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硕 苏雪梅 司雨鑫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明清之际,在因人口迅速膨胀而造成的人地矛盾与每年庞大的河工物料需求压力下,高粱种植在山东运河区域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局面,其在粮食种植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反观当下,自近代以来,伴随着漕运的废止与山东运河的衰落,鲁西平原在全省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成为全省经济文化最不发达的地区,曾经浑身是宝的重要杂粮作物高粱如今已鲜有种植,当今山东运河区域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以鲁西平原夏津县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考察与口述访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得知,当地农户95%以上为个体小农,平均年龄在50 岁以上,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有主要地位。通过调研得知,有30%以上的农户家庭成员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患有高血压或其他常见疾病,较其他家庭而言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当地农户所在家庭年平均收入约3 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仍占有较大比重。
对农户个体而言,其对于高粱的种植意愿在逐渐降低。毋庸置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何时,生产效益都是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最关键因素。实际上,生产效益的高低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作物的产量、价格以及生产投入都会对生产效益进而对农户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农作物产量是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最显著因素。对农户而言,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作物产量越高,其所能获得的实际收益就越大。
同时,作为农户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作物的价格和销售渠道,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农户的经济利益。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 年开始,我国的高粱进口量呈现出迅速增加的局面,2016 年之后高粱进口量虽然有所下降,但直到今天,进口高粱占我国国内消费量的比例都居于相当高的水平。进口量的持续高位运行,势必会对国内高粱市场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高粱的大宗进口不但会使我国逐渐依赖受制于原产国,而且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一定冲击,使其更容易出现价格波动,从而影响农户的经济收益与生产积极性。
针对农产品而言,销售渠道是否畅通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在餐桌上已很难再找到高粱的身影。当今的高粱种植颇受单一的酿酒业所限,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极为有限。饲料生产厂家对高粱的饲用功能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龙头企业带动;高粱的营养保健功效也未能得到开发与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高粱产品的用途较为单一,其综合利用价值长期被忽视,导致市场拉动力不足,农民的销售得不到有效保障,进一步导致了农民高粱种植意愿的降低。
生产投入与农户种植意愿呈负相关,农户生产成本越低,投入越少,种植意愿就越强烈。对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来说,高粱种植过程中人工投入较大,较高的生产成本使原本薄弱的利润空间变得更加狭窄,这进一步导致了农民种植意愿的降低。
除此之外,农业的发展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国家的农业政策与政府的农业补贴对农户的实际选择也有一定的作用。当今高粱产业缺乏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其种植不能享受与其他农作物等同的补贴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粱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调研可知,多数农户认为,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农民的整体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农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实际上,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症结和困境是整体性的,鲁西平原高粱种植遇冷只是当今农业危机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素来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发展农业最稀缺的资源,长期以来,耕地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其种植意愿较低,甚至在某些地区还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这种矛盾足以反映当今中国农业危机的严重性。
毋庸置疑,导致农民种植意愿低的直接原因是种田的比较经济收入太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造成的城乡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农业的比较利益持续恶化,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而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积极性逐渐降低。不可否认,现阶段种田已是农民增收、提高经济利益的下下策。不断增加的种植成本使种田变得更加无利可图,因此几乎每一个农民都试图在其他行业谋求生活的转机。
当前,不但不合理的产业比较利益格局难以改变,而且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也未能得以确立,这必将会加重日益严重的农业危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的高粱种植仍然以分散的小面积种植为主,因农业种植大户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数量较少,土地流转存有一定的难度,这势必会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难度,增加生产投入成本,进而影响农业收益。此外,当今农村的“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可能导致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口出现断层,而老龄人口接受新事物的积极性和能力以及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都会对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造成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当前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十分不乐观的局面。受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共同影响,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农田基本建设趋于停滞,原有的农田水利与灌溉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肥力有所下降,农业资源和生态条件趋于恶化,农业生产条件的退化给原本处于不利地位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粱虽然不是我国的大宗优势作物,但因其耐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与其他作物相比,在某些地区其种植优势仍十分明显。同时,高粱还是我国优质白酒与食醋酿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实际上,高粱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并以用途广泛而著称,其种植面积最大时一度可达到939 万公顷。可以预想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产量高、耐干旱的高粱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发展高粱生产,扩展相关产业链,对于提升相关农产品的竞争力,助推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欲走出当前农业之困境,使农业发展出现实质性的改变,探究起来,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广大农村的长期落后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并逐渐形成对立的二元利益格局。由于政策的工业与城市倾斜导向加剧了当前农业的困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至今仍随处可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若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就不会有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舆论宣传的作用,积极引导民众改变传统的固有观念,既要削弱城市居民歧视鄙夷农民的浅薄心态,又要动员广大优秀农村青年返乡归巢创新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当今农业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与以往相比更为复杂,农业生产不但会受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的波动变化同样可能会使农业比较利益下降而出现生产停滞。因此,政府应基于客观现实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农业予以扶持和保护。高粱作为重要的杂粮作物,其生产利用关乎国计民生。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关税等各种手段限制进口,减少国内农产品的剩余压力;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对高粱等杂粮作物的政策倾斜,逐步增加资金投入,使其享有诸如种植补贴、价格补贴、灾害补贴、环保补贴等农业优惠政策,以切实保障种植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脱贫致富。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土地承包的成效仍较为有限。实际上,农民并非不想进行承包经营,而是由于规模化经营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管理能力和技术条件,大部分个体农户达不到这些条件。而具备这些条件的,往往是一些企业家。因此,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为企业家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鼓励他们投资农业,进入农产品大市场。除了鼓励企业家下乡之外,一些掌握技术的农民,可通过土地流转政策,独自承包数十亩土地,从事种植或养殖活动。家庭化的现代农场应该成为未来农村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它将持续不断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众所周知,高粱的用途十分广泛。因用途不同,对高粱品种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因此,要加大对高粱的科研投入,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力争培育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良品种。同时,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农民。在高粱栽培方面,要充分发挥高粱的自身特色与优势,向适宜机械化、简便化、减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方向发展。除此以外,要积极发展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的特色产业,对其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达到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