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KW的外刊阅读微信平台设计研究:从信息共享到智慧共生

2021-11-27 00:52郑锦菁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阅读者语境学习者

郑锦菁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研究缘起

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成为当下不可规避的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普及,人类的学习方式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大幅迁移。各大外语平台为广大英语学习者讲述着各自如何学习英语的故事,在变革第一课堂的同时活跃了第二课堂甚至延伸了第三课堂。那么伴随广大数字原住民应用需求层次的提升,平台的设计该如何进行调整与应对呢?对此本课题组立足独立学院,基于低水平阅读者对外刊阅读的迫切需求,尝试在DIKW模型指导下设计研究学习平台的构建。

二、DIKW模型的理论张力

DIKW模型即“知识金字塔”[1](见图1),关涉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发展与演变。

图1 DIKW模型Fig.1 DIKW model

这一模型的最初构想源自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的诗。在1934年题为《岩石》的诗中,他写道,“我们在哪里丢失了知识中的智慧?又在哪里丢失了信息中的知识?”[2]1982年,美国教育家哈兰·克利夫兰(Harlan Cleveland)在《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一文中将数据引入该体系。管理思想家罗素·艾可夫(Russel Ackoff)1989年所写的 《从数据到智慧》一文被视为DIKW模型的奠基之作。文中指出,数据是原始的素材;信息是加工处理后有逻辑的数据;知识是提炼信息之间的联系,完成当下任务;智慧关心未来,具有预测的能力。以上金字塔形式结构暗示着一种自下而上的依赖关系:信息建立在数据之上,知识建立在信息之上,智慧建立在知识之上。在此基础上后来学者(如Gene Bellinger,Durval Castro)对四者对立而又统一的存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见图2)。

图2 DIKW知识体系的转化机制Fig.2 The DIKW transformationmechanism

从上图可知,从数据、信息、知识到智慧的逐步转化是语境持续参与、理解不断增强的过程。鉴于语境是一个使用甚广、内涵丰富的语词,本文借鉴国内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三位一体的语境观,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3];语言语境指的是“语篇内部的环境”[3];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3]。这三种情境协同合作有助于对语篇意义的深化理解。此外因理解对象的不同,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者的转化中蕴含着理解关系、理解模式和理解规则这三步转化机制。其中,数据到信息的转化需要理解“数据间的相互联系”,信息到知识的转化需要理解“信息间的表达、传递、加工和更新等信息模式”,知识到智慧的转化需要理解知识的规则。因此在四者的相互转化中“关键是如何获取数据关系、信息模式和知识法则(规则)的理解”[4]。

三、设计原则

作为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必要补充,微信这一移动学习平台具有便捷、高效、碎片化等特征。基于此,本课题组在设计外刊阅读微信平台时试图遵循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一)简洁原则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微信学习平台广大受众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借助移动学习端,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因此推送的内容在保留意思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力求短小精悍。

(二)精准原则

本平台的受众主要是独立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中不少英语基础薄弱,属于低水平阅读者,但又需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在甄选报刊内容方面多换位思考,充分考量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增加过度的认知负荷,以明晰的逻辑结构呈现文本。

(三)交互原则

不同于纯报刊阅读,平台上的新闻微阅读是经过搭建者精心设计加工完成的,为提升平台的温度和深度,交互原则不容忽视。因此需优化资源,以文本、图像、音频、短视频等多模态交互设计,调动受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基于DIKW的外刊阅读微信平台设计

鉴于DIKW模型与外刊阅读的理解目标有高度契合性,本文以此模型为概念结构和理念引导,尝试探索面向低水平阅读者的微新平台设计(见图3):发掘新闻数据的信息价值,内化信息中的知识意义,进而建构知识化的智慧功能。

图3 微信平台设计思路总览Fig.3 An overview ofWeChat platform design

(一)学前设计: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变

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6)在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提高和发展目标中都将对英语学习者阅读英语报刊文章的要求列在首项。在此背景下,阅读英文报刊新闻既是学习者检测英语阅读水平的标杆,也成为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传媒业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变革,英文报刊拥有便利的获取渠道、丰富的时事内容、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生动、最切实可得的语言环境。然而对低水平阅读者而言,全英新闻不啻为语言符号的集合,他们难以理解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

在DIKW体系下,数据经过分析具有结构化特征,且展现了数据内部隐藏的关系,方能形成信息[1]。因此本平台尝试从两方面构建数据之间的有效连接。从宏观着眼,力求把握受众的期盼和需求,在推文内容上兼顾与写作任务的对接,以八大话题框架和话题词簇为纽带,以构建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推文主题(见表1)。

表1 话题框架和话题词簇Tab.1 Topic frames and clusters

从微观着手,鉴于移动学习者短平快的学习特质,注重阅读文本的微型化问题,即阅读篇幅适当节选,控制长度为300-350词,整合内容信息,以“图片+中文导读”的复调情景语境在平台中呈现阅读文本。不少研究表明,阅读的动机会对阅读的行为和水平产生影响[5]。在用户界面图片“开门见山”的展现方式目的在于减缓低水平阅读者直面英语的焦虑,调动他们的参与期待;以亲和、浓缩的语言组织导读,使读者快速、准确地识别话语归属。图文相互促进,让读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6],从而自然、妥帖地走进平台构建的英语阅读世界。

