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
(驻马店市区戏曲研究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引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戏剧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民族对美的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戏曲以独特的内在价值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中国戏曲、希腊悲剧以及印度梵剧统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水平艺术成就,为世界戏剧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基于全球化格局下,如何继承并发扬中国戏曲艺术,这是当今时代赋予人类的重要责任。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文化发展过程,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每种文化都在全球范围内因经济全球化而受到影响,各民族文学和艺术频繁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中国戏曲艺术涵盖了以人的艺术表演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其表演内容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民族风格鲜明,涵盖了文学、音乐、武术、杂技以及舞蹈等多艺术因素,宋元时期已经形成了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交流的变化史,但是无论如何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戏曲中以歌舞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相符合。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戏曲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政府投资打造戏曲精品,比如上海京剧院《曹操与杨修》、江苏演艺集团的《骆驼祥子》、福建梨园戏实验剧团《董生与李氏》等,这些戏剧演出广受观众好评。但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域性戏曲却面临着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政府对文化支出的预算额度较低[1]。目前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票务市场病态化。多数剧团已经无法依靠票房收入维持自身正常经营,且“增票”的形式依然存在,比如北京京剧市场中,除了李胜素和张火丁这种具有市场号召力演员的戏曲戏票可以短时间内售空,其他人的作品经常存在戏迷票友相互增票的行为,影响了剧团的经济收益,现阶段只能依靠演员提升个人艺术水准,出台票务严格管控政策,但人们的观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受众鉴赏力匮乏。一部分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加大了对戏曲的关注度,剧场内年轻人增加,但是通过微博和微信等平台来看,许多年轻人只是抱着“秀”自己的文化品位或者追求与名人合影签名的态度观看戏剧,年轻人普遍缺乏艺术鉴赏能力,很少有人认真钻研戏曲。如何克服全球化格局给中国戏曲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守中国戏曲艺术精神,坚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艺术形式,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2]。
1.剧目的创新与发展
凭借着中国独特的艺术审美形式和长期艺术积累,人们看到的传统剧目主要以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为主要内容,近年来新编的剧目也多是以古代题材为重点,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很少。不是说只有这些内容才可以编写戏曲,而是戏曲观众群体主要为农村老年人,这些题材是他们普遍喜爱的内容。但是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渗透,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认为传统戏曲表演剧目老套,已经与这个时代无法接轨,戏曲内容不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剧目做出创新,比如淮海戏《豆腐宴》、淮剧团《十品村官》以及苏州滑稽剧团的《顾家姆妈》等,这些剧目不仅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变革中的现实问题,戏曲的内容饱含艺术性。例如《十品村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基层民主选举制定的实施,以及村民在这一背景下生活观念的改变。再比如《豆腐宴》的戏剧演出加入了淮海戏独有的音乐与表演形式,吸引了人们的观赏兴趣,且剧目自身故事题材贴近百姓生活,戏剧性较强,这样的戏曲自然会成为当代艺术精品。有必要迎合受众的需求对剧目进行重编或者创编,既保留戏曲的本质,又向其中赋予时代性特征,为中国戏曲增添生命力。近年来有很多昆曲传统剧目被推陈出新,比如《桃花扇》《白罗衫》等,无论是演员唱腔,还是服
2.表演程式的创新与发展
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程式化主要体现在文学、舞蹈以及音乐等方面,时代的变迁使那些和古代生活相适应的表演程式无法被应用于现代生活。放眼百年来现代题材的中国戏曲剧目,发现表演程式的创新往往习惯于将西方写实性表演生搬硬套入中国戏曲,导致“话剧加唱”的情况出现。尽管传统戏曲程式和现代生活之间矛盾较大,但其中的鸿沟不是不可跨越。完善剧团运营模式。给予演职人员薪资保证,对在职人员、退休与分流人员给予养老保障。在职人员依据国家补贴享有基本工资,根据剧团实际运营情况得到绩效工资。将中国戏曲中的人物平面化处理,再将剧目改编为网剧,创作推广带有戏曲元素的歌曲,使戏曲在多媒体平台中收获更多观众,例如“京剧猫”IP、《梨花颂》、取材于网络游戏的粤剧《决战天策府》等,这些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已经实现了创新,并收获了更多人的喜爱。
