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军 朱丰伟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传统的大学校园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管理问题,而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们对于校园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不理解的情况,导致大学校园内的管理制度不能落实在实处,不仅不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对该校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校内的管理教师应当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该年龄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这也是笔者将要与大家进行分享和探究的核心内容。
针对国内目前的大学生教育背景而言,大学学生相关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可能会对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大学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现阶段大学校园内的管理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大学阶段是学生们心理成长和生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个性化表现,而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会对以刚性手段为主,对学生们的一些个性化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这些情况的普遍发生不仅会严重阻碍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有可能会因为强制性管理而导致学生们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使得学生们不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着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对学生们的个性化成长产生消极影响[1]。除此之外,过于强制性的刚性管理制度还会促使学生们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执行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也很难挖掘出学生们的潜能,使得学生们难以在大学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所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逐渐趋于一致性,容易导致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限制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
就目前大学教育管理现状来看,教师通常更加倾向于对学生们一些不合理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而不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谊会越来越淡薄,导致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会在第一时间内向教师进行反应和倾诉,而教师也很难全面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兴趣,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遇到双向阻碍,很多起到预期理想的作用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处于朋友的层面上进行深入交流,则教师也很难对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关系越发紧张越难以相互沟通和交流,最终导致校园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实施[2]。除此之外,学校定期组织的一些校园会议也过于形式化,通常会在各年级选择一些学生代表来进行发言,发言内容大多比较泛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因此该类校园会议也不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效果。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存在管理水平偏低的问题,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过于依靠自身的主观意识,导致教育管理效果较差,未能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很多大学教育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培训,以此其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从大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学生们在大学校园中比较崇尚和向往自由,因此会对具有较强约束性的管理工作产生抵触,对于一些与自身利益相违背的管理制度采取抵制或者不遵守的行为方式,这种情况的普遍发生很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教师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除了上述我们所提到的未受到专业管理技术的培训之外,很多大学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也不够重视,忽略了管理工作对于大学学生们的成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漏洞问题,而管理人员通常会按照学校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来执行和实施管理工作,所以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也会出现显著降低。缺乏专业的管理考核体系也是造成大学校园内管理效率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考核体系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帮助学校对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测评,而很多大学校园的管理教师大部分都未经过专业水平的考核,因此管理工作过于消极,无法在大学校园中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效果。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造成大学校园内学生管理工作未能充分地发挥出其作用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制定的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漏洞问题,且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大学校园内的管理教师需要对结合该校大学生的综合发展现状在现有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充分了解处于大学阶段学生们 的心理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们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管理措施,从事大学校园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在实施相应的管理工作时还需要将管理体系进行细致地划分,明确所有的奖惩行为,以此来有效地加强管理体系的强制性,在大学校园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最佳的作用效果;第二,管理教师还应当将“刚柔并济”的基本原则融入管理体系中,以求能够显著提高大学校园的管理效率,弱化传统校园管理制度中的过分强制性,“刚柔并济”原则中的“刚”主要是指校园管理制度在大学校园中对学生们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的约束力,而“柔”则主要体现在校园管理制度中的人性化,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们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进学生与管理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能够在大学校园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3];第三,为了可以更好地将管理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学校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创建独立的监管教师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帮助学校更加全面地对学生们实施监管制度,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使得校园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校园生活。
上述我们所阐述的管理理念主要是针对校园管理工作中施加于学生们身上的外界压力,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通过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们自发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从而有效地减少校园内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以及不文明的现象,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定期在大学校园内组织一些文化宣传竞赛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故事大赛、校园作文大赛等等,通过组织这些校园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氛围,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大学校园的成长和进步,学生们在参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时,会努力端正自身的行为态度,减少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从而也缓解了校园管理教师们的管理压力;第二,定期组织学生们参与班级活动,在班级活动上管理教师应当重点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教育管理力度,在专业课教师提高学生们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从事校园管理岗位的管理教师也应当努力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4];第三,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们大多存在一些个性化表现,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活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因此学生们大多会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为了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管理教师需要秉承着一种开放性原则,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需要在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施,管理教师应当找出个性化发展与规范性管理之间的平衡点,以求达到预期理想化的管理效果。
在很多大学校园中都会发生一些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做出不理智行为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管理教师不能单从该类学生的行为上去进行单方面的批评教育,而是应该与学生们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情况,找出学生们做出不理智行为的根本原因,对于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给予关怀和指导,尝试与学生们交朋友,并且借助朋友的身份对学生们的心理进行疏导,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们出现过激行为的概率。学校还应当在公共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学生们普遍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时,校园管理工作的开展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大学校园内还应设置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帮助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从而为校园管理工作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针对大学校园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等相关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提高校园综合管理水平来有效地解决,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定期组织大学校园内的管理教师进行专业校园管理课程内容的培训,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帮助这些管理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第二,为了提高管理教师对于自身工作内容的重视程度,学校还可以定期对校内的管理教师进行专业管理能力的等级考核,并且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名,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激发管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校园内的管理效果;第三,学校还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运营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教师在管理成果与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相挂钩,这样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教师对校园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校园管理教师自身的责任感,为维护大学校园的规章制度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第四,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管理教师还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热爱,教师管理者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时需要尽可能地以学生们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教育者、学生以及管理者是大学校园内核心的三要素,教育者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学生们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储备,而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则是维护校园秩序,规范学生行为方式,对于很多大学校园来说,校方常常会将重点放在教育者和学生的身上,反而忽略了管理者在大学校园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学校也逐渐意识到管理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加强校园管理力度,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