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雪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总书记更是多次谈到中华传统文化,他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崇高炽烈的理想信念,蕴含着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承德地处多民族地区,满、蒙、汉、藏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高校作为人文荟萃的高地,是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精神场域,而被称为“大学心脏”的高校图书馆更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对于大学精神塑造、大学生品行教育和心灵生态的构筑中具有重要意义。习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8 位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不仅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精神涵养的功能,还承载着社会文化服务的责任,肩负着传承弘扬、挖掘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承德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推进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服务、承德文化遗产弘扬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索承德高校图书馆的在文化传承弘扬方面的创新服务模式,以期对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图书馆因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而产生,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保护人类文化的使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学校教育层面,二是社会文化服务层面,三是地方文化挖掘弘扬层面。
1.学校教育层面的作用
耶鲁大学图书馆石壁上镌刻有“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图书馆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其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凝聚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条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信息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一方面,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对于高校开展教科研工作和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基地,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阅读活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品行修养涵育、大学精神塑造、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服务层面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还担负着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弘扬的重任。高校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人才和科研优势,应积极承担社会文化服务职责,做好文化传播和价值引导工作,广泛深入参与文化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全民阅读,让图书馆成为文化惠民的前沿阵地。
3.地方文化挖掘弘扬层面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化挖掘弘扬层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教育高地,在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以上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挖掘建设工作,探寻文化传承根脉,发掘文化深层内涵,探索文化“背后的故事”,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和弘扬模式,助力地区文化繁荣发展。
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是信息和资源的汇集地,拥有海量纸质图书、载体文献、电子期刊、镜像资源、数据库资料等实体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优势明显。
第二,环境优势。相较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作为院校发展层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场馆环境建设、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优势明显,不仅空间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积极向上。
第三,受众优势。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其在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方面起点较高,理解力领悟力更强。
第四,人才优势。高校作为国家人才高地,是科研领域的排头兵,对于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文化精神内核,参与文化传播引导意义重大。
第五,服务优势。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服务水平方面普遍较高,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在图书馆服务方面优势明显。
第一,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实用主义”和就业导向的教育思潮下,对于学生心灵生态构筑、人文关怀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引导不足,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缺失,无法体验文化之美,文化之伟。第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段不新,创新服务不足。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体系规划,且多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种类少、课时少,授课方式枯燥单调,考核要求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够,内涵挖掘不深。对传统文化的阅读推广不足、解读宣讲不够、方式方法不新,很多优秀典籍都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导致先辈的思想和智慧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第一,对文化传播正向引导不足,导致文化传播“偏离正轨”,功利主义严重。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不良风气影响,文化价值导向趋于“浅薄”,亟待矫正。第二,对文化内涵的研究诠释不深,导致文化内核“残缺不全”,“快餐文化”等热点导向的文化现象泛滥,“浅”文化消费严重。网络热词成为“潮流”,传统文化的“内涵古雅”被消费的千疮百孔。第三,对文化融合的正确引导不够,导致文化交融“断断续续”,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存在盲目崇拜或极端否定的现象,没有正确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文化价值观。
第一,对承德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承德丰富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缺乏对承德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如地方非遗“满绣”等。第二,对承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手段不“新”,发掘弘扬不“活”。第三,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统筹协调,无法形成区域联动,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缺乏融合协同,难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承德博物馆、市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电视台、文化宫等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在文化传承弘扬中无法集中优势资源布大局,下大棋,进而影响了对承德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
通过“传统文化空间+第二课堂”模式,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宣传和对学生品行修养的塑造提升。
一是利用高校图书馆,开展以空间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打造诸如旅院“茶艺轩”的传统文化空间。借助承德丰富的旅游、宗教和民族文化资源,依托院校专业特色,结合各馆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特色主题空间:如“承德旅游文化特色馆”“国学经典研学长廊”“传统文化体验坊”“红色经典阅览室”“热河文化展览厅”“承德民族融合文化研究馆”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二是发挥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功能三个层面共生内涵,制定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针计划,让传统文化走近学生,走进课堂。此外,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数字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结合时政热点、代表性事件展开主题阅读。利用融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的书目推荐、文献导读、文化经典讲座等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文化浸润,于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古圣先贤的哲学精神。
通过“线下文化体验+线上平台宣传”模式,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引导和对文化内涵的偏离矫正。
一是开展线下文化体验项目,通过空间环境打造、营造文化氛围、还原传统文化原貌,增强文化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体验可分为传统民俗节日体验和传统技艺体验两大类。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而传统技艺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伟大、智慧的民族性格。通过开展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此外,还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设立传统文化线下体验馆,诸如“承德非遗”展览馆、“热河书院”等,通过常态化开放,让传统文化走进人民生活。
二是加强线上平台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官微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如,承德市博物馆的“鹿鸣讲堂”“数字展厅”“数字画展”等。开展线上文化讲座,“燕赵讲堂”等,进行文化正向引导,挖掘文化深层内涵,重塑文化精神内核,改善“浅”文化消费现象。并尝试开设“中西文化之旅”小栏目,从专业角度解读中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融合。
通过“机构多元协同+文创栏目开发”模式,加强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协同合作和文化宣传手段的推陈出新。
一是加强机构多元协同,通过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加强承德地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利用各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资源、专业人才和空间环境优势,打破各机构的独立散点式业态,形成区域联动,发挥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合力,打造多元协同的公共文化创新服务模式。
二是积极进行文创栏目开发,发掘承德地方文化特色,如,探寻“承德非遗”等。开发地方文化创意节目,例如“典籍里的承德”,通过深入挖掘承德文化“背后的故事”,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新”做“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承德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在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挖掘者和弘扬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研究承德文化传承根脉,鉴往知来,为进一步推进承德地区文化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