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兵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面塑是一种以面粉为材料的手工技艺,面塑的形象丰富,色彩明艳,最初作为面花食品,随着民间艺人的创新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工艺品。面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也需要加强。
面塑属于一种民间艺术,其主要使用的材料是面粉、糯米粉,工匠人利用这些材料捏制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可以是人物、动物,也可以是一些自然物体,这些形状蕴含着一定的信仰和理想。面塑的出现时期比较早,据考究其起源于汉代。面塑最早是用于民间祭祀,这在汉代时期已经有文字记载。一开始,人们捏面是为了祈求天神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随着朝代的变更,面塑艺术在很多时候被作为一种装饰,同时也有趋吉避凶的作用。在隋唐时期,面塑艺术发展比较快,一直到明清时期,面塑已经不再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艺术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有些技术比较高超的面塑艺人,能够捏制出一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使得面塑逐渐有了买卖市场,面塑艺术也成为一些人的谋生手段。现在面塑艺术是一种人们欣赏的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塑技术也在逐步提升,面塑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十分高,这也展现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和精神力量的变化[1]。
比如:商派面塑的发展历程,商纪民是商派面塑的掌门人,其面塑手艺是和山东艺人王清原学习的。王清原原本不是山东人,其搬到山东后,和商纪民是邻居,商纪民之前没有见过“江米人”,第一次见到时,觉得很有趣,所以总是到王清原家来捏面塑,后来商父看江米人在这里很受欢迎,并且还能赚钱,所以就让商纪民拜王清原为师学习江米人的技艺。当时商纪民学习技艺时,使用的这些工具都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木制的工具,如拨子、梳子、小棍以及剪刀。商纪民十分聪慧,并且也很勤奋,王清原很喜欢他,在教授其技艺时,十分耐心和细心,并且让商纪民跟自己学习做生意,并且一边制作一边学习,逐渐的商纪民的面塑技术快速增长,在三十岁之前已经在方圆十里有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其在捏江米人时,将自己的一些人生体验充分融入其中,展示出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使得商纪民的技艺很快超过其师父。商纪民也因其手艺,不仅养家糊口,还创设出商派面塑,一直流传至今[2]。
面塑是代代相传的一种艺术,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流传比较广,如陕西、河北、江苏等地。由于每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面塑作品,展现的风格和品种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如黄河流域的面塑,其形象比较淳朴,具有一定的豪迈艺术气息,而在长江流域,面塑作品相对比较细腻精致。目前,面塑的艺术价值十分高,这与其材料和工艺和自然密切相连有关,更是因为其是从生活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另外,面塑的形象和民俗文化不谋而合,所以,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3]。
比如,我国面塑艺术家李俊兴,所捏制的《火烧琵琶精》《嫦娥奔月》等作品,栩栩如生的形象深得广大群众的偏好,看到这些作品的人,都称其为一绝。面塑艺术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不仅有一些古代人物形象,还有各类的动物以及植物形象,如象征百年好合的百合花、象征多福多寿的石榴等,其构思和形象都让人拍手称绝。面塑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尊敬,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这也使得面塑发展出自己的艺术特点,经过历代面塑艺术家的创新,面塑作品的内容和技艺不断提升。一些传统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穆桂英挂帅》《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等。还有一些现代文学、动画题材作品,如《抗日胜利》《全民皆兵》《熊大熊二》等。这些作品被广大群众们所喜爱,并且有些作品还受到省、市级媒体的关注,使得广大群众们对面塑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喜欢面塑作品。
面塑艺术和其他的民间艺术相比,其在传承时,也是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方式。目前,我国针对民间艺术,并没有专门的传播机构或传播途径。再加上传统面塑艺术是一种街头艺术,并且这些艺术人为了谋生,四处流动,走街串巷,因此,面塑艺术并没有十分专业以及系统的知识框架。但是面塑艺术一直在民间进行流传,一直到今天,这也是面塑艺术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4]。
面塑虽然一直流传至今,但是整个行业当中,能够称为面塑艺术家的人却是很少。面塑行业一般都是在节日时,才会迎来繁荣,所以,在平常日子里,想要找到这些面塑艺术家,具有较大的难度。面塑想要进行发展和传承,需要广大面塑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而面塑艺术家的不定时出现,造成传播规模比较小。
