年》。六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主题书报刊发行模式,包括邮政系统、军队邮政、群众转送等。1939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要求从中央到县委,一律设立发行部。1939年9月,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在延安正式成立,负责统筹党的出版发行工作、执行具体出版发行事务,对外则以新华书店的名义开展工作。
(2)主题出版的特点与成效
一是出版管理系统化规范化。中国共产党规定出版方向和工作重点,以自上而下发布指令的形式推进主题出版,以保证在动荡时期有序开展出版宣传活动,并建立了出版制度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各宣传单位要坚决服从中央,与党中央保持一致。194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规定除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著作,还应大量出版中级读物。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著作及与毛泽东相关的图书出版被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二是严格把控图书选题质量。除了规定创作导向和创作方法,中央还强调出版要深入群众、深入调查。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厘清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及工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要求文艺工作者主动到群众中去,创作贴近人民实际生活的作品。三是出版与经营模式灵活。全面抗战时期,政治环境复杂,中国共产党不仅在革命根据地通过送书下乡、流动供应图书等形式组织出版发行活动,还在沦陷区、国统区等地以书店自营、分销、邮寄等常规方法结合伪装等形式建立出版发行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党的革命思想与政策,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5.解放战争时期的主题出版(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密切结合发展形势开展宣传与主题出版工作。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相对平和时期(1945—1946年),主题出版进一步发展。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6年夏解放战争爆发前,是主题出版相对平和的时期。这一时期,解放区的出版机构数量、出版品种和发行量都有显著增长。尽管出版环境充满危机和挑战,但中国共产党坚持通过生活、读书、新知等主体书店和副牌店支线开展出版活动。同时,将部分出版发行机构转入地下,开展秘密出版活动。二是严峻考验时期(1946—1948年),主题出版受到影响。1946年夏至1948年5月解放战争爆发,主题出版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出版机构被迫关闭、出版计划被迫取消等。三是发展时期(1948—1949年),主题出版得到快速发展。在党的战略指导、解放军的顽强战斗和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不断扩大,相应地,主题出版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东北是最先获得解放的地区,党通过一批主题出版物在广大民众中大力宣传“解放全中国”的理念,激发了全民解放热情。四是出版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随着新中国诞生的前景日渐清晰,党对出版事业的建设也更加重视。1948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对新区出版事业的政策的暂行规定》,没收了国民党反动派与官僚资本的出版机关与机构。1949年3月,周恩来在阅批《出版工作计划》和《中央出版局组织大纲(草案)》后,对出版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主题出版的特点与成效
一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全国解放区连成一片,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出版委员会,着手研究全国新华书店的集中统一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出版体系和全国性的发行网络。二是出版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解放城市的过程中,出版和发行网络的规模得到快速扩大和拓展,一批新的出版机构纷纷建立起来。出版的主题依旧围绕当时的发展形势。三是出版管理制度合理有度。中央颁布《对新区出版事业的政策的暂行规定》,针对接收国民党出版机关、官僚资本或民营书店以及对不同内容的出版物的审查处理做出详细规定,为新区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6.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题出版(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主题出版工作在继承近现代革命和进步出版事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发展,随着不同的发展形势相应调整。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出版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设立新闻出版署,以领导全国的出版工作,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出版事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发展出版事业。人民政府以公私合营等方式对私营资本主义的出版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了一批專业出版机构。1953—1957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要求1957年出版图书的数量比1952年增长54.2%,事实上,1956年就已超额完成了这一任务。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出版事业发展迅速,书报刊品种、印数成倍增长,内容不断丰富,质量日益提高。一系列马克思列宁相关著作、毛泽东思想著作和反映革命精神的文学作品是这一时期主题出版的重点规划选题。二是发行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图书发行而言,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巩固和发展城市、工矿区的发行工作,同时加强农村的发行工作。据统计,截至1965年,发行到县及县以下农村的图书达4.2亿册,全国图书发行网点共有5万多处,全年销售图书18.58亿册,销售金额42589万元,比1957年的发行册数增长了43.3%。
(2)主题出版的特色与成效
