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焰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武汉邮政艺术团,湖北 武汉 430023)
在艺术家、美学家看来,舞蹈艺术已经升华成为一种生活乃至于生命的艺术。在上古时期,舞蹈与人民的生活就已经密切结合在一起了。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生育献祭,不管是播种丰收还是祛病驱邪,这一切都是以舞蹈作为基础来实行的。因此,在民族最开始繁衍生息的阶段,舞蹈就已然成为上古先民淳朴的生活方式以及用来感知世界的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经历了多个发展历程,时代发展赋予了舞蹈艺术更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探究,加深对舞蹈精髓的认知。
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此前已经多次展开舞蹈活动的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和戴爱莲,以他们作为代表的舞蹈家群体为新中国舞蹈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们为中国的舞蹈事业,为中国的舞蹈艺术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不断开拓进去,砥砺向前。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他们也找到了通往社会主义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渐渐开始形成了新中国独立而又特别的舞蹈艺术传统,在他们的努力和指引下,新兴的舞蹈艺术形式在新中国开始流行成长并且成为了当前中国主流的舞蹈风格。
新中国的成立,使饱受战争苦难和精神摧残的中华民族再次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也确定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人民以喜悦和激情来表达自己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祝福。除了语言的表达,在舞蹈形式上则表现为集体舞蹈的大范围流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升,这也促使人民改变了以往的穿衣风格,追求新时代的衣着款式,搭配着舞动的步伐,引领着当时的时尚潮流。从国家到省级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大家都能够舞上一段“华尔兹”和“探戈舞”,这些舞蹈形式被人们戏称为“蹦恰恰”,彰显了50 年代交谊舞蹈的全民性和流行性[1]。部分音乐创作者对于集体舞蹈的创作也投注了极大的激情,因此产生了搭配中国音乐的集体舞蹈,例如《青春圆舞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这些都是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在此期间,戴爱莲将自身开创的“新疆舞”带到了中国各地,从而丰富了原有舞蹈的内容还有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我国群众性舞蹈开展最为热烈和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在50年代。但是自年代末后,我国舞蹈形式上了一层厚厚的浮夸风气,大部分的舞蹈表演团体还有表演艺术场所渐渐被取缔,一些模式化、概念化的舞蹈形式如《抓老鼠舞》、《除四害舞》则推行开来。
1966 年到1976 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各种民族舞蹈形式首先在舞蹈领域内遭到遏制,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须具有英雄气质,并且还要在短暂的舞蹈表演过程中突出阶级斗争相关的内容,大力彰显出阶级斗争的意识。关于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神话爱情、童话寓言等方面的内容则一概被排斥和杜绝。这些极受人民大众喜爱的舞蹈艺术内容和形式都被否定,占据舞蹈全部主题的是具有强烈斗争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忠字舞”和“造反舞”。
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化大革命中残留的各种落后舞蹈意识以及舞蹈形式渐渐被扫除干净,原本已经萎弱的多元化舞蹈形式开始焕发生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人民开始播放和挑起阔别已久的交谊舞曲[2]。在舞蹈界里,许多已经离开的舞蹈大家又重新回到舞台开始表演经典的舞蹈剧目,如《孔雀舞》、《天鹅湖》等,文化宣传部门还有国家民委也在不断地举办全民性的文艺舞蹈表演,以此来调动和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在艺术创作方面,极大地鼓励和支持多种舞蹈艺术形式发展,使得多样化的优秀舞蹈作品不断地被创作出来,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在1980 年以后的十多年间,中国舞蹈发展以一个新姿态踏进了中国“舞蹈新时期”的阶段。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语》开启了中国舞蹈剧目创作潮流,并在之后舞蹈剧目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果。同时,各种相对小型的舞蹈创作也在一路高歌猛进。中国于1980 年在大连第一次举办了全国性质的舞蹈大赛,这场比赛的举行不但是中国20 世纪以来舞蹈发展中的关键性转折点,同时还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舞蹈剧目,如《希望》、《追鱼》、《海浪》、《金山战鼓》等,这些舞蹈作品从各个方面以及不同的立场观点表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况变化,展现了人类的个性化差异特点。中国舞蹈剧目的创作家们突破了传统的“歌功颂德”“庆贺丰收”等主题思想的束缚,深入探索和追寻舞蹈艺术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价值,融入富有人民文化精神气息的底蕴,树立舞蹈创作领域的高度文化意识。
在这个阶段,我国民间的舞蹈艺术创作空前繁荣,舞蹈人才辈出。其间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张继刚,1991 年,由其导演的一台舞蹈专场晚会《献给俺爹娘》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并且这场晚会在我国舞蹈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关注。《献给俺爹娘》中蕴含着的文化“寻根”的意识,是整个表演过程富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风情,张继刚本人也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学底蕴,在他的其他舞蹈表演剧目,如《一个扭秧歌的人》、《黄土黄》、《俺从黄河来》等作品里,充分彰显了民间舞蹈特有的个性和魅力,不仅表现了创作者对于黄土高原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意识的强烈关注,同时在舞蹈中融入了曲折矛盾的人物故事情节,从而烘托出剧目的表演氛围和人物细腻的情感表现力,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地方性舞蹈也在展现着蓬勃生机,类似湖北麻城的花挑、宜城的赶象、英山县采茶舞等,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些舞蹈也在变幻多样的发展历程中表达出真切而又细致的地方乡土风情。
