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军
(库车市第七小学,新疆 库车 842000)
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方式,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同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对于社会大众的心性调节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武术这一体育运动形式的年龄限制相对较少,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在简单的场地当中使用简单的道具就可以完成动作的练习,所以这一运动形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武术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要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入手强化少儿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状况总结更为全面系统的武术教学方法,将科学有效的武术教学理论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当中,促进学生武术技术的提升和发展。
小学武术教学要以武术技术的讲解和传授为主,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也就是要以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在参与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时的规范意识,要引导学生以武术伦理和道德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将其引申到其他的武术和社会活动当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品德素质对武术学习的重要意义。小学武术教学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整体发展,在提高其身体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能够在感受武术乐趣的同时参与这项运动的锻炼并掌握对应的专业技能,在实现强身健体目的的同时实现武术技术水平的提升。
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武术的动作套路有万千种变化,对于练习者的身体灵活性要求较高,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短期内学会成套的武术动作显然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以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为第一前提,要以简单的武术游戏和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在降低难度和要求的同时简化动作招式,让学生能够在获得武术练习的成就感的同时强化学习兴趣。
其次,武术教学内容要多样灵活。小学武术教师要以教学的重点为整体引领来开展循序渐进的武术教学,面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特性,小学生虽然柔韧性较好但是身体承受力较低,另外受年龄阶段好奇心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在进行小学武术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要以锻炼其身体柔韧性为基础详细介绍运动的技巧,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参与兴趣,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生理发展特点的练习内容来进行科学化的武术教学。
再次,要切合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小学武术在小学体育运动项目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教师要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学前提开展武术教学,要从步行、翻腰、抡臂等动作的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在制定教学内容的同时,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第一考量前提,在控制运动量的同时科学地调控运动负荷,以此来保证运动项目的强度能够符合小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
小学武术课程教学要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要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武术练习动作,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计划。小学武术教师要以强化学生的武术练习兴趣为重点,重视对基本功和动作的练习,以树立健康体育的意识为教学核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遵循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设计科学化的教学安排,带领学生进行武术知识的练习,技能的掌握和提升。
小学武术教师以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作为保证武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包括教学课程的设计流程的安排、结构的组成或内容及教学设施和场地的设计等。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来把控教学重点,要带领学生通过基础性动作的练习来掌握武术教学的要点。在课堂上加强对抱拳、冲拳、手型和步行等内容的练习,这样可以在缩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发展。在武术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引入来带领学生强化对武术这一运动形式的认知,提高个体能力。
小学武术教师要通过精细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来带领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要领,在基本动作的讲解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技法和要领之外,教师要从各个动作的细节向学生做以介绍,例如,在练习向前冲拳时,要确保冲出时拳心向上,同时要保证眼睛目视前方。教师要保证自身所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使学生能够按照要领来进行练习,从根本上理解并掌握动作的基础和重点。
想要实现小学武术教学的根本性发展,就要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来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实现武术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融合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带领学生练习武术,改变传统武术教学枯燥无味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其身体素质和行为意识较差,常常会因武术动作的枯燥而感到乏味,甚至有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将枯燥无味的武术教学引入更多趣味性的内容,可以通过对基本功特点的分析来编排出多样化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练习武术动作的目的。比如蹲马步,作为一个枯燥无味的训练项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我是木头人”的游戏,看哪一个学生蹲马步坚持的时间长,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武术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小学生个体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教师在讲解武术动作时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能够在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前提下,提升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让其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武术要领。例如在进行燕式平衡这一动作的讲解时,教师不能从单纯的示范讲动作讲解入手,而是要通过对这一动作名词进行分析,来让学生感受小燕子飞翔的状态,让其能够意识到在做这个动作时要像燕子一样轻盈,这样能够在增加其印象的同时实现对武术技术的深层次练习[1]。
要通过集体和分组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来实现小学武术教学形式的综合性提升,集体教学,是将全班同学集中到一起展开武术教学的方式,这样能够方便武术教学的练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叉对列观看教师示范的形式来展开练习,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清楚观察到教师对动作要领的示范讲解后,在合适的位置来进行互相练习。分组练习是由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式练习,同一小组内的学生互相练习或观看对方的练习,在轮换的过程当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势,这样能够在充分保证学生身体得到休息的同时强化学习要领。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课堂专注力较低,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分组教学形式,例如武术练习游戏,武术英雄人物故事的讲解等都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其在小组练习的过程中更加专注认真。
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进行示范举例的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站位满足教学发展要求。教师可以选择整个队伍的三角形顶点为示范基点确保全体同学都能够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另外也可以选择让前排同学下蹲或坐下来确保后排同学能够更为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明确动作的要领,比如在进行马步架打这个动作的教学时,教师由通过镜面示范的方式来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动作当中明确两脚开立的距离以及方向,确保学生能够在后续招式的练习过程中保持正确的站姿。另外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确保自身的动作规范力度合理,让学生感受到武术的魅力[2]。
随着武术课程教学形势的发展,各位专家学者对健身武术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武术教学的发展进程当中,将武术、体操和音乐融合起来所形成的新的综合性的武术运动形式成为新时代小学武术教学的重要方式。和其他运动形式相比,武术的动作繁多而复杂,教师单纯的理论性讲解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武术课堂上引入音乐来开展技术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运动潜能的同时提高其锻炼兴趣,缓解其紧张的情绪,实现武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提升。例如在进行武术训练时可以配合卧虎藏龙的音乐,在烘托练习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练习情绪,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武术教学效果[3]。
想要实现科学有效的武术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武术练习,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是实现武术教学和练习的重要平台和时机。教师可以在加强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后,鼓励学生在早操、间操和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武术练习,为其构建良好的练习环境和训练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下练习武术动作。
在过去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过程当中,武术受我国传统的思想意识影响,对习武之人的道德修养有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武德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确一名优秀的习武之人要足够谦虚自律,以强身健体为练习武术的第一要义。要在掌握攻防技术的同时,以宽容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切不可将所学武术用在攻击他人上。教师在进行武术教育时,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优秀品质,如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伤痛,要让学生意识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对其个体能力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让其克服消极懈怠的心理,以此来强化学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另外小学武术教师要在进行武术训练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武术作为特殊的运动方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武术当中我们能够体味历史,感受历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历代武林之人的侠义精神。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戚继光的一心盼望国泰民安,再到霍元甲一雪“东亚病夫”之耻的丰功伟绩,这些令人振奋的武林故事都能够让学生激发起自身的奋斗精神,使其在后续的习武过程中,甚至是学习和生活过程当中,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其中[4]。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展开武术教学,以专业化的教学水平提升来强化武术教学的效果,实现武术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进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水平的全方位提升,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实现智力的开发,为整个武术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