3.舞台布景的创新发展
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演艺文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演艺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进步;另一方面,演艺技术装备水平提升。适当加入与中国戏曲艺术精神相统一的舞美灯光设计,这将有效优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或者采用网络传播与手机直播的方式,将有利于扩大中国戏曲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群体观看。比如国家大剧院《赤壁》中有“火烧战船”一幕,在科技的作用下,真实景物和火烧写意相融合,再比如《印象》系列中将山水人情充分集合,衬托了中国艺术的写意性。
优化舞台造型设计,造型方面,将LED 显示屏取代单一布景,再通过电脑程序和智能灯光管理系统的调控,结合中国戏曲中剧情的高潮更迭转换为不同的激光灯和幻灯片投影,使戏曲表演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化妆造型方面,改进化妆工具,使用粉底液喷洒在演员面部,3D 打印式化妆科技用于戏曲中,通过电脑与终端程序选择妆容,扫描演员面部,提高化妆效率。中国戏曲表演舞台上,还可以使用蓝幕和绿背等科幻片制作手段,预先拍摄虚拟场景与人物表演,将提前计算好的精确时间由电脑操控,与舞台上的演员同场演出,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三维场景效果[4]。
采用APP 等新媒体传播形式进行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依靠网络平台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到中国戏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复苏,体会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注重传播方式的多媒体融合,比如戏曲表演通过春晚舞台、CCTV 官网、央视APP、CCTV 戏曲频道、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时传播,建立戏曲资料库,实现资源的共享,观众可以与演员实时沟通交流,向人们传递台前台后的真实故事,潜移默化的实现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
2008年世界戏剧节首次在中国举办,本次戏剧节被国外媒体称赞为“戏剧界的奥林匹克”。表演过程中邀请了海内外数十位戏剧节专家和学者,并举办了“全球化格局中的戏剧发展”主题论坛。戏剧节中有来自16 个国家的参演剧目,其中包含了话剧、多媒体剧、广场剧、哑剧、芭蕾舞剧以及音乐剧等不同剧目,同时还有京剧、川剧、梨园戏、昆曲等剧种包含在内的中国戏曲参演,美国的《阿依达》、俄罗斯的《天鹅湖》、日本的《西哈诺》以及中国的《梁祝》《牡丹亭》《曹操与杨修》等剧目广受世界观众好评。中国参演的几部戏曲基本都是我国古代传统题材范畴,不管是文学还是表演形式上,都继承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让人们意识到了保护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
人类艺术发展历史正在告诉人们,任何一种艺术都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进程中获得生命力,没有一种艺术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中国戏曲的发展应时刻保持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质,随着全球化格局的加深融入现代性因素,从而迎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全球化格局下,传统戏曲需要在文学、音乐以及表演体制方面保持民族特色,坚守美学品格,还应积极的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戏剧充分交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形式时刻保持着生命活力。中国戏曲聚集了中国文学、歌舞、音乐以及多方表演艺术的精华,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经过了历代文人的打磨如今已形成稳定的艺术规范,其中包含严整的音乐体制,以及规范的表演程式。未来的中国戏曲艺术应当继续围绕歌舞表演故事的形式保持戏曲民族特点,面对全球化时代下西方文化对中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戏曲应时刻坚守自己的舞台艺术语言,保持艺术独有的面貌与风格,避免民族个性被消解,以文化的形式塑造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向世界展示中国独有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
未来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将会迎合科技进步的脚步,将中西方科学技术和演艺文化充分结合,创造出当代中国戏曲艺术成果,实现戏曲文化建设。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赤壁》凭借着高科技舞美制作与演出场景,经过创作观念的创新,让人们意识到科技已成为演艺文化的新资源,为艺术样式与载体开拓了新的创造空间,使艺术家与公众对艺术表达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实现演艺文化业态的创新。
总结:总而言之,世界化格局与数字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戏曲的发展需要借助现代化传媒完成营销,从而扩大剧场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剧目内容进行创新的同时,发挥科技在其中的推动作用,借助手机客户端APP 向人们推动戏曲剧目,从而强化传播与营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