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教育与文化认同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嵌入

2021-11-27 11:02:12蒋彩艳
魅力中国 2021年3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蒋彩艳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1)

一、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新形势下对高校人才培养和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文化色彩。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新媒介,网络平台也给我们创造了学习英语的真实环境,也提高和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各种思想涌入进来的关键时刻,需要学生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017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纲要》,在该纲要中将“思政”教育推进到课程优化之中,实现知识体系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价值,成为大学生接触与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新纲要的推进,大学英语也面临着与思政相结合的教学任务,通过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大学英语知识技能与育人功能的结合[1].

针对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 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指培养人的自身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如何开展教学改革,更好地将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笔者借助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结合文化认同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探讨。

二、文化需求理论

学习外语有不同的需求分类,它的理论来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理论,本来是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我国学者束定芳认为,[2]“需求分析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由此可见,需求分析理论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定提供特定的目标和依据。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标准选择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做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三、文化认同理论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3]“认同”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即回答和解决“我是谁”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文化与认同常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作为个人或群体界定自我、区分他者、加强彼此同一感、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标志。本文中的文化认同主要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同。尤其指的是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对我们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可与接纳。

四、文化认同实践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输入要恰如其分,润物细无声,不能刻意为之。通过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所以可以结合以下几条原则。

(一)导入比较文化教学

比较文化教学是跨文化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它是语言环境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掌握了一定的单词和词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地渗透和承载文化内涵在导入的部分。将语言和文化相互结合。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信息,提高辨别力,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促进更好的交流,加深本对土文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发扬本土文化。

(二)坚持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容量和方法要适度引入中国文化确实能减轻大学生失语症的现象,但教师要分清主次,明白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不能脱离语言的学习任务。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达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排任务给学生,从而不断积累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三)拓展文化实践教学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英语教学不能有效地输入中国文化,可以开辟多种渠道去鼓励学生获取信息。网络资源丰富,可以成为获取正能量的来源。发挥着传播民族文化和促进教育的功能。通过不断的整合、消化可以使得文化实践丰富多彩。也可以开展人文宣传与讲座,设置一些经典话题,举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演讲竞赛活动,提高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增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来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需求。总之努力营造充满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

五、大学英语教学引用思政教学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培养文化认同的同时,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文化价值。不能再学习的过程中崇洋媚外,只是单向的了解西方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在文化培养方面过于强调文化输入从而忽视文化输出。造成部分同学的失语症和对母语文化的冷漠无知。因此将思想政治融入英语课堂,使学生能够保持清醒,全面发展的原则,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通过英语课程为载体,深挖中国文化价值。向全世界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二)教学价值

英语教学既要有传授知识的功能,也要有育人的功能。这一点与思政教育不谋而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把枯燥的思政教学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丰富课程的内涵,增强感官的体验,实现思政与英语教学的统一。这样更加让学生们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充满感恩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六、文化认同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置应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比重

大学英语教材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英语课程的难度逐渐加大,但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文章却少之又少,可以在大二的时候增添一些中国文化讲解,涉及到足球比赛的时候,课文中讲的是球迷看到自己的偶像或者喜欢的团队在比赛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不同的激动的反应。同时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患有心脏病的人不适合现场看球赛。这时座位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把我国奥运健儿在国外比赛的优异表现通过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轻松应对自己的学业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同时在课后学习中,也可以增加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讨论题目。加入一些讨论的环节,分组进行更加完善的表演:比如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学生大多数能用英语说出西方的节日,但却不太能用流利的英语表达中国的节日。这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跨文化交际。有些崇洋媚外的感觉。反过来学生们通过查资料,各种APP软件进行学习,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向同学展示我们泱泱大国的博大文化。通过不断的探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文化认同感,以此提升文化自信.

(二)提高教师多元化文化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教学素养

教师在课堂之上承担的是培育人才的使命。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师固有的职责。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拥有海量的知识储备,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德施教。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英语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有计算机能力、心理学、教育学等与时俱进。大学英语教师还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语用能力,既要熟悉西方的社会文化知识,也要加强母语文化的学习和积累。除了能够进行语言知识讲解外,还能对学生进行双语测试,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刺激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中国经典文化作品,做到既能够用英语讲述“西方故事”,也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只需要介绍一些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获取英语语言文化信息。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任务,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差异进行批判性思考,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身份认同感。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吸收外国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同时也能做到知己知彼,了解本土文化。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也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增强学习的兴趣。老师通过不断的补充和讲解,增强学生对各类文化的理解。

七、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结合最新进的教育理念,最完备的教材设置,最新颖的教学方法将文化认同与思想政治相结合。才能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文化自信,不断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发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祖国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思政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才能被学生们所接受。而不是简单的教条主义,从而失去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反之,才会培养出技能过硬的语言使用者,同时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家国情怀的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