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1-11-27 15:37何莎莎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思政

何莎莎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自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以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围绕“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推进课程思政,怎样推进课程思政”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大量讨论,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2020 年1 月3 日,首届全国高校课程育人高端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要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功能,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理解、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初心”和“使命”

2019 年3 月18 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古以来就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思想政治课堂肩负的使命,其他各类课程也要同样担负此项德育使命。“课程思政”是教育本身携带的基因。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承担着为各阶段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重要任务。以高职师范学校为例,它们既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培养有人文情怀,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我,能够为中小学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人民教师。

作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也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活动、考核考察等中,要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材、作品、作家等内容;善于发现、挖掘、深入分析古代文学课程中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内容、因素;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中国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要求教师要培养自身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政治立场,不断丰富完善政治理论知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己所学所感受到的真、善、美、仁、义、礼、智、信传承给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新时代大学生。

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也蕴含着优良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去感受、去接近。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工程,在新时代,《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也不只是为了传递古代文学知识,更是为了能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产生某种能够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效果,为了学生学到某种能力、精神、价值。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逐层深入,愈加关注学生精神、价值层面的成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是对教育“初心”和“使命”的回归与重识。此外,近年来,师德师风问题时有发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授课教师的示范性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和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育影响的深远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大学课程不仅仅是追问其范围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人的价值之学”。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整合《中国古代文学》相关文献中爱国、忠诚、守信、守礼、尽职、孝悌等思政内容;更要注重制定多维度教学计划、教学提纲、教学方法等教学指导方案,避免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课堂变成知识单向灌输的枯燥场所。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作品,乃至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都蕴藏有积极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在实现只适合技能的培养目标的同时,可将课时内容蕴藏的巨大精神与价值传递给同学们。教育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教育功能与本质的呼应。比如,在讲授杜甫这一章节的时候。从诗人与时代、诗歌与艺术成就、艺术风格、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四个模块逐层铺垫深入。除了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相关篇目的理解与记忆。杜甫的思想、人格的形成,以及时代与个人碰撞与相融,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无论是步入社会之前的当代大学生,还是身为人师的一线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内化一下这节课。杜甫正好处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样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也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唐明皇前期,开元盛世——后期,天宝年间政治黑暗,国家衰败。此时期从公元743--公元763,约50 年的时间。)解读他的生平,帮助我们知道他关注民生,主张仁政;主张华夷之辩;主张修身养性。接着解读他的作品,进一步印证了他的思想、主张。而后,通过走近这样一位布衣圣人,同学们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与价值,感受到升华了的精神美,进一步陶冶情操。如,杜甫把仁爱精神,从人格到政治在推广到广阔的人世间。这位唐代大儒,他的仁爱精神,不唱高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扩展,符合人类本性。可以说是儒家精神的杰出阐释者、实践者。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述到价值观的总结,起到了一个胡龙点睛的作用。

本次课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之一,认真发掘杜甫其人及作品中的立德树人因素,从道德情操和诗歌造诣两大方面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授课。与以往课件的“作家—作品—艺术特征—影响”不同的是,这节课从宏观上把握住了道德人格及艺术造诣两个大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将学习知识点和感受人物高尚品德同时进行。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项面向人、为了人的工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有义务在课程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时候,注意不断探索、丰富教学维度,进而使教学能够在更深层次上培养人,影响人。教育绝不是表面的,一时的。因此,实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需要讲求方法,并且方法要在实践中总结、验证、更新、完善。

(一)发挥教育的示范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具有示范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必须要具有坚定地政治立场、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向上的道德与情怀等等,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地将课时中蕴含的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价值观念客观精准地传达给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另外,实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倚仗教育的示范性,也要求教师要有个人魅力。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会使得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靠自己专业知识、情操品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无声的号角,无形的旗帜,它靠着教师优良的素养带学生穿越时空,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奇葩。例如苏轼,怎样将他的才情、豪情、爱国情再现同学眼前;如何走近一个集威严的政治家、泼墨吐秀为众人追捧的大文豪、幽默的美食家、普通的丈夫父亲、荒山野岭的无名小卒于一身的他,并非照本宣科,朗读、学习他的代表文章诗歌就可以达到的。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活水”,有才情魅力,才有可能为我们的学生展示这位独一无二人物的“冰山一角”。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拥有的“活水”再源源不断,也不如将学习、感悟的方法传递给学生,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有温度的课时,让学生内化成自己学习的能力素养。教师的积极作用和教师的个人魅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本身的主动性。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意味着对教学计划进行整体的建构,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深度、有温度的开发,发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因素,即对专业知识点加思政育人点进行整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与总结。以此实现学生对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这样一个新时代应运而生的课题做好,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与热情,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结语:教育是用一个人的灵魂唤醒一群人的灵魂。绝不是某种知识的灌输与转移,而是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挖掘课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与价值。在新时代强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教育本质的呼应,体现了对教育内容价值维度的重视,这是向教育“初心”回归的必然选择[1]。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