一是发展呈曲折前进的态势。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党的出版事业与主题出版虽受到干扰,但总体上还是曲折向前发展的。面对经济困难和文化消沉,党中央认真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出版工作也恢复生机,主题出版在理论著作、革命文艺等方面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二是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出版体系与专业化分工。1965年,我国基本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出版体系以及出版、印刷、发行的专业化分工,并制订和完善了各种出版政策和出版法律法规。三是主题出版类型丰富。这一时期,出版事业与主题出版工作依旧是党执政的重要部分,但出版物类型较以往有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7.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题出版(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后,党的主题出版工作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思想宣传和出版精品的重要作用。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明确出版任务,加强工作研究。这一时期,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出版事业,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布了一系列决策,进一步改革、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出版发行事业。1979年,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出版工作的基本任务;1980年,国家先后发布《关于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关于制止滥编滥印书刊和加强出版管理工作的报告》等文件,不断完善和规范出版业的发展。二是主题出版物恢复性增长。这一时期,以党的理论读物出版为代表的主题出版工作蓬勃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主题出版工作关注国际环境,将中国的优秀主题出版作品发行至全世界。如1979年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出版,1984年《邓小平文选》英文版在英国出版。三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以后,出版业的发展大方向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2003—2006年,主题出版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落实党的指导思想、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版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导读》等大批图书。其二,持续深入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毛泽东文集》、“邓小平书系”等。其三,在重大时间节点出版《毛泽东传(1949—1976)》《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邓小平在上海》等图书。其四,贴合中国社会现实的重大讨论选题,出版了《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等一大批研究西部大开发的出版物。
2007—2012年,主题出版进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指出,出版工作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大事件、重大热点不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另外还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这些都是主题出版的重要题材。同时,出版业主题出版积极性高涨,出版社纷纷自主贯彻中央精神,积极开展主题出版工作。截至2012年底,主题出版图书数量已达到2000多种,选题主要集中关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探讨围绕社会现实问题、培育国民文化素养四个方面。
(2)主题出版的特点与成效
一是主题出版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成为出版业的重点工程。主题出版工作也由此从自发性工作发展为由国家层面指导的出版工程,并形成了规划、协调机制。通常由国家层面给出框架性和大方向的命题,然后再由出版社根据自身实践和出版特色进一步细化、实施。二是主题出版规范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发布了大量的制度规范,对出版业发展中的问题给出规范性指引。例如,1985年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强出版管理意见》,1998年新闻出版署、劳动部联合发布《关于图书发行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等。2003年以后,出版部门每年公布主题出版规划和指引意见逐渐成为惯例。三是主题出版传播广泛,改革开放的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打开了出版业对外宣传的大门,一大批优秀主题出版作品被发行至世界各地。从1981年开始,一批中国经典著作、传说、史集的英文版陆续推出,向世界各国介绍我国的画册、文学名著等,积极与国际出版接轨和互动。1990年,中美合作出版,开创了我国前所未有的新型合作出版方式。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时代的主题出版(2012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制订和报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的通知》,要求各相关出版单位根据党的十八大主题,安排一批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党对主题出版的指导和规划由此进入规范发展时期。出版业针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后推出一大批高质量出版物,在庆祝新中国成立、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和“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等主题出版活动中取得了喜人成绩。
(1)主题出版概述
一是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据中国版本图书馆CIP中心统计,2013—2017年的主题出版选题数量每年维持在2000余种,增长速度趋于稳定;同时,主题出版范围大幅扩大,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主题出版针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党执政以来带领国家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时间节点与少儿读者”等选题出版了大批展现党的发展过程和光辉思想的优秀著作。二是主题出版成为拉动出版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主题出版物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主题出版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出版业在国家政策、国家出版基金等扶持引导下,形成了以主题出版引领、多元出版共同繁荣的新格局。主题出版由前一阶段集中于历史重要事件和重大时间点的选题,转向党、国家和社会的核心问题以及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选题,出版单位在重视现实政策解读,围绕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组织了大批选题。这一转变展现了主题出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作用,文以载道的使命以及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国声音的重任。2018年以来,主题出版图书的单品印数不断增加,传播效果不断增强,国家重点主题出版物印数较高。如2017年11月7日至2018年2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全球发行突破1.3万册,在全球引起了热烈反响。2020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国出版了一大批歌颂“战疫”精神和辅导读者做好疫情防控的图书,深受人民群众欢迎。2021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一大批主题出版物相继推出,发行量巨大,为引领人民群众感党恩、永远跟党走发挥了重大作用。