(二)学中设计:从信息到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此,在“新闻正文”板块暂缓词汇等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回归原文,以多维方式创造一个学习者可以沉浸的上下文语境,帮助他们挖掘信息,尝试理解新闻背后的思维模式与语言模式。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着在思维这个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7]。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的过程”,即“思辨能力的发展”亦成为现今外语教育改革的重心[8]。因此平台建设的初心在考虑到低水平阅读者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竭力帮助他们理解目的语的思维模式,进而深入语言表层结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具而言之,在正文阅读前设置2-3个问题,包括考察总体理解与局部理解的问题,旨在引发学习者的问题意识,为接下来学习者与文本信息的互动创造条件。有研究表明,低水平阅读者在“阅读有标记文章时对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的保持成绩均高于对应的无标记文章保持成绩”[9]。英语属形合语言,“以形相连,因而重衔接”[10]。基于此在“新闻正文”部分,以加粗的方式标记主题句的同时,也标记关联衔接词(如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让学习者行动起来,关注诸如“主题句-发展句-结尾句”的直线型逻辑思维与客体思维模式,这些程序性知识目的是让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过程更具逻辑性与经济性。

思维模式决定语篇结构,语篇结构是思维模式的表达形式。如果说对思维模式的理解是鼓励学习者自上而下的阅读,那么对语言模式的理解是鼓励学习者自下而上的阅读。针对低水平阅读者,推送文本具有如下特征:正文阅读后增添了“重点词汇”和“亮点句型”两个板块,并在正文以加粗形式予以标记。其中“重点词汇”板块侧重词汇知识,以音标-词性-词义的先后顺序呈现词汇,潜移默化告知学习者理解词汇的应有模式是先掌握拼读,并且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减少英语薄弱者认知过载的可能;亮点句型板块侧重句法知识,精准解剖若干个长难句,并提炼助益写作的句型,如解释概念、阐释因果、列举典例、论述弊端、采取措施的句型。在此词汇知识和句法知识构成语法知识,与思维模式侧重的篇章知识,共同构成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2018,CSE)语言知识描述框架所言的组构知识。

(三)学后设计:从知识到智慧的延伸

阅读理解的制约因素除了词汇、句法、篇章结构外,亦有文化因素。不少学者对语言理解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均有所论述。跨文化传播学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曾指出,“文化乃无声之语言,为同一社会成员共有及理解之内涵”[11]。维特根斯坦(2004)曾断言,“理解一种语言就是理解一种文化”[12]。胡壮麟不无严谨地提出语篇的真正理解“在某些情况下还得联系最高层次的语境,即历史文化语境”[3]。在此指引下,紧随“重点词汇”和“亮点句型”板块,微信平台设置了“拓展内容”板块,图文并茂补充外刊文本的文化语境。这种互文语境的结合试图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视野下,帮助低水平阅读者与文本“视域融合”(伽达默尔语),深化对词汇内涵(如隐喻意义)、篇章衔接(如回指断裂)的理解,锐化文化规则的敏感度,以克服阅读外刊的可读性障碍。

作为DIKW模型中的最高层次,智慧的核心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而思维是无法通过识记获得,惟有借助自我的觉醒。也就是说,推送的内容不能仅为静态文本,需要拓宽媒介空间让学习者参与实践。鉴于此,在每篇文末的留言区按钮是悦读新闻外刊的标配,在提高平台黏性的同时,也旨在构建微型的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带来交互社群化的良好体验”[13]。在交互虚拟空间,同伴可以分享学习笔记、共享学习心得、审视修补短板,加之后台英语专业教师适当、适时的答疑解惑,淡化传统语言规则单向性的压倒式传递,而是让同伴学习者彼此拉动,借助文字让个人知识点在可言、可视、可思中转为汇聚语法、语用规则的大众智慧。此外,智慧是人们寄予信息知识的理解作出决断的能力,是“人们将知识以最佳路径付诸实践的能力”[1]。也就是说,智慧根植于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之中。因此本平台特别为学习者推送与外刊新闻知识点相通的历年四级阅读真题。值得注意的是,本平台甄选的真题为仔细阅读题,一是考虑到阅读篇幅长度与外刊新闻长度相仿,二是仔细阅读题型对阅读理解的深度考核,有利于学习者锻炼自我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推动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

五、结论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移动平台辅助外语阅读学习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为了克服诸多平台对碎片化信息的浅层化思考倾向,本课题组对接低水平阅读者的需求,以DIKW金字塔模型来指导微信平台的设计,试图在保证学习者持续学习行为的同时促进其思维发展:在文本学前阶段,甄选适合学习者的硬新闻文本,以图文导读的情景语境,让学习者理解内容关系,高效捕捉文本的话语归属,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变;在学中阶段,选择适合资源的呈现方式,以问题导向、文中标注、文后注解的语言语境,协同助力学习者理解思维与语言模式,实现从信息到知识的建构;在学后阶段,增设文化模块,以贴合外刊的文化语境,让学习者理解文化与语用规则,进而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展望。

不可否认的是,智慧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DIKW模型所呈现的,只有在信息、知识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智慧才有可能出现。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习主体的持续努力,需在阅读积累上下功夫,方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希冀低水平阅读者能在平台的辅助下持之以恒地学习,培养阅读自信,这也是本课题组创立平台的初心所在。

猜你喜欢
阅读者语境学习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阅读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