著名的面塑艺术家温兆国,其是面塑行业的艺术大家,也是面塑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人员,其也是当地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温家可谓是代代从事面塑行业,他们也为本地区面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温兆国这一代,不仅继承了祖辈们的面塑艺术,还对面塑艺术进行了一些创新,其将一些现代音乐、舞蹈融入到了面塑艺术当中,这也使得面塑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不仅丰富了面塑的表现形象,还使得面塑中传递出更多的意义和内涵。温兆国现在也在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学习和传承面塑艺术,因为这种艺术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可谓是其家族的重要文化,同时面塑也能为他们带来一定的收入,他们会在古街上进行摆摊,售卖面塑作品,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不断发扬传播面塑艺术。之后又对其他面塑手工艺者进行了采访,这些面塑手工艺者大多数是祖传技艺。
最初,经常在路边摆摊,之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街道得到开发,面塑生意也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收益的增加,以及其精湛技术的传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由于面塑工艺十分复杂,因此,收费价格也比较高,这就也成为了面塑工艺无法大规模普及和发展的制约因素[4]。
首先,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玩具、工艺品、电子产品眼花缭乱,在多元化的娱乐休闲娱乐氛围下,人们自然很难关注到面塑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另外,关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年轻人,对面塑这种手工技艺不了解,不熟悉,自然也无法体悟到其中的文化价值以及背后的精神内核。
其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严重,多元文化的涌入,自然会对本土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文化内容增多、形式更加丰富,眼花缭乱的文化外来品,争夺了人们的眼球,对本土手工艺文化的关注就有所削弱。越来越多人想要学习西方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面塑手工技艺缺少优秀的传承人,学习面塑的青年人寥寥无几,少数还在从事面塑行业的手工艺者年事已高,未来面塑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
最后,面塑通常没有专门的经营地点,销售途径比较狭窄,因此缺乏必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很难吸引人们来欣赏和购买。
从上文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当代社会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形势严峻,有关部门以及相关手工艺传承者应该紧密合作,通过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进一步推进面塑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面塑属于民间手工技艺,因此,缺乏系统的传承与保护体制。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力度,从政府层面明确面塑的重要地位。通过资金投入,支持面塑工艺的发展,并且,为喜欢面塑的爱好者定期开设培训班,民俗艺术培训班的成立,在推动面塑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5]。
另外,政府还可通过构建民俗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的方式,实现对民俗手工技艺的保护。博物馆集当地人文、民间美术为一体,即为面塑提供了传承发展的途径,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展现面塑的发展历史,组织不同类型的面塑欣赏活动,逐渐这样逐步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这样慢慢的使非物质文化走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积极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面塑手工技艺,面塑本来就是源于人民群众之中,因此,需要回归群众之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政府通过对面塑艺人普查等级建立档案,建立师资团队,与当地乡政府街道部门紧密合作,将有关面塑制作方法传播下去,让人民群众能够了解面塑、喜欢面塑[6]。
政府还应该出台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在学校开展面塑手工技艺教学活动、展示活动、讲座活动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面塑、知道面塑、热爱面塑,真正让面塑技艺拥有传承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推进我国面塑手工技艺的发展。面塑传承人可以深入到学校之中,为学生开展讲座和课程,将民间手艺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以当地社区为单位,建立面塑民间艺术大课堂,专业的民间艺人要进入到课堂之中开展讲座,普及风土民情、民俗文化,将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普及到人民群众之中,鼓励大家去认识面塑,去保护面塑[7]。
面塑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面塑手工技艺以民族文化作为土壤,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近些年,多元文化的涌入,对面塑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冲击,在这样背景下,积极拓展面塑技艺传承与保护之路,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面塑的保护与传承队伍,才能够真正实现对民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讨论,旨在更好促进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