(2)主题出版的特点与成效
一是主题出版积极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集中反映在通过选题的整体设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服务大局上。如2013年的“双百”出版工程(第二期)、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主题出版,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版项目等;2015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选题;2016年的深入宣传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等重点选题。二是主题出版精品著作与生动通俗作品相结合。目前,主题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重点工作内容。通过主题出版,出版单位深度挖掘当年重点选题的主题,精心策划,形成了重要的文化积累,充分体现了出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功能。如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列宁论新经济政策》《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等,同时借助通俗出版物实现更富人情味、更接地气、更触动人心的主题出版特色。三是主题出版成为出版业的引领力量。这主要表现为主题出版物较高的出版发行量,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发行5200余万册,《抗日战争》三卷发行60万册等。四是主题出版“走出去”成绩显著,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2015年三联书店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以英语、俄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等20多种语言翻译出版。2017年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讲故事》等140种优秀主题图书获得了国外出版方的关注。同时,中国主题图书在法兰克福、巴黎、纽约、莫斯科等国际知名书展上也频频成为亮点。五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除了传统的“走出去”方式,出版业及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深度合作,突出表现为成立海外编辑部、办事处,或与海外出版商合作等,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中国出版集团先后与13家海外出版商合作,成立国际编辑部,不断提升中国主题图书的国际影响力。
三、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主题出版工作繁荣昌盛,影响全面而深远。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主题出版工作,对今后出版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条件和当下的出版工作实际,中国共产党百年主题出版工作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版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看得懂、愿意看的主题出版物。二是要持续加强内容与形式的出版创新,在内容上借助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政治话语;在形式上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5G、VR/AR等新兴科技与出版深度融合,增加数字资源供给,完善线上平台建设,使同一内容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深入人心。三是要严把质量关,推动主题出版高質量发展。既要加强出版立法,扫除发展障碍,增强市场激励机制,又要强化高质量选题开发和编审制度,倡导出版人的工匠精神,切实推动“三审三校”制度落到实处。四是要重视出版人才培养,尤其重视精通传统出版业务和技术、渠道、服务等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强出版人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理想,强化出版人的使命担当。五是要坚持经营创新,包括传播载体、营销方式、发行手段等多方面创新,强化资源的把握和有效整合。六是要坚持国际合作和国际传播力建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出版活动,主动建立“走出去”平台,提高主题出版的国际传播力。
|参考文献|
[1]韩建民,李婷. 主题出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20(5):20-23.
[2]贺耀敏. 做好主题出版是新时代的要求[J]. 中国出版,2020(4):12-15.
[3]周蔚华. 紧紧围绕大局 做好主题出版[J]. 中国出版,2011(9):37-39.
[4]刘延和.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研究[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2.
[5]黄宏,张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李大钊. 李大钊文集: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姜迎春.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47-53+2+159-160.
[8]吴永贵. 民国出版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9]本书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简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10]孙力,王莺.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研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J]. 思想理论教育,2021(4):12-19.
[11]赵晓恩. 延安出版的光辉[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12]郑士德. 中国图书发行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谢灼华. 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4]徐寿芝,陈俊武. 解放战争时期书刊报的出版与利用[J]. 中国出版,2011(8):68-71.
[15]陈矩弘. 新中国出版史研究(1949-1965)[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16]何秀珍. 改革开放20年出版大事记[J]. 全国新书目,1998(12):4-10.
[17]王子野. 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上[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8]王兵. 梳理“十一五”期间的主题出版[J]. 出版参考,2012(36):1.
[19]辛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图书出版综述[J]. 出版发行研究,2014(11):5-8.
[20]武丛伟. 主题出版的回顾与展望[J]. 出版广角,2020(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