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娈 刘波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引言:现代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而这二者之间的共同进步又带动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时代背景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而言,可以说是给高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势在必行,并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时代发展元素,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注入新鲜活力与动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性。
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优良校风建设、浓厚学术氛围搭建、文明生活方式倡导、文化生活参与、创建共同价值取向等多元内容集一体的合集。高校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长期的学习、研究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固有的、无形的思想,包含着全校师生的努力,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集体意识等有一定的根本影响性,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学校教书育人成果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学校浓厚学习氛围的呈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比来说有着独特的特点。首先,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背景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一种多元化和主动意识形态结合的现象,并且独立性与开放性共存,包容性和辐射性统一,完整的呈现出了一种新时期的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发展;其次,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形成了统一发展的形态,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互动举办更具融合性,学校相关教学活动与文化建设活动的举行都呈现出了教育性,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具有绝对的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品质[1]。
对于高校的经营与发展来说,人才培养进程中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推进,务必要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第一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校园文化引领,从原有的校园文化体系中进行渲染,逐渐渗透新的文化理念或者活动形式;第二要注意改进现有校园文化的不足,重新审视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融合性,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改善;第三则是落实相关创新理念,将新的文化思想、理论内涵等在实际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呈现,以此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慢慢实现,避免过犹不及。
以人为本思想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学生,所以其创新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乃是关键。高校需要重新审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调查研究当前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变化,以便于根据学生特性和需求,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从而确保其创新发展的有效性,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发展协调统一,从而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环境下保持质量稳定,避免失去发展重心而影响人才培养。此外,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指出,学校发展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增强为核心,这也正是说明以人为本思想在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2]。
所谓的积极学习创新型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创新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其他高校的创新思路与形式,包括其他高校人才培养规划的转型、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和文化建设活动创新等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引入自身发展思想中,可以促进提高自我发展成功的概率,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带来动力和支撑。
所谓“大气”,从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角度而言,其所指意为学校的教书育人视野、校园学习氛围、学校与教师的气度和胸怀等内容,同时更重的是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成果等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大气”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1.高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统一,也就是学校人文建设与发展和科学建设与发展的共同进步,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人文关怀的高效会失去人本价值,而没有科学建设的高校则缺乏实际意义;2.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并绪,开放性可以让高校拓宽视野、拓展能力,而兼容性则可以促使高校更好地迎接各种新的思想与改变,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这对于创新建设校园文化而言更具推动性。
多样化原则是实现多样化发展的根本,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遵循多样化原则,有助于促进高校吸收更多新鲜内容,让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拥有与时俱进性,保持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协调性。高校多样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拓宽其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方法,并且我国教育教学部门自十七大会议之后就主张“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也说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使没有创新发展也要想办法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多样化原则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遵循更加重要。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每个学校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发展特性和能力,遵循因校制宜原则乃是其创新建设校园文化的必经之路。因校制宜可以让高校更清晰地认知自我,明确自身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道路和需求,避免高校过度追求创新而忽略自身能力和发展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路径更重要[3]。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而言,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有着积极作用。师生互动教学视角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力与动力更充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进而教育与教学的公共发展目标都能实现,那么高校校园学习氛围也就更浓厚,因此其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会相对来说更顺利。同时,教师和学生各方面活力的共同提高,是给学校带来创新建设动力的根本,学校的主体与客体如果都不能保持前进积极性,那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是不会取得良好成果的。
健全教育教学设施其实并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但是教育教学设施的齐全可以促进实现创新发展。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中各专业教学的需求,引进相应先进的教学技术、实践设备、扩建实训场地等,以此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全面性,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学生这个主体保持良好的发展,那么高校的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才有意义。
所谓的注入“红色基因”,主要是指高校在创新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渗透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内容,让校园文化更充实、饱满、有特色。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传承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等类似的主题教育或者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文化、融入文化的过程中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带来动力,从而促进高效实现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目标[4]。
结语: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乎着学校学习氛围的搭建和人才培养的品质。高校创新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遵循“大气”、多样化、因校制宜等原则,以便于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有效性,积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健全教育教学设施、注入“红色基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是促进高校创新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基于此,高校发展可以确保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融合性,保障高校创新建设和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具有统一性,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