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王保和
(青岛市即墨区高级技工学校,山东 青岛 266200)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已进入工业4.0 时代。智能制造作为制造新产业,影响并改变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智能制造类人才,是技工教育当前的根本任务。本文根据技工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宗旨,对当下智能制造类人才在技工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如“1+X”培养模式,达到全面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加强与政府、企业联系,本着人才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原则,合理设置智能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教育专家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课程评价体系、岗位实践内容,开发学习相关智能专业知识,完成“教、学、做一体化”,强化课程体系与岗位真实工作紧密对接,凸显人才入职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当然必须看到,以就业为导向的智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譬如,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比较容易受局限,多数专业仅针对当下社会热点专业与门类,容易造成热门专业学生扎堆,毕业后出现学生过饱和,使得学校在招生与学生就业方面显得比较被动。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政府的联系和交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考虑。不但要使人才培养具有专业对口性、针对性,还要考虑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全面性、广泛性,在增强学生智能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同时,根据学生能力适当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学习了解,争取获得多个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
产学研结合的智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促进一体化办学体系形成,减少企业用人成本,达到协同发展良效。在课程设置方面,校企共同制定智能人才培养内容。企业优秀人才参与到实践课程选择,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要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为基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利用企业实训经历,使学生对自己要从事的工作领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而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研发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研发新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生产价值。充分发挥“校企结合、工学一体”的教学宗旨。
产学研结合的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对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实践基地是保证产学研结合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发展下去的基础。单纯依靠学校一方或企业一方都是不够的。在实际运行中,虽然很多企业都赞同产学研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但在使用企业生产设备方面的问题比较严峻。一方面,企业为保障生产效益,没有大量闲置设备供教师和学生实践练习;另一方面,企业设备大多价钱较高,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使用不当而造成设备损坏,使企业设备维修成本提高,这严重影响智能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可以考虑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兴建实践基地,参照德国“双元制”技工教育模式,设置专门供学校学习和企业优秀专家分享经验的设备和环境,从而解决此类问题,真正做到产学研完美结合的智能人才培养改革发展之路。
“订单式”智能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企业和学校“直线培养、双向介入”途径,从学生选拔、教学体系设置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的实施均有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积极配合,实现“专业设置满足工作需求、技能训练满足工作实践、人才培养适应企业标准”三大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探索教师到企业、企业技术专家到学校的双向交流学习任教机制,着力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当然,“订单式”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固然克服了传统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但也存在着自身缺陷和局限性。主要是部分合作企业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而轻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造成学生在工作中不能获得更深层次发展。重视企业现实技能需求,仅仅满足企业当前生产效益,而忽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智能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学校应与企业深入沟通,双方明确智能人才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内容,根据“工学一体化”来设置课程,保障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长。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达到人才培养让学校、企业和学生家庭都满意的效果,让教育落脚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本位”,多方面出发保障“订单式”智能人才培养机制的长效有效进行。
“现代学徒制”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以实际智能设备的使用作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实践中,根据智能设备应用情况,与学校进行深度融合,一起制定教学资源和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充分掌握与智能设备应用的相关知识,做到知识储备的全面性。其次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企业优秀员工的宣讲活动深入了解智能行业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要从事的职业有了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在优秀的“师傅”指导下,结合具体工作内容,切身加强体会,踏实心性,深刻认识自身技能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优化自我,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教育教学效率。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技能水平高低,还取决于个人职业素养高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掉自身恶陋习气,提升职业素养,开阔眼界,获得长远发展。
不可避免,“现代学徒制”的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合作企业中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系统的培养方案,使实施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校企双方各有自己利益考量,学校只想倚重企业进行实训学习,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疏松、技能水平偏低现象,严重影响校企深度合作。另外,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脱节严重,没能结合当地特色产业进行教学。而企业也容易出现没有针对学生进行深度教育,对进入企业的学生没有合理摸底、配置合适的培养师傅,反而直接将学生当作企业员工应用,出现工作安排过渡,造成智能人才培养流于表面等问题。
综上,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协调好关系,进行适当约束机制,才能确保培养机制有序推进。学校、毕业、学生甚至学生家庭可建立多方参与评价、监督、反馈,同时激发学生接受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步推动智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机制的有序进行。
“1+X”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教育部新提出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智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取得毕业证书和智能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学校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通过学习实践,再取得多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学生融通多项技能,就业后快速发挥自身优势,一专多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长足发展。
“1+X”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如何取得多个“X”,是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深入研究的内容。合理地设置课程标准、学习内容以及实践训练时间,既要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规律,取得“1”(毕业证书和智能专业技能证书),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来学习实践取得“X”(其他相关专业技能证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X”的取得,是建立在学生有需求,并且能力范围允许内的情况下获得的,不能仅仅为了取得证书而没有限制地挤压占用学习正常的休息时间,这样不但不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还会给学生增加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这就违反了技工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无异于受人诟病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了。
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相当重视。部分企业甚至提出:学生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长短。技工教育通常会出现重视职业技能水平高于职业素养,造成学生就业后好高骛远、频繁跳槽、交流沟通不畅、继续学习能力过低等限制学生发展的问题。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价值观是在智能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项。学校和企业双方共抓齐管,理论上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学习;实战上,通过“校企结合、工学一体”的实践训练,加强企业优秀技能人才的引导、宣讲,让学生从真实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和责任感。校企合作共同研究一套切实符合智能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建设一支兼具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高素质技能的智能人才队伍。
智能人才的培养对技工教师的要求提升了一个新台阶,要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智能人才,技工院校教师更要与时俱进,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纵观技工教育近几十年的发展,“双师型”技工教师成为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教师充分利用“校企结合、工学一体”技工教育宗旨,从现实一体化教师加快转型成为工学一体化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教师勇于突破常态化,大胆走进企业,接触企业实际工作,了解最新设备、国家政策等,让自己处于一个动态的教与学过程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任务与企业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另外,学校也可以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宣讲、授课,例如当前专业在世界各国发展水平及深度、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等等,结合自身职业经历,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要从事的职业,放平心态、扎实学习,为职业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总而言之,校企双方要整合优势资源,为智能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优质级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教学宗旨始终贯穿智能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下,科学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规范,在重视智能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前提下,建立与企业良好沟通合作机制,加强交流学习,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经验,达到技能学习满足工作实践。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校企齐抓共管,形成全面育人思想,多方面下手,培养“双核型”高素质高技能的智能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大胆打破教学常态,获取教与学动态成长;而企业优秀员工可以兼职学校教师,双方共同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同认真谋划,科学构建培养模式,培养高素养高技能智能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实现中国世界制造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