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44)
《设计心理学》是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关注挖掘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为设计创新与改良提供服务,同时该门课程在串联设计基础理论和产品设计专业主课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设计心理学》课程涉及交互设计、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等众多内容,涉猎面极广,并且有着明显的系统性特征,再加上课程教学安排课时偏少,导致许多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容深刻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所以有必要该课程教学予以改革,优化教学方法,重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与目标的结合,促使《设计心理学》课程知识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作用。
纵观《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其培养手段具有明显的工科属性,内容与条理非常严谨,但灵活性与应用性不足。课程知识沿用多年,未能将心理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更新其中,特别是在当前创新2.0 时代,要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科知识内容与培养目标的融合不够,对产品设计实践的指导自然有所不足。
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存在对基础课程、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模式等方面改革的忽视情况。一般来讲,课堂教学均为教师讲授、学习记忆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填鸭式”特点,只关注学生的短期学习效益,基本只凭借笔试定成绩,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偏弱,只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单一的学习方法抑制了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增长,逐渐弱化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设计心理学》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均与产品设计实践密切相关,基本上都能转化为方法技能对产品设计实践形成有效指导。但是从当前的《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事情来看,与产品设计实践的结合不够,其中关于用户研究、消费满意度调研、用户设计目标区别等方面的知识讲授,不能单纯地作为理论进行灌输,而要认识到这些知识点与产品设计实践应用的关系。所以,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学,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找准设计目标与定位。
基于上述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讲解,轻能力培养”的情况,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较为忽略,导致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及能力匮乏[2]。所以,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朝着工具性、应用性方向转变,比如消费者心理、产品设计思维、美学知识、用户体验等等,唯有有机整合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且站在设计视角,关注理论知识对产品设计实践的指导价值,才能提高《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实效。因此,笔者认为《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需明确如下目标:教会学生运用设计心理学理论知识,发现用户需求且基于此作为产品设计基础,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借助工具性、应用性理论思维展开产品设计实践,学会对知识的感受、理解与体会,为产品设计工作实际提供服务。
在产品设计专业中开设《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消费群体的心理与需求,学会用户研究的具体方式,进而确保设计出的产品与消费者真实需求相符。所以,《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除了要以理论知识为根基,以理论指导实践为目标之外,还需对课程教学模块进行创新性构建,对教学内容予以合理设计[3]。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的《设计心理学》教学实际情况,可将课程教学模块划分为五个部分。
其一,课程导入及概念讲述。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应当尽量选择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基于问题尝试分析用户的心理状况,得出对设计心理学进行研究的价值,然后联系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及相关技术等,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为产品设计优化带来参考,凸显出产品设计的创新理念。
其二,用户研究方法的分析及应用。在这一课程模块中,重点要让学生对消费群体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与归纳总结,掌握消费群体的真实需求,找准产品设计的核心点。用户研究方法在应用中需关注方法内容、应用时间及应用途径等等,通过罗列具体案例或调研数据的授课方式,深化学生对用户研究的理解。
其三,消费人群需求及设计。在该课程教学模块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消费群体的行为及其变化进行重点观察并掌握,剖析真实消费需求、消费产生的原因及动机等之间蕴含的关系。然后结合需求理论方面的知识,构建消费群体需求模型,同时将模型置于当前我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与环境中讨论,分析应当如何基于消费人群需求着手,设计出更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4]。
其四,面向不同用户的设计目标区别。现如今的产品设计逐步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所以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还需重点引导学生对不同用户的特点进行区分,从而认清不同的设计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新产品设计方向。
其五,产品设计的附加价值。在该教学模块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基于市场需求与消费者使用体验,借助所学设计概念,在产品设计中尽量融合艺术美感与使用舒适感,从而提升所设计产品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应根据设计标准的差异,基于行为、实践及反思等层面,对产品设计的递进关系予以探析,促使学生清楚设计的附加价值,深刻学生的体验。
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有着广泛应用且应用效果反馈良好,不仅能增强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中的互动性与实践性,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交流、学习体验的重视。所以,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应关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发挥该教学手段的价值。
其一,案例教学法。教师可列举出真实的设计心理学案例,让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心理学知识更易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说明,同时将理论知识的讲授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在分组讨论、师生互动讨论之后,便能让原本复杂的理论形象清晰地呈现。此外,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予以巩固,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5]。比如,在教学“需求发展”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手机”这一产品入手,鼓励学生尝试分析手机的诞生、发展、改革、创新与需求,通过PPT 的形式,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将手机的设计语言、设计技术以及用户体验等逐一罗列,强化设计画面感,促使学生对“需求”的概念有深刻理解。可见,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能明显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设计实践能力。
其二,情境体验法。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体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去对设计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问题主动研究与分析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可将情境体验教学法分为创设情境、讲明经历、分析讨论等多个流程,通过情境重现与对情境的观察,引导学生有机整合学习方式与产品设计实际,从中发现、了解并把握用户需求,找出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进行自主设计优化,带给用户更好的产品设计体验[6]。比如,在讲解“观察法”相关知识时,教师除了要对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设计进行举例,同时用图画、文字等形式将不合理设计表述出来,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观察产品使用存在的不便,进而从内心出发了解用户真实需求,有助于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得更加全面。
《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还需注重实践部分,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关注课后作业或课堂训练,同时把握课程知识点,将其设计为形象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进而驱动学生动手动脑,增强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知识的认知、理解及应用。具体来讲,可尝试如下几种任务实践训练方法:
1.找出生活或网络中人们在操作中易出现失误的产品,同时分析出错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设计优化方案或找出市面上已解决该问题的产品。通过这一实践训练,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设计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轻松找到存在问题的产品且能分析其不足,但大部分学生对如何给出设计优化方案略显吃力,所以需要重点训练这一方面。
2.找出生活中最能让你体验到人文关怀设计理念的产品。这一训练与上述第一个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收集现实案例,用以验证《设计心理学》课程所学知识点,希望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中增强对《设计心理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虽然案例的找寻不限定是生活还是网络,但教师应更强调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发现与观察。
3.针对课程中涉及的“色彩情感”内容,讲述自己的体验与理解。要求学生用PPT、课堂报告等形式进行讲述,以实践方式锻炼学生的设计素养。在这一任务实践中,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多种常见色彩情感的理解,并且在收集资料、制作PPT 的过程中,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吸收。
4.结合多种常见元素与情感展开设计,确保设计作品能凸显出该情感。这一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完成,不仅锻炼他们在有限时间内手绘设计稿的能力,而且也能训练其将抽象与形象有机结合予以创新的能力。当然,在这一训练中,教师要强调设计作品的原创性以及元素与情感结合方面的合理性,不限于平面作品或立体作品。
5.对不同地域消费人群进行调研,设计出契合当地消费习惯的节日礼物。在该实践任务重,应要求学生从多个国家或地区中选出其中一个展开CMF 倾向性调研,由于受到地域局限,所以在网络中收集资料时需尽量全面。同时立足当地消费习惯设计出节日礼物,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设计。
6.基于某种植物或动物作为创意,设计出不同款式的同类型产品。在《设计心理学》教材中关于“设计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作为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创意设计,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产品设计专业学科有着较强实践性,所以属于该专业的理论课程知识也基本源自设计实践中的总结,并且所讲授的方法、规律,也需要在产品设计中予以验证与不断完善。作为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对消费者心理、需求、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分析,通过采取体验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促进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将所习得的心理学知识与设计实践技能相结合,促使设计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产品设计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