新世纪伊始,一切事物都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未来。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也开启了新的繁荣发展时代,积聚其中的强大力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引领艺术发展的潮流[3]。《红梅赞》、《大梦敦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大批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舞剧作品被不断推出,迎着新世纪的朝阳焕发出新生活力。许多舞蹈界代表人物,如张继刚、刘小荷、陈维亚等,让中国舞蹈界呈现出不断崛起的态势,使得舞蹈剧目创作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到2013 年,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在促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创作的不断完善,大批优秀的舞蹈剧目如《戈壁青春》、《沙湾往事》、《记忆深处》等也在引领着中国舞蹈剧目创作的方向,促进了中国舞蹈艺术的整体发展。
此外,专门的艺术院校教育也为中国舞蹈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的推动力量,不断巩固舞蹈界发展的基础,从而打造出新一代的舞蹈风格。如由东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创作的女子群舞剧目《中国妈妈》,其主要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国妈妈将日本遗孤抚养长大的故事,表演人员用直观的方式将故事里中国母亲的宽厚善良和伟大胸怀深刻地展现出来,将中国人民的高尚情操进行深情的讴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新世纪一大批新生代舞蹈编导登上了中国舞蹈艺术舞台,为新时代中国的舞蹈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李楠《弦歌悠悠》、邓林《泥人的事》、傅小青《喜鹊喳喳喳》、孔德辛《孔子》等优秀剧目,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创造力,并且以多元化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体现了新生代编导的审美兴趣和艺术创作的取向。
舞蹈学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载体,其建设内容包含丰富的学科,如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舞蹈教育等,但是目前中国舞蹈界对于舞蹈学系建设还是存在着淡漠的观念,关注的力度并不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舞蹈书籍中涉及到的中国舞蹈学派建设观念非常强烈。但是舞蹈学因其本身特有的性质和发展的特点,使其实践过程的意义要高于理论概念,因此,舞蹈理论发展比实践成果要来的落后。不过从目前中国舞蹈学系的整体力量分析来看,我国舞蹈学相比国际舞蹈体系发展还是具备优势的发展条件的,并且在改革后我国获得的舞蹈专著还有论文数量比起世界国家要来的多,成绩斐然。
新时代中国舞蹈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创作水平还有人员专业素质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也说明了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繁荣景象,因此,构建完善的舞蹈学学科体系,才能真正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舞蹈是表现人内心情感和表现人性力量的重要形式[4],基于此,中国舞蹈艺术发展要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面对时代发展的趋势,以积极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
当代中国舞蹈思想体系完备,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丰富多彩,与现代社会市场发展走向、大众文化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建议,因此,舞蹈创作更是要适应现代化社会和人民的发展需求,从而使中国舞蹈艺术和创作呈现出多元内容相互共存的格局。新的生产资源、价值观念还有新的市场传播方式,已经让新时代中国舞蹈创作的多样化成为不能阻止的发展潮流。当然,合理合情、多样多元的呈现形式也会促使中国舞蹈艺术更加繁荣昌盛。
此外,在当前中国舞蹈教育系统中,也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融入文化传承和弘扬理念,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以彰显中国舞蹈艺术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导向,实现中国舞蹈艺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重视舞蹈艺术“美育”的价值,让其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美学风范,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实现中国舞蹈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回顾这新中国成立到如今中国舞蹈艺术70 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的舞人不断刻苦磨练,只为将中国舞蹈艺术推向发展高峰。
中国舞蹈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换发展,其封闭性和单一性已然在现代文明中逐渐被打破,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精神内涵。因而,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蹈艺术势必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从而适应各个环境和